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北朝求生实录 > 王琳,一个读作大将军写作社会人的江湖大佬(下)

王琳,一个读作大将军写作社会人的江湖大佬(下)

    古人有个习惯,活着的时候不对一个人下结论,等一个人死了,对他的评价就来了,此乃棺盖定论。

    北齐最终给王琳的待遇是:

    追赠王琳为都督十五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侍中、特进、开府、录尚书事,谥号“忠武”,以辒辌车下葬。

    这就是给他的评价。

    可以说极尽哀荣。

    什么叫辒辌车呢?顾名思义,就是能调节温度的车。

    《史记》中记载,始皇崩于巡游途中,赵高与李斯谋划秘不发丧。

    “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秦始皇陵挖掘出土的器物中就有辒辌车的原型。

    辒辌车为当时的皇家高级用车,它拥有双层推拉式设计的车窗,外面一层车窗的窗板上遍布着微小的孔洞,内层车窗则能开闭自如,这样的设计使车内温度能得到一定范围的调控。而说它是软卧是因为车内铺满了软垫,可坐可卧,不仅舒适而且制作精美。

    后来辒辌车变成了丧车,死去的人平躺在车里,送葬。是一种规格极为高大的送葬礼节。

    然后再说点题外话,古代谥号是对一个人的评价分文谥、武谥,还有一种叫通谥。

    文臣,文字开头,一般后跟正、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等字;

    武将,武字开头,一般后跟宁、毅、敏、惠、襄、顺、肃、靖、等字。

    而通谥则文武大臣皆可用,以忠开头,后跟文、武、定、烈、简、肃、毅、敬等字。

    注意,关键部分来了。

    忠武,是通谥的最高荣誉。

    讲究的是“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克定祸乱曰武。”

    我就举例说下历史上谥号忠武的有哪些人吧。

    历朝历代,谥号“忠武”,比较着名的有诸葛亮、王猛、段韶、高昂、高长恭、尉迟恭、郭子仪、韩世忠、岳飞、常遇春、张玉,等等等等。

    看看这是些什么人,无一不是历史评价正面的大腕人物。

    好了,言归正传,从身后事这方面来说,王琳也算是“死得其所”,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多面的,立体的。

    比如说上期说道的韦孝宽,除了是个极为优秀的战略家外,还是个超级大嘴巴,键盘侠,皇帝不急太监急的骚包货。

    王琳也是一样。

    南北朝那个时候,是世家的时代,贵族的时代,就说武川镇的那些穷鬼们,混到后来也成贵族,垄断了上层的一切资源。

    王琳据说读书不多,又是兵家出身,他能走的路是不多的。

    当兵只能是炮灰。

    还会被上司打压,南朝军队里风气很差,招兵靠绳子去乡下捆,哪里有出头之日?

    最后他走了条什么路呢?

    枕头风路。

    他有个漂亮姐姐被萧绎纳为妾氏。

    这既是王琳的幸运,又是他的极大不幸。

    幸运的是他终于找到个攀登的阶梯,可以青云直上,不幸的是,他必须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再也没有改换门庭的可能。

    所以说王琳的“忠”与其说是他的坚持,还不如说是背叛毁掉人设所承受的代价让他无法接受。

    这点从王琳手下陆纳反叛的事情上可以看得很明白,王琳绝非愚忠,危难时刻知道留后手,该退该妥协的时候,也舍得放下身段。

    这种人的“忠心”,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中年人无奈的妥协罢了,不说还好,说了就是一把泪。

    王琳的风格就是个人魅力,他就是一个平日里讲究忠义,身体力行的人。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王琳这一套,只有底层人民才吃,那些谋士是不吃的。所以王琳身边一直没有出色的幕僚,他也与南朝那些所谓诗书传家的世家没什么交往。

    这是他的命,简单说就是,成在底层,败在兄弟。

    王琳肯跟士兵和部下们深交,所以那些人愿意为他卖死命。

    所以他能战必克攻必取,全靠下面的兄弟们撑着。

    但在关键时刻,需要军纪约束的时刻,他手下那些兄弟们一旦蠢蠢欲动起来,就会脱离自己的掌控。

    比如洗劫建康,比如临战瞎放火烧自己船等等。

    王琳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王琳的失败看似天意,实则命中注定如此。

    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社会人就走社会路。王琳表面上是个将军其实不过是个义气深重的社团大佬罢了。

    他能玩得风生水起,但永远无法成就霸业。

    那么有几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萧绎死的时候,王琳既然打出替萧绎报仇的口号,最后却放着最大的仇人西魏和西梁萧詧不管,去死磕南陈的陈霸先呢?

    这就要从王琳的考量和南朝的格局说起了。

    南朝的格局,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入建康者为王!

    江州那块地方,一直是朝廷控制以外的。荆襄多为藩镇,时不时听调不听宣。南朝能完全控制的,其实只有东吴这块地方。

    但是北朝的军事压力实在是太大,所以南朝内部,实际上是一个入建康者为盟主,号令半壁江山的格局。

    王琳那时候谁入主建康了呢?

    陈霸先!

    本应该入主建康的是谁?

    萧绎。

    但是萧绎死了。

    那么按道理,应该是萧绎的儿子入主建康,而不是你陈霸先。

    我王琳让萧绎的后人入主建康,梁国的旗帜就没有倒下去,国家就没有垮掉。

    这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只有做到这一点,王琳才是国家的忠臣。而帮萧詧报仇,只不过是帮姐夫报仇而已,乃是私怨。

    大义和私怨,该怎么选择,我想是个人都会心里有本账单。

    王琳跟陈霸先死磕,永不妥协是必然,若是和解或者投降了,那才是令人迷惑。

    第二,王琳为什么会实质性的投靠北齐呢?

    这和第一点有关,但又不完全一致。

    首先,要看看王琳手下士兵是什么类型的人。

    王琳军队的主要构成,都是淮南淮北的渔民,水贼,流寇等等,这些人稍微训练下就会是极为精锐的水军。

    所以除了最后一次“玩火自焚”外,王琳水战真不怂,或者说特别猛。

    多次打败南陈大军,让陈霸先焦头烂额。

    那么,当时的淮南淮北在哪个国家手里呢?

    在北齐手里。

    如果王琳要跟北齐作对,那么他手下那些士兵的家眷怎么办?会不会被秋后算账?

    成败都是兄弟的王琳,不得不细细思索这个问题。

    从王琳多次对西魏妥协可以看出,他的目的,只是虚以委蛇,骗回被西魏扣押的南梁皇室成员和灵柩,还有自己的老婆孩子。

    事后北周翻脸,未尝没有对当初王琳出尔反尔,“欺骗”西魏的梁子进行报复的意思。

    所以说那一段时间王琳看似对很多家称臣纳贡,实际上他投靠的只有一家,所针对的也只有一家。

    投靠高洋,收拾陈霸先!

    王琳的原则很明确,这也是他不得不走的路。

    假如他不是兵家出身,不是萧绎的“小舅子”,手下兄弟不是水贼,那些人也不来自两淮。

    那么王琳的选择会多得多,再怎么不济,投靠西魏,在西魏控制的襄阳附近慢慢混着,以后灭南陈的时候,他绝对的统兵第一人,毕竟水战无敌啊!

    但是王琳身上的枷锁,不让他走这条路。

    他能走的,只能是当梁国的忠臣,要为姐夫萧绎的事业举旗子。

    王琳看似活得潇洒,三方称臣,投降北齐,实际上他从来都没有什么选择。

    将军没那么好当,其实社团大哥也一样不好当,甚至更难。

    王琳,不做大哥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