跟那些后宫的事情相比,姜容前朝的事情也没放松。
上次和谢端出去时所看到的那个簪子,实在是让姜容拖不得。
温铭那个小人,对于此时再三推脱显然是察觉到了一丝的不对,不愿趟这趟混水,但是由不得他乐不乐意。
既然上了姜容这趟贼船,他便该有一些觉悟了,姜容的好处,可没这么容易拿。
姜容直接命人去给温铭送礼,送的什么众人都不得而知,只知道,一向温和淡漠的温铭大人看到那份礼之后大惊失色,亲自入宫还给了公主并且再三认错。
公主吩咐这事的时候云兰刚好在忙碌别的事情听闻了此事觉得颇为稀奇,还找机会问了问公主,到底送的是什么东西。
姜容只是笑了笑淡然答道“牡丹玉石。”
云兰瞬间明白了温铭为什么这么大的反应了,宝物珍贵难得,但是比宝物更珍贵难得的便是命了。
纵然温铭并非贵族出身,也听闻过一些关于牡丹玉石的流言。
那可是卫国公夫人段氏的宝贝,怎么会落到公主手里。
公主背后有虞后,自然是受得起这牡丹玉石,但是他温铭寒门出身,要是让段氏知道这件事情,温铭还没开始展示自己的才华,便得罪了重臣虞九翊,开什么玩笑。
姜容深知,温铭既然感受到不对,未来一段时间一定会想办法躲自己,他既然躲,那姜容便不得不出手逼他自己主动进宫。
那簪子上‘年年’的事情,便交给温铭来处理了。
姜容毕竟是公主之躯,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调查这件事情,那便只能依靠温铭了。
跟‘年年’之事相比,姜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办。
比如,当初薛氏给姜容留下来的烂摊子。
若是薛氏是旁人,姜容才愿意横插一脚多加干涉,问题来了,她是姜容为数不多的朋友,明玉的母亲,重活一世,姜容对于她和明玉这份纯粹的友情,看的极重,那些血亲,枕边人,还不如明玉对她坦诚。
薛氏后来也有给姜容悄悄递过消息,坦白了一切。
姜容一边感叹着薛氏胆大的同时,一边寻找着解决的办法,此事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寻根究底,还是在熙和长公主身上。
只要熙和长公主能闭嘴,一切便都好说。
只是熙和长公主本非善类,平白捏住了薛氏的把柄,会肯就此放手?
一匹饥饿的饿狼,必须得给它肉,才能让它心甘情愿的听你的话。
熙和长公主想要的肉……姜容想了想。
大概是她的宝贝女儿薛巧卉了。
她膝下两子一女,长子幼子聪慧又才华横溢,根本不必多加担心,唯有她的小女儿薛巧卉最让她牵挂了。
除了熙城长公主的丹宁郡主以外,先帝留下的十一位公主,便再无公主的女儿有封爵位的了。
别说熙和长公主了,便是长懿太后的亲女,煕濯长公主的女儿,也没有个什么爵位,更何况只是赵太妃的女儿。
其实最初丹宁郡主,也只是丹宁县主,是看在熙城长公主的面子上封的,后来大概是考虑到了镇国公战功赫赫的因素,又提成了郡主。
熙城长公主与昭乐帝患难与共骨肉血亲的情分熙和长公主比不了,而镇国公的战功赫赫,薛怀珏也比不了,所以熙和长公主的想法,有点痴人说梦。
不过姜容倒是能理解,薛巧卉出身平洛侯府,又有着皇家血脉,按照熙和长公主的心气,日后必然是要给哪个世家做主母的,但薛巧卉胎里不足,天生体弱,病恹恹的模样,别说坐镇一家了,能不得夫君婆婆厌烦已是极好。
但凡是底蕴深厚的世家,最看中的往往不是女子的出身,而是性情,教养。当然这个不看重出身,也要看情况而定,是不看重,而非不在乎。
商女之流是绝对不可能的。
除去这些因素,更为重要的便是绵延后嗣了,薛巧卉的情况,最难做到的便是这一点了,就这一点,足以让许多生了心思攀上皇家的世家望而却步。
长公主的身份是尊贵,但是没有嫡子的问题显然更为重要。
高嫁对薛巧卉是不利的,就只能低嫁了,嫁个身份低些的夫家,能对她好些,也不算辜负,这个时候,一个爵位对于薛巧卉来说,便如同护身符了。
可惜,薛巧卉出生的时代不对。
大郢最初建国时,公主的子嗣并没有这么难过,几乎每个都有着封爵位,这种情况延续了数年。
直到大郢第一任女帝的出现,废除了这个制度,以后凡公主之女,除非父母建功立业于国之社稷有功,才可酌情获得封与爵位,否则一律与普通贵族子弟无区别。
熙和长公主是不指望薛怀珏建功立业了,他心本就不在此处,指望薛怀珏还不如指望她的两个儿子。
夫君靠不住,她就只能靠自己了。
若不是薛巧卉年纪日益见长,此事再拖不好处理,熙和长公主大概也不会从江南回来。
熙和长公主想要的东西弄清了,可是姜容,却给不起。
爵位这东西,不像旁的,很麻烦,没点真材实料的军功政功是真的没发给,就算给了,等虞后回来,把薛巧卉的爵位撤了之后怕是会让熙和长公主更尴尬。
姜容越想越头疼,薛氏找谁不好,偏偏去找熙和长公主。
不过姜容没头疼太久,便想到了法子解决。
这事缓不得,对于姜容来说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等哪日熙和长公主有什么动作,便回牵连到薛氏,姜容还真不一定能包下薛氏。
姜容睡前便吩咐云兰,明日一早传熙和长公主入宫,就说本宫数年未见过姑母,上次在父皇宫中,也未曾一见,想的紧,让她进宫来陪陪本宫。
不管熙和长公主自己想不想来,姜容就是认准了她不敢拒绝。
拒绝了便是惹得姜容不快,熙和长公主又不是熙城长公主,她没有熙城长公主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