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几点问题说明及答谢朋友
这部不成功的作品已经拖拖拉拉写了一年多,看看成绩真是可怜的很,但还是有很多朋友支持和帮助,大大在此感谢,当时动笔写穿越文时西红柿就调侃:你写什么不好,现在谁还看这种老掉牙的东西,类最火,又不必考证,想怎么写怎么写,人物神马的都是虚构的,写作空间比这个大,弄不好还踩到雷况且写别的文体或者你拿手作品比这个收入多。
我笑:正因为现在人不喜欢看但是大大一直从高中开始就有了这个想法,写完这部作品也算是完成一个心愿吧。
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点击率票票什么的还是可怜的很,正应了西红柿的预言,大家不待见呗呵呵。
看了留言,现大家对近代史上一些问题真的了解不少,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并不出色的小说里还能引起一些这样那样的争论,这就是支持大大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之一了。
1为什么写清穿?
大大在前言里说过,19世纪末处在知识大爆炸、文化大丰收,尤其是生产力过以前数百年总量的时代。而且毋庸讳言,也是中华民族从天朝上国的宝座上真正意义上掉落下来的时刻。
机遇,这是历史给了中华最后一次展的机遇。别给我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看看历史那时候咱们国内在干啥。
生产力的展和各国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注定那是个风云际会、变幻莫测、残酷与文明共生、各种文明思潮共同交流传播的时代。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才最后应该赶上这一机遇。
历史没有假如,反正是《》,但是我们不妨回眺望甚至反思我们没有赶上的原因更能找出历史迷雾中的一些答案。
赶潮流不是什么好事,你得看什么潮流。
日本赶上了。
中国(那时候叫大清)赶了,没赶上。
满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复合制异族统治国家,这一点没人否认,在摧残中华文明的手段和作用上绝对属于第一。具体怎么做的,骂我是满遗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当然大大更承认。
但还是要选择这个时期,因为正因为内忧外患之深,才造成**无能的清政府要改革,要赶“潮流”,要维新。自然主要目的为了维护满洲统治“万世不易”。可惜,不赶潮流还好些,赶潮流没赶好,挂掉了。
不能说满清什么都是坏的,不要拍砖,最起码纳兰性德的词、《红楼梦》和为今天辫子戏提供了多种多样题材的肥皂剧,就不能否认它百分之百是坏的。
还有,福康安不论他是不是乾隆的私生子,毕竟为中国或者说大清的完整统一作出了贡献,这一点总要肯定吧,纳兰性德作词之美妙在民国时期被胡适、王国维、辜鸿铭的评价极高,在中国史上总是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与那个造假造出来的“康乾盛世”绝对不能同日而语。
做人总要厚道点,不然中国历史会空缺26o多年,无论承不承认,史书上总会像《元史》一样有一本《清史》(虽然现在叫清史稿,没捣鼓完。),你非得说那不是中国的朝代也没用。
这说得是文化方面,其他方面如军事、政治、教育、经济等等等等不能说满清没有一点点进步吧,关键是人家这个朝代就处于“三百年一大变,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所以大大自然就用这个时代了。
2是不是满遗
不要扣帽子,祖宗十八辈都是汉族。至于非得说我是汉奸,哎,就让“你”说去吧。反正也没见“你”去扛着炸药包去东京坐着船去钓鱼岛。
3史实
为了更接近那个时代,所以大部分人物、穿戴、礼仪、武备、建筑等等都比较接近于史实,百分之六十多点儿。而且本作绝不是那种太“激进”的作品,还是比较符合逻辑,有的朋友非得说干嘛不上来就对日宣战或者血洗东京,呵呵非常不好意思,我现在也鄙视那种人或者作品,一句话,太不现实!你看完把东京血洗了,英国、法国血洗了,世界统一了有什么用呢?看完还不是该上班上班,该吃饭吃饭,该圈圈叉叉还得圈圈叉叉,一点意义也没有,甚至是浪费时间。这部不成功的小说里好歹能看出当时一些真实情况,能在给各位朋友闲暇之余了解一丁点文化历史传统提供信息,这也是本人能坚持下去的动力。一本书非得写得像宇宙大战或者不死人一般,对不起,我写一句就够了
“中国扫平诸国统一世界,从此,地球沐浴在中华文明之中”
完了。
还费那么些口水做什么?
4皇帝
为啥选光绪?光绪到底好不好?
答:选光绪因为接近事实。光绪皇帝载?:1871年―19o8年。
光绪是不是个好皇帝,因为没见过他,不大清楚。从史料上看,那得跟谁比,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绝对没法比,然而比起那位道貌岸然的康熙皇帝和只会花钱、造假的乾隆皇帝,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他在晚清能危局之中“毅然”改革新政,还是比慈禧太后好些,也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正史野史中,慈禧也不是那么反对新政,辛丑条约之后的清末最后一次试图挽回国运的改革就是在这位老太太亲自指导之下进行,可惜天不假年就挂掉了。有人问,怎么几年前的戊戌变法她就是维护极端腐朽制度的“护法金刚”,后来竟成了“改革设计师”呢?
问题就得放在那个历史时代分析。慈禧没学历算是自学成才,刚刚垂帘听政批阅的奏折还有错字,今天从故宫博物院里她写的《金刚经》看,她的字比乾隆皇帝的字差一些。同治皇帝亲政之后,老太太利用闲暇时间不断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就达到民国初中生水平了。但“刘项从来不读书”,最高统治者绝不会是书生能干的了得,所以,从保持权力来看,她做的很好。对政治的敏感与敏锐的眼光让她立于政坛数十年不败。想想一个女人也就很不容易了。
问题就在这,如果她是个家庭妇女绝对能把一个家管好,但不巧,一位掌握着帝国命运的最高统治者是个民国初中生水平,麻烦了。
光绪在戊戌变法之前有没有问过慈禧的意见?答案肯定。《崇陵传信录》记载:“上既亲政,以颐和园为颐养母后之所,间日往请安,每日章疏,上阅后皆封送园中。”
从日后帝后激烈的矛盾和光绪被慈禧一夜之间软禁来看,亲政之后的光绪没有慈禧的同意绝不能实质上裁决任何重大政务。史料记载,光绪维新变法之前把从外面买来的《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大帝变政记》送给老太太,试图“启蒙”这位最高统治者,慈禧看完并没有斥责他,只是问他如何改、如何变,而且告诫光绪“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还曾明确表示:“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什么意思?只要能富国强兵,你放手去干,我不拦着你但,这里有两个先决限制条件,即1不违反祖宗**,2不损害满洲利益。
光绪听懂了吗?没有。
什么是祖宗**?就是以满洲为主体的皇权统治不能变,复合制国家体制不能变。这个光绪本来就明白,还有呢,就是礼仪服饰。
恰恰书生康有为把长袍马褂、请安问好作为第一弊政请皇帝革新。可能康有为对满清的礼仪服饰极端厌恶(我也厌恶),但是革新之初最重要的是什么?在满朝都是守旧大臣张牙舞爪准备抓新政错漏的时候提出这种问题能不引起公愤?
日本为什么能变法成功?我在另一部作品里就提出过这个问题,因为日本人不留大辫子!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康先生活脱脱给当时的人们上演了这出活剧。
辫子问题尚未弄清楚,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的维新派又把八旗兵存废,革新体制设立制度局问题提了出来,从帝国本身政治体制而言,八旗就是满洲,满洲就是八旗。当年肃顺当政就扣了旗人每个月半两银子,在被杀头之日满大街旗人如过节一般喊好,康先生更狠,一把火要烧掉绝大部分八旗兵的“嚼裹”,设立十二个制度局架空六部九卿又一把火把朝廷中老学究们的饭碗砸了,两大传统利益集团得罪光,这个新政能搞成才怪!光绪既没有实际权力决心废除八旗,也没有手段维持好“既得利益”集团,1o3天只会坐在紫禁城里天猛烈下达令人目不暇接的空头诏书,最后被满洲亲贵集团在颐和园哭谏,使太后老佛爷的心意转动,逐渐现自己抱来的儿子在政治上完全是个“门外汉”,小孩儿过家家似的搞得天翻地覆,政局大乱,所以老太太改变了支持变法的态度。不过还没想到更大一件事让老太太把“儿子兼外甥兼侄子”当成仇人。
偶然事件对于历史的改变总是非常吊诡,比如一颗马掌上的螺丝钉让英国查理三世兵败国亡。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日本前任相伊藤博文侯爵卸职要来中国旅行或者说考察。这个消息给维新派注入了一针强烈的兴奋剂,也让非常感敏的慈禧老太内心增加疑虑
既然他能主持日本的明治维新,把日本四岛搞得不错,不如请他为客卿,让他为中国服务!
这就是当年维新派康先生及光绪皇帝的意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嘛,幼稚不幼稚?
你说伊藤先生你早不来晚不来为什么这个时候来旅游?!恐怕伊藤博文也不能明了他的到来为已经喧嚣不已的朝廷引起的轩然大波。
9月11号,伊藤抵达天津,守旧派大臣更是大放厥词搅得满城风雨,说皇帝要任命伊藤为军机大臣!这可是1898年,台湾刚刚割让出去,2亿3千3百5o万两雪花白银给了小日本,你说全北京、全华北甚至全国的民众怎么看待变法?看待皇帝?
16号,康师傅脑子一热,去会见伊藤博文并告诉一直“支持”变法的英国人李提摩太:皇帝很可能任命伊藤博文为新政顾问及中、英、美、日和邦!(李提摩太回忆录)。
和邦,就是把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合并为一个国家!瞧瞧,一百多年前的康师傅思想多前,如果真的和邦,不说别的,二战自然没有了,连现在出国潮、签证什么的也没有了,咱们还能选个美国(和邦国)总统当当。
有些天方夜谭,但这就是历史。一直以来,怀疑康师傅的智商是否能达到1o,看来只能是―1oo。
更加不巧的是,李提摩太上旬刚刚乘轮船到达天津,而同路有俩人,对,俩不是一般人。一个是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做过九年“外交部官员”的新任江宁布政使袁昶,还有一个就是容闳先生。
相识的伊藤博文与李提摩太一起进京,俩人又住在一所旅馆,康师傅又天天去拜码头把中国变法的难处向二人请教。而或真或假的小道消息源源不断汇集到颐和园,慈禧老太太大怒,第二天与光绪生激烈争吵,这个确实不能怪老太太,一直被洋人欺负的慈禧对洋人的痛恨别人,最起码光绪是不能理解的,当然,慈禧也没有李鸿章那般“广阔的胸怀与远大的目光”。因为你确实不能让一个6o多岁的老太太重新认识或了解她所生活了6o年的社会在外国人眼里是个什么样子。
庚申事变,洋兵烧了她留下美好年华的圆明园,把她和她老公辇到了热河,又割地又赔款,关键是风餐露宿的日子在这位平日里养尊处优中年妇女的印象里留下了浓厚的阴影,为了吃一个鸡蛋,她能把分配鸡蛋“不公平”的肃顺最后革职杀头抄了家(“……上仅食鸡子二枚,小米粥数碗,因起驾仓促,内府未备御食被褥等物,侍臣所做之米粥又为禁兵所掠,上惴惴不敢言,嫔妃皆苦之,西后不惯鞍车之苦又传馔食不至,为肃中堂闻,曰:皇后且饿着,你先少待,又不比宫中云云,自此西后衔恨之……庸庵笔记),更何况搅了她6o庆生大典的小日本呢?!
经过严厉思想政治教育,光绪当天就下旨令康师傅南下上海办理官报事务(光绪为保护康有为),然忧心忡忡的光绪在15号下了一道让他终生后悔的谕旨给杨锐,说:朕位几不能保,何况其他,着诸卿妥筹办法云云。
救主心切或者说有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康师傅在杨锐见了密旨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仿照一份密旨让谭嗣同带去法华寺逼袁世凯带小站新军救驾,围颐和园。
这种行为别说在当时,现代也是“大逆不道”的死罪,“危害国家元,妄图推翻朝廷”,可就是调兵入京,康师傅也没算好兵力,无怪当时袁世凯死活不答应,小站新军最多7ooo人,先不说与太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荣禄手里掌握着5万多人的武卫前军、后军、左军、中军,就是破败不堪的八旗护军营、前锋营、神机营、锐建营、火器营、骠骑营和九门提督步军统领衙门的3禁兵也够小站新军喝一壶,从此就看出康师傅对“大清本朝”的军事制度两眼一抹黑或者拿光绪皇帝孤注一掷!
可怜的皇帝到最后还不知道咋回事。
9月18号,慈禧老太收回军政大权。其实戊戌变法之初的四月份,为防止“意外“,老太太就下懿旨:皇帝简放(任命)所有二品以上大员皆赴颐和园皇太后处谢恩。说白了就是我给他们相相面,行不行还是老太太我说了算。这种含糊不明的行政命令只有在中国才会堂而皇之的出现。
18号下午两点多,懵懂的光绪回宫,无耻御史杨崇伊通过老奸巨猾的庆亲王奕?上了一封密奏:《吁恳太后即日训政折》转达颐和园,老太太突然觉得事态有些严重,决定第二天回宫瞧瞧。不过,更让她揪心的是次日皇帝将召见伊藤博文这个小日本。别皇帝绷不住真的让“敌人”进了军机处,日本人又会装孙子,万一在帝国中枢潜伏下来,岂不引起天下大乱?
也许是惧于慈禧威势,2o号光绪只礼节性的与伊藤进行了一次务虚会议,共同的话题无非天气、身体之类就赐宴拜拜了。这下老太太放了心住进了西苑三海,信心强的老太太以来就此风平浪静,准备21号回颐和园继续养老,从这里可以看出,慈禧当时并没有立即废除新政、准备第三次训政的想法或者表现,是欲擒故纵的阴谋还是别有用心的放纵维新派继续树敌,就是永恒的迷雾了。
巧合再一次生,21号这天,生了一件足以致命的巧合,与李提摩太同乘一只客轮来京的新任江宁布政使袁昶本来是皇帝很赏识的人物,与皇帝见面后,因为有二品以上大员需向皇太后谢恩的规矩“顺便”去西苑仪鸾殿觐见慈禧,这项礼节性的觐见活动把新政推向了死亡
袁昶作为朝廷政务官员在外交领域自然比维新派人士了解的更多,很可能在觐见慈禧太后时把李提摩太向他提出雇佣伊藤博文和四国“和邦”的大事向老太太提出异议并请太后阻止皇帝的不明智选择。(军机处《早事》,内奏事处《召见单》)
原本对新政和皇帝就心生疑虑的慈禧老太此时闻讯勃然大怒,才了解自己被蒙在鼓里多时,光绪不仅要废除八旗军、尽撤六部九卿,还准备“和邦”!此时慈禧老太才明白皇帝儿子的“维新”要新到什么程度!要把大清国维没了!
合了帮,光绪很再低级也能做个摄政王或者亲王,她这个老太太不仅大权尽失,连名号也得降级为“寿春郡夫人”了(元世祖忽必烈册封南宋末代太皇太后肖道清老太的名号),一辈子痴迷权势的慈禧当即带去勤政殿兴师问罪(此时光绪、慈禧都在西苑)。
权力斗争九段大师级的慈禧知道没有证据不能指正皇帝和维新派的“群体性犯罪”,于是让太监大肆搜查皇帝寝宫,这一搜不要紧,还真搜出些物证。
要说光绪真的没学过刑事侦查学,连物证都没销毁。当天,又很巧,维新派书生,御史宋伯鲁上的一封密奏正好被现,当气急败坏的老太太看到:“……昨闻英国教士李提摩太来京,往见工部主事康有为,道其来意,……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今拟请皇上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以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参赞,必能转祸为福。”(《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袁昶到死都没想到,自己“正巧”觐见了一次皇太后对整个中国的影响会是多大!19oo年,义和团运动时,他被冠以“里通外国,勾结洋人”的罪名在西市处斩。
不过1898年这次被冠以此罪名的不是别人,正是光绪皇帝本人。老太太立即下令封锁禁城,传召庆亲王奕?、端郡王端王载漪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等守旧势力集团到仪鸾殿,自任**官初步审讯了皇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慈禧太后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把从小怎么照顾皇帝的苦衷倾泻而出,赢的了满殿大臣的同仇敌忾,光绪股战不敢多言。而后宣布收回所有军政大权,阴历八月初八在勤政殿举行“训政”大典。并立即下旨九门提督步军统领崇礼:谕军机大臣等:工部主事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屡经被人参奏,著革职,并其弟康广,均着步兵军统领衙门拿交刑部,按律治罪。特谕。
特谕:御使宋伯鲁滥保匪人,平素声名恶劣,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从谕旨里可见此时的慈禧只要求把康有为、康广仁、宋伯鲁这几位鼓动皇帝“和邦”的维系派人士出出气,收回大权,软禁皇帝也就得了,并没有要立即查办谭嗣同等军机四章京的意思,因为她根本不晓得谭嗣同、康有为搞的小动作。不料皆大欢喜的守旧派大臣还没开始弹冠相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荣禄的到来使得形式一下子陡然更加严重。
荣中堂此刻得到京中密报,早就自动调兵遣将准备护卫慈禧的他调动四支武卫军在京畿、居庸关、杨村等地布阵严防袁世凯“反水”,底气不足袁世凯惊闻京师维新派出了事,这才跑到天津直隶总督府荣禄面前痛哭流涕出卖了“维新同志”,为了撇清自己把谭嗣同在法华寺的密探全部吐露给荣大人。但是切记,这件事生在慈禧老太已经在宫廷处罚维新派之后,所以袁大人也不是那么一贯“革命斗争意志不坚定,对革命进行猖狂反扑”,毕竟半个月前皇帝刚刚升了他的官,准备培养这位军事素养过硬的军人为新政和自己服务。
更可怖的是,谭嗣同密访袁世凯一事,傻愣愣的光绪皇帝根本不晓得,这就穿了帮!“维新志士”们一下子就把皇帝给推向万劫不复边缘。
本来已经对皇帝十分不满的满洲守旧大臣和慈禧老太听闻荣禄密告具体情节更是怒不可遏。尤其是老太太认为自己这些年辛辛苦苦把外甥儿子拉扯这么大,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吧,不想平日看起来很是懦弱的儿子闹得满城风雨还不够,竟然准备要了自己的老命!(兵围颐和园有多种解释,慈禧选择了认为最严重的一种)。
里通外国,勾结洋人罪名之外,可怜的皇帝又被加上一条“大逆不道,妄图弑逆”的十恶不赦的天大冤枉罪,在守旧大臣和满洲亲贵看来,光绪是第一个“不孝”的大清皇帝。
装模作样的乾隆为母亲花了多少钱才赢得“史书”一片赞扬之声就能明白在“本朝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光绪在普通满洲官员心里的形象了。
伟大领袖都说过:只要不是里通外国,都可以有救。
言外之意,既是里通外国就没救了。本来在排外思想严重的慈禧眼里,本就没救的皇帝把刀架在她脖子上,就更没救了。
恼羞成怒而又政治经验丰富多疑的慈禧立即把皇帝招用洋人(伊藤博文)、四国和帮与虚假情报(兵围颐和园)串联在一起,一起惊天的以皇帝为“反革命集团”妄图借助日本人势力进行的“反革命案件”就此成型。对告密的袁世凯,慈禧当然多了些许怀疑,所以评价为“鼠两端”。李提摩太是英国人,自然不能动,伊藤博文更是不敢动,最后只得拿自己人开刀了。
三天之内以皇帝名义连六道谕旨,“诏逮谭嗣同、杨锐等军机章京,不经法司,传朱谕于西市立即正法。废所有新法,只留京师大学堂一处。”
最后近百名支持皇帝革新的大小官员被革职罢官永不录用、流放边疆,其中较为有名的是熊希龄(北洋国务总理)、黄遵宪(这个大家都知道),最惨的是与皇帝遥相呼应具有近代革新思想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小说里有),本来被罢官革职遣返还乡,想不到两年后不知叶赫那拉老太太怎么想起这位皇帝曾经的新党中间人物,把年已69岁的陈老爷子密旨赐死。
百年前闹剧一般的戊戌变法就是被一次不合时宜的跨国旅行、不合时宜的觐见、不合时宜的轮船会谈、异想天开的君臣幻想击碎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强国梦想。
巧合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剧。
从光绪皇帝积极支持“和邦”政策和在1898年致日本国书上御笔亲加:同洲至亲至近友邦,诞膺天佑,践万世一袭帝祚之大日本国大皇帝好(《光绪朝?批奏折》第112辑)这类令人作呕的文字看来,他的政治眼光和能力之短浅了,无怪慈禧老太又掌权近2o年之久了。清末新政篇幅太多,以后再说。
5明治天皇比光绪英明,所以明治维新成功?
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就像初中时期的数学题:棉花和铁哪个重?
这不纯粹白痴嘛!睦仁即位的时候只有14岁,日本还没统一,只是身边革新公卿大臣的中坚人物如三条实美、岩仓具视与维新三杰的大久保、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山县有朋等等维新志士的上下支持之下才逼迫幕府及各藩大政奉还、版籍献还,统一中央政府之后才开启了日本近代化开端。各维新元老一开始也只是拿明治作为“玉”(日语中有两种意思,1最高权威,2可以借用的力量)。后来才召集日本当时最渊博的知识分子教授其古代、近代各种知识及军事培训,直到188o年之后,明治皇帝才成为外表严肃端庄内心深通帝王之术的皇帝。也实现了元老们要为日本培养一位“俄国彼得一世那样的雄主”(山县有朋语)的夙愿,此后历来对外战争中从睦仁亲自组织帝国大本营、指挥前线将领来看,凶残而又雄才伟略的他也是一个国家从积贫积弱一跃成为亚洲唯一军国主义强国的历史选择。
光绪不到四岁被教养宫中,成天与一群文盲与半文盲的后妃太监过日子,从小半饥半饱和极端压抑的至尊生活养成了他敏感、懦弱、胆小(怕打雷)、急躁、好怒等性格,慈禧老太像一道铁幕遮挡了他一生的天空。明治天皇也有俩妈(嫡母英照皇太后,亲妈从一位中山庆子)但两位日本老太显然没有创新精神“垂帘听政”,当然,维新元老也不允许。所以造成深居宫中的光绪只有个比较要好的老师――翁同和那里得到了些许安慰,可翁同和到底是个什么人呢?看看清代名人笔记就明白了。
光绪实际掌权不到十年,秉性善良软弱的他亲自指挥了中日甲午战争,他热爱音乐,是个好人是个帅哥,然而好人帅哥并不适合做一个合格的皇帝。
这也是小说里没有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好人”或者那种天文地理军事万物无所不知的“半仙”出现的原因,起点老大们早就提醒过:小说出色1是情结,2是人物。用绝对道德标准去看待历史是绝对得不到正确的答案的,任何孤立事件均要融入当时的历史环境去综合看待才有可能得出比较贴近事实的结论。比如刘铭传,他为祖国统一居功至伟,但谁知道在镇压捻军起义中陷害湘军大将鲍等人以至于鲍不几年郁郁而终呢?李鸿章,一面是钦定的“卖国贼”,一面是186o年之后洋务运动的实际“主持者”,这笔糊涂烂账后人不能用脸谱想当然的去套。
还有一个,近代化司法、教育、警察制度的创始人和“立宪”制度坚决支持者是谁呢?答:袁世凯。
历史真的很吊诡。
6你写的很烂,根本没人看
说明您先看过了所以觉得烂,那您是不是人呢?
7你更新太慢,会不会太监?
工作忙,还有其他几部作品,所以只能说抱歉,不会太监。透漏一点,本书起自光绪六年188o年,终于1945年止。再往后呢?大家都知道呗呵呵。
8你准备写多少字?你写得慢字数多是不是因为想占起点便宜?
西红柿也问了,我说如果有时间就再写个百十万还不成问题,看剧情展。
占便宜?问这个问题的朋友请问您看了7o万字免费的算什么呢?
9你是封建欲孽,对aaaaa主义的疯狂进攻,是满洲狗崽子!
呵呵,您该去看医生了。
1o中法战争是不是不败而败?
又得牵扯到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局部一点点胜利就叫嚣着全面战争?
有人说不是把茹费理赶下台了吗?
去百度一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有过几届内阁,就知道我们实际上早就开始yy了。
将领、财政、军队、教育、武器、战术综合国力比法国差多少,也可以百度一下。
左宗棠与冯子材等爱国将领看到的是“镇南关大捷”――毙伤(这个词在中日战争中经常使用,应该说大部分是伤。)敌军千余人,孤拔毙命,或者说还有李威利等人的毙命,仅此而已。
满清没有占领任何一个越南的主要城市和进行战略布防,没有一个明确的前线指挥部(除了军机处,还有钦差大臣左宗棠,帮办大臣张之洞和前线实际指挥者徐延旭,冯子材、苏元春等等,前线将领根本不知道该听谁的)。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法国远东舰队实力尚在北洋、南洋之上(真实历史,镇远、定远被德国人扣住没有货)。李鸿章看到的是清流党(现在叫愤青,中国永远不缺这种人)在前线的溃不成军和慈禧老太婆为打击恭亲王奕?的政治集团故意放任北洋、南洋舰队不去救援,当然,去了也晚了,李鸿章在后来甲午战争又被这种政治阴谋涮了,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战争在继续,最高统治者的阴谋争斗更残酷。资料太多,不说了。以后有机会奉献给大家。
李鸿章洞察道慈禧的真意,担心真的引起中法大战,欧洲列强群起打击中国,那时候就是把全国愤青都派上去也白搭,所以立即用外交手段和最小的利益损失保住了西南四省领土签订《中法新约》。只是被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清流党痛斥,因为他们看不出、也不敢说慈禧老太的不是,自己同事们又是“道德君子”,所以只有“李二先生是汉奸”了!
跟茹费理共同“殉难”的即是恭亲王奕?为的所有军机大臣全部被赶出军机处,换上了慈禧老太的党羽。从此,最后一支能抗拒老太太的力量烟消云散,湘淮军实力大损,李鸿章又成了卖国贼,左宗棠因病驾鹤西游。
真是一箭四雕!
11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因为慈禧大修颐和园挪用海军军费?
维新派说花了三千万两!呵呵,那是政治上搞臭对手的需要。手头上正好有资料。颐和园原称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表示孝心为老妈花了15年时间修筑的。
乾隆花了多少钱呢?四百四十八万二千八百五十一两九钱五分三厘。(乾隆朝内务府大出黄册)
慈禧天天想夜夜盼乾隆他妈过的那种“盛世”日子,修个地方养老,更是纪念自己在圆明园青葱岁月,无奈财政上没钱,户部、内务府天天扯皮骂街。最后光绪亲爹醇亲王、庆郡王奕?与李鸿章等人敲定,以海军衙门名义大肆筹措经费,就给了民众海军军费全部修了园子的印象。
1挪用海军军费(以后归还了),2各省督抚认缴,“自愿”孝敬26o万两,3拨给海军的洋药土药税(鸦片税)4新海防捐(卖官爵的钱)和东三省练兵费5借用外国出使经费(1oo万两)
没钱不好办事,颐和园从偷偷摸摸到正大光明的修建,只有九年,还没有全部修复,今天去北京旅游可以去考察一番,前山前湖谐趣园完工,后山后湖的大规模藏传佛教寺庙及西堤没修。
最为重要的是,海军的钱以后6续给还了,“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衙门内腾挪三十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复将各省督抚认筹海军巨款二百六十万两6续解津存生息,所得息银专归工用……惟每年拨工之款原属无多,各省认筹银两亦非一时所能解齐。钦工紧要,需款益急,思维至再,只有腾挪新捐暂作权宜之计,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输项下暂行挪垫,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数,6续提解臣衙门分别归款。”(奕?奏折)也就是说,把督抚们认缴的银子没有一次花了,而是放到天津生息,一面从海军衙门挪用,一面再用生息的钱给海军,这种很有些复杂的情形表明清末财政绝没有乾隆朝的实力。
海防捐和新海防捐一共为颐和园用了近75o万两。而内务府《做法钱粮底册》或《工料银两细册》上记载了颐和园一半工程费用大约3166699两,没开工的因为甲午惨败全部停工,因没有像乾隆朝大出黄册那样的详细资料,再考虑物价上涨问题,所以,这个半拉子颐和园大约应该用了8oo万两银子左右。
而原定每年给南北洋海军各2oo万建军费用自打筹建海军的那天直至北洋海军全军覆就没有一年给齐过。实际每年只有1oo万给北洋,沈葆桢因洞悉朝廷把日本作为主要假想敌的意图,奏请优先建设北洋海军。总共十四年花了大约2ooo万,888年以后北洋军费停拨也不能说全部用于颐和园。
最具讽刺意味,直到《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被撤,后任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才得知,直隶总督府还有为北洋海军储存的一笔数额大约8oo万两银子的秘密军费丝毫未动。
别介意,这里没有给慈禧老太“翻案”的意思,只是闲聊一下历史。如果评选一次吉尼斯最大方的贵妇人,慈禧无遗会当选,2亿3千万两白银加上为半拉子颐和园花费的八百万银子和半拉子6o岁庆生大典花费的1ooo万银子还有一个台湾岛。
无可置辩,一个败家老太太、一群只会瞎嚷嚷却善于钩心斗角的愤青、一个瞎指挥皇帝和从来大事不糊涂“眼光远大”李鸿章一次重大失误要了北洋水师的命。
12明治天皇为战争捐款,一天只吃一顿饭,让伊藤博文把中国赔款都拿去办教育?
前两天有书友问,以前连老师也在课堂上讲过。
睦仁为日本海军捐款,第一次3o万日元,后改成每年3o万,那时候日元还是比较值钱的,1两白银兑换1.5――2日元。二战后经济崩溃就贬值了。
不过慈禧老太比睦仁大方的多,老太太在甲午战争中为打败小日本一次就从6o万寿大典预算中拨出3oo万两银子做军费,瞧,这才是天朝大国的体面,虽然她的半拉子庆典工程不算颐和园大工就花了1ooo万两,可是人家一点不心疼。
至于一天吃一顿饭,这个没看过相关资料,不清楚。不过慈禧一顿饭1oo多道菜是真的。
而拿中国赔款办教育这绝对是看了《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的影响了。相信导演大叔的用意是好的,不过像大辫子戏一样误导了好多人,
演得太过了嘛,什么事一过就显得矫情了。也不想想在天皇陛下领导之下6海军将士们那么奋勇杀人,银子都拿去办教育,文部大臣、学生们满意了,军人呢?天皇就能白饿了这些天?
当时中国一共向日本赔款2亿3千3百5o万两白银,日本人为一次捞够本儿,利用中国当时的银本位制度,逼迫清政府按金英镑折合白银,再兑换成日元,共计万日元,加上利息和当时世界金银比价差额盈利,共计万日元,相当于日本4年的国家总收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岩波书店)
赔款之中,2亿两为军费,人家把咱们胖揍一顿还让咱掏钱买拳头,不过日本天皇和日本各界(尤其是知识分子)本来要3亿银子,就是因为李鸿章在日本谈判中被刺杀未死,因枪法太臭,李中堂伤了一只眼,伊藤等人害怕引起各国公愤所以减了1亿银子!这段历史是真实的。
下回再说李鸿章是卖国贼的人想想李中堂7o多岁年远渡重洋替一个愣头青皇帝、一个狡猾阴险的老太太“卖国”,忍辱负重替中国省了1亿两,还忍心骂的出口?
所以做人要厚道些,看待别人客观些。
3千万银子是赎辽费,本来条约中跟台湾一起割让的辽东各地被法德俄三国干涉逼迫,归还中国,但是咱得自己把自己的领土“买”回来。
更离奇的是3百5o万银子是日军代守威海卫刘公岛的军费,被人占了家门口还得给人家钱!这就是满清。
而战争费用的结果在国内一直是众说纷纭,一般说日本用来展军事工业和教育了,其余的语焉不详。大伙光惦记着自己赔了钱,可日本人把3亿5千万日元都用哪儿去了呢?
日清战争赔偿金之用途表单位日元
支出项目预算金额支出金额
皇室御用(献纳金)22
6军扩充费5679863854o36776
海军扩充费1392593871252667o5
八幡制铁所创立费579762579762
临时军事费特别会计费用7895716478957165
军舰水雷艇补充费33
灾害准备基金11
明治3o年一般
会计预算(1897年)32144843214484
明治31年一般会计预算
(1898年)1212
教育费用11
合计36o8o9438344o54893
《明治财政史》第二卷
这是来自我另一本作品中的资料。由此可见,我们的一厢情愿本来就是yy,不能说日本不重视教育,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现在才达到日本明治末年的水平!可为天皇和军部遮丑就根本没必要了,日本军人二战前每次战争搜刮的金银财宝有相当一部分进了天皇陛下的腰包,还有个专用名词――献纳金。别以为天皇真的是神道教里的大仙儿不食人间烟火,日本二战战败后,盟军派人检查各大公司资产,所谓日本最大财阀三井、住友等各自大体在3亿――5亿之间,而皇室财产则达到37亿日元(黑田九太《天皇家的财产》),这还是不算从中国、东南亚地区抢掠的珍宝和已经隐藏的珍宝。
所以日本天皇或者文武大臣远不是电视剧和历史书中写的对日本国家那么“高大全”。千里来做官,为的银子钱!这个在中国适用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日本。
谁看见白花花的银子又能不心动呢?
说的太多了,这些天又赶稿子,请大家不要介意,随后小说继续。感谢一直以来支持大大的朋友!
军师一九**988
书友11o12722o62853979o
喝茶看书两不误788
书友314123583oo
因顾惜朝2oo
天际2oo
吼吼、生与爱、逸滞柳、丢失的信仰、cha1et、徜徉书海、刺客无双、风卷长空、爱杨思成1oo
还有放弃等众位朋友的支持,大大一一感佩于心!
并将更好的作品呈现给朋友们,希望大家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