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九转金丹 > 一百回 黎阳兵变

一百回 黎阳兵变

    隋军即将在辽东获得全胜,杨玄感与李密不能再等了!这一天,征东粮草总督运官杨玄感,亲率三千甲士来到黎阳仓城。黎阳仓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汗,也就是本人家乡。

    隋代已实行国家粮食储备制。沿着河渭一线,从西到东有长安太仓,河东广通仓,弘农常平仓,东都回洛仓,河阳仓,洛口仓,汲郡黎阳仓只是其中之一。

    但是,由于一百多万大军远征辽东,黎阳仓地跨河水与永济渠(卫河)之间,自然成为南粮北运的中转站。也就是说辽东一百多万隋军要靠黎阳仓的粮食吃饭。而杨玄感恰好全盘负责此事。

    由此看来,杨素不可能是被杨广毒死的。杨广不可能重用一个与他有杀父大仇的人。当然,小说就是小说,在本书中最起码杨玄感认为杨广是他的仇人。

    杨玄感军进城后,立刻控制了四门,任何人等不得出入。非常不巧的是,一个从辽东长里迢迢赶来的天使后脚就跟来了。在城门口大吼大叫要见楚国公。

    杨玄感借职务之便,扣发了粮草。他上奏说,路上盗贼太多,每批粮草都要派兵护送。所以不便一点一点零售,只能搞批发。现下,已停发粮草十天整。

    这时有天使到来,不用问,肯定是促发粮草的。也是这小子背运,这么老远跑来给杨玄感祭旗。

    排除了小小意外,好戏开场了!

    虎贲郎将王仲泊带着五百骑奔到城下。大叫快开城门,叛军来了!!!

    事关重大,守城官立刻上报杨玄感。这小子登上城头问:王将军,谁造反了?

    王仲泊道: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反了!楚国公快开城门啊!

    把王军放入城中,整个黎阳震动。杨素之后,来护儿已经是隋军中数一数二的名将,这小子反了那还了得。

    于是汲郡替治赵怀义进言道:皇上远在辽东,朝中楚国公最贵!我等应听从楚国公号令,集结义勇,共讨叛党!

    杨玄感的弟弟杨玄纵立刻大声赞同:我等不能坐待叛军势大,只有立刻开仓放粮,全民皆兵,才能保家卫国。

    危急时刻,楚国公果然有其父遗风。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快马把消息传到周边各郡,号令向黎阳仓集结。

    一日后,汲郡太守,黎阳太守,东郡太守,魏郡太守,以及所辖州县,共十余万人齐集黎阳仓城。

    终于到程咬金出场了!

    瓦岗军打着斗大的“来”字旗,在黎阳附近活动,四处抢掠。以证明来护儿造反不是空穴来风。当然,杨玄感早就与瓦岗军讲明了计划。

    就在各个太守起疑之前,杨玄感派他们领兵前去与叛军决战!这几个太守都是文官,哪里会打仗,当场就有人反对。杨玄感以惑乱军心,不遵军令之名,宰杀一人。剩下的几个太守战战兢兢领兵出了城。可是一天过去了,竟然传来了全部战死的消息。天知道是怎么死的!

    于是杨玄感任命,赵怀义为汲郡刺史,东光尉元务黎州刺史,河内郡主簿唐讳为怀州刺史……

    新官上任后两天,解除了周边郡县的武装。可是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全盘计划!

    新任命的怀州刺史唐讳出逃!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这唐讳本是杨素旧部,受过杨家的大恩。在这紧要关头,竟然叛变!

    不能再等了!(嘿嘿,发现一个规律,只要是起义总会走漏消息。比如十月革命,比如南昌起义。)

    杨玄感选拔年青力壮的运粮差役五千人,又从丹阳宣城征召了善于用舟的船夫三干多人。宰杀三牲,对天盟誓:

    "当今主上无道,不念百姓苦难,一意孤行,sāo扰天下,被征开赴辽东的士卒差役,死者数以万计。我杨玄感今天和众弟兄共同起兵,搭救天下黎民于水火,大家同意吗?"

    这当然不是现场节目有奖问答,谁敢说不同意?

    看着大伙何止情绪不高,简直有点怕怕,杨玄感又道:我,杨素之子。世袭楚国公,官居极品。聚财货以亿计!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奋不顾身,散尽家财。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

    杨家的亲兵当然大声响应。其他二万余杂兵也都是穷人,极容易受鼓动。于是,这支七拼八凑,七上八下的义军出发了。

    作为公认的隋末首义,进攻方向是哪里,有过一个著名的公案。那就是李密三策。(有原文和译文,骗了不少字数。哈哈)

    (杨玄感)谓密曰:“子常以济物为己任,今其时矣!计将安出?”

    密曰:“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去幽州犹隔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强胡,中间一道,理极艰危。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归路既绝,高丽闻之,必蹑其后。不过旬月,资粮皆尽,其众不降则溃,可不战而擒,此上计也。”玄感曰:“更言其次。”密曰:“关中四塞,天府之国,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玄感曰:“更言其次。”密曰:“简精锐,昼夜倍道,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恐唐?告之,先己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也。”玄感曰:“不然,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计,乃上策也。”

    翻译一下下:

    杨玄感对李密说:

    "尊兄经常把拯世济物,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敢问有何妙计?"

    李密说:

    "现在隋朝天子出征,远在辽东。即使距离幽州,也有千里之隔。南有大海,北有强胡,中间的道路,又极其艰险。当此之际,我起义军正好出其不意,长驱直入,攻克蓟地。当我军占据临渝关的卢龙之险,控扼关内关外的咽喉锁钥后,杨广的归路即被断绝。高丽得悉我义军动态后,一定会从后路打击杨广军。这样,不过一个月时间,隋军的武器粮草。都将耗尽。届时,杨广之军,不降则溃,我义军可不战而将其擒获。这是一条上计,请公酌定。"

    杨玄感考虑了一下说:

    "很好。请尊兄再说次计。"李密接着说:

    "关中四塞之地,乃是天府之国。虽然有卫文升驻扎在那里,但不足为虑。现在,我义军可大张旗鼓向西挺进,遇到城池.都不要攻打,而是一路急进,直取西京长安。然后.明公征纳城内豪杰,安抚黎民百姓,凭借险要而固守城池。那时候,即使杨广回来了,他的根基已经瓦解,大势已去,无可挽回。这样我们就可以慢慢地图谋除掉他了。"

    杨玄感还不满足,要求李密作进一步的分析。李密又说:

    "我军还可以挑选精兵,抄近道袭取东都洛阳,以此号令天下。但是,这样做,只恐怕怀州刺史唐讳得到我军消息,事先有所准备。如果唐讳依城固守,我军只好奋力强攻。倘若拖延百日,城池仍不能攻下。各处朝廷重兵赶来,我军将会受到城内外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夹击。那时候,我就不敢设想会是怎样一种局面了!"

    杨玄感颇不以为然。他说:

    "我看不能这样说。现在,朝廷文武百官的家口,全在东都。如果先行夺取了洛阳,就可以动摇他们的军心。况且,对于沿途经过的城池弃之而不去攻占,用什么去显示我们的威风呢?所以,据我看来,你所说的次计,正是运兵的上策。"

    一般认为杨玄感采用了下策,所以失败。可是想一想,李密三条妙计全是狗屁。

    上计:领着杂牌义军去进攻辽东的百万隋军,那简直是送死。理论上可以等隋军粮草吃光不战自溃。可这种情况会发生吗?只有书呆子李密会这样认为。隋军完全可以短期内就地解决粮草,击败义军不过是一战而已。

    中计:奔袭长安。几乎也是送死。长期无后方运动战,除非是工农红军这样为信仰而战的钢铁之师才能办到。一支杂牌军恐怕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下计:进攻洛阳。不是送死,而是等死。除非义军能在隋军主力回救前发展到上百万的规模。这种可能也是有的,所以杨玄感认为下计最好,那是有道理的。

    如果依我之见,义军最需要的不是某个城市,而是发展的时间。只要避开像洛阳,长安这样的坚城。一路向南发展,过黄河,淮河,长江。专打没有守备的城市,用根本没有含金量的胜仗鼓动士气,义军肯定会越滚越大。大到能打败隋军的时候,来个回马枪,重新北上。估计能有七八分胜算。

    麦铁杖与沈光最终没有参加黎阳起义,一是他们的朋友,家人都有在辽东前线的。一但参加,这些人必先被杀。二是大隋王朝是他们亲手建立的,包含了他们一生的荣耀,这中间有难以割舍的感情。三是跟着紫阳真人当个道士,混吃混喝,逍遥天下,貌似相当的不错。

    于是乎,紫阳真人又多了两个烦心的徒弟,老六麦真人,老七沈真人。

    ……

    首尔城下,宇文述大帅指着城上的来护儿道:小子,你造反了!

    来护儿道:狗屁,老子什么时候反了?你再胡说八道,老子不请你吃高丽皇家泡菜了!

    宇文述道:不是你造反了,是杨玄感说你反了!实际上你没反!是他反了!皇上有旨,各军火速退兵,扫灭叛党!

    来护儿真是气诈了肺!天下的将领多如牛毛,你杨玄感为什么偏偏说我反了?恐怕要落下一生的笑梗……

    反过来一想,那肯定是本将军人气如日中天,风liu倜傥玉树临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唉!真是没办法,长得帅也是错呀!

    就在来护儿退兵之时,高丽军突然围攻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