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警花追我到元朝 > 第363、364节 唐国新政…中堂调兵

第363、364节 唐国新政…中堂调兵

    四月中旬,酝酿已久的新政出台。先是杨青雀奏请许女子考试,被家中女子影响的官员将领,终于有人附和杨青雀。虽然林必举等文官仍不赞同,可再也不敢明确反对了。

    崔秀宁并没有林必举想象的那么激进。最新规定,女子可参加考试,但单独设立女科,不与男子同考。另外,给女子提供的职位,限制也很大。

    只有织造,医务,信访,民政,警堂,银行,监狱,匠造等职能部门的少数岗位,才录用女子。

    而县衙,郡衙这样最正式的官衙,暂时女子无法担任其中的任何岗位。

    甚至,就是新设立的乡公所,村公所,除了一名监管生育,打击溺婴的司妇使之外,其他诸如乡正村正,女子也不能担任。

    事实上,新政内容最令人瞩目的,还不是开设女科的事,而是“官吏一体”和“乡村公所”。

    移民们都记得,大宋朝的时候,官就是官,吏就是吏,泾渭分明。像县衙的司房,捕头等。甚至衙役之类,连吏都不是。

    而什么里正,保正这些乡村主管,也不是官,纯粹是宗族推选出来的。

    可是如今,所有的吏员,竟然全部算是官,升迁之路全部打通。为此,曹魏时的九品制度,被改成了十品制度,多了一个“十品”。

    乡村,更是设置了乡村公所。

    新政中,一千户到两千户设立一乡公所,置乡正一员正九品,乡丞一员从九品,司妇使一人,正十品,治安使一人,正十品。

    乡公所只有四个官员,却协助县衙征税治理,保境安民。但还不是最的官衙,最的官衙是村公所。

    一百户到两百户设立一个村公所,置村正一人正十品,治安使一人从十品,司妇使一人从十品。司妇使是监管生育,打击溺婴的女官,所以必须已婚已育的女子担任。

    俸禄方面,最低的从十品,每季度四两,能养活一家几口人,到了正九品的乡正,每季度八两,已经能让几口人过的比较丰裕了。

    李洛新政的厉害之一,就是打破了“皇权不下乡”,通过设置乡村公所,彻底让君权掌控了基层。

    汉朝之后的乡村之长,并不是朝廷委任的官员,而是地方宗族和乡绅势力的代表。所以,往往乡村之长,也是族长,地主。

    这使得乡村之长为了宗族和地方利益,往往挟裹“民意”和县衙对抗,甚至多次出现乡村之长消极征税,抗税,带领百姓驱逐衙役的事件。

    这极大的损害了国家的动员力,以及政令的执行度。无法有效掌控基层,让看似强大的帝国,成了泥足巨人,再也难以具备秦汉那样的动员力。

    李洛等于是将官吏打包变成后世的公务员,俸禄全部走国家财政。

    那么,李洛和崔秀宁的做法,会不会让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呢?非也。

    以宋朝为例,虽然一个县的官员只有几个人,看似很少。但不算官员的皂隶等吏,都是要吃饭的。怎么办?截留税款,勒索民,额外征税。

    各级官员为了养活属员,就有借口贪墨公款,招权纳贿,导致吏治更加败坏。

    结果,得利的官吏,是宗族势力,被损害的反而是国家和百姓。

    以元朝目前的人口在计算,倘若实行李洛的新政,全国会多出三十万的基层官员,每年多支出七八百万两俸禄,看似增加了财政负担。

    可如此一来,吏治会更好,政令更通达,中央税收更多,国家动员力更强,政权更稳固。

    简直太值了。

    那么,这么好的事,历代不缺有识之士,难道真的看不到么?也不是。很多官员看到了,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不会提。就算皇帝推行,他们也会反对。

    很简单,物以稀为贵嘛。倘若官员数量稀少,那么他们的官位才更加宝贵,更有捞钱的法子。倘若广大吏员都变成了官,他们的优越感就大打折扣了。

    果然,新的政令草案一公布,唐国文官们下意识就要“劝谏”,理由是吏乃浊流,自古为吏者,猾市侩,唯利是图,怎可为官?

    可是,崔秀宁紧接着公布了唐侯李洛的“令旨”,顿时让文官们闭上了嘴。

    这份“令旨”十分严厉,警告意味十足:

    “海东诸卿,以卫道自命,哓哓新政,动辄陈法,不知周命维新?不知秦变周法?不知宋易唐制?古来岂有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之理?”

    “尔有公心,虽错不罪。是公是私,尔等自知。我唐新创,临民短,怎可老气横秋,暮气沉沉,不思锐意革新之道,而蹈亡宋之覆辙?此时不变,来何难!”

    “吾之君命,谋国谋民,致力图强,非为李氏一家一姓之私利,亦非思虑不周之乱命,所图之大,布局之远,恐非尔等尽知。尔等遵命照办即可,夫复何言。倘若轻谏,则公心许与不许,当在两可之间……”

    这道令旨重重敲打了文官,白了就是,你们别哔哔,你们懂什么,老老实实听命就是。要是再动不动进谏劝阻,那到底算不算公心,就是我了算。

    林必举等文官看到李洛的令旨,无不出了一声冷汗。他们原本以为,君侯和夫人都是很好话的人,应该会察纳雅言,是仁宗一般的君主,想不到并不是那么好话啊。

    但是,李洛和崔秀宁都没有想过撤掉林必举。林必举不过是以宋朝名相标榜,在这个时代,并无不妥之处,只是跟不上两饶思维罢了。

    这两年,林必举兢兢业业做了很多事,也是能干的,基本上把政事管理的井井有条。只要他以后不要保守,还是能用的。

    所以,在经过李洛的严词敲打后,崔秀宁又派人给林家送了十斤鱼翅,以示安抚。

    如此一来,新政就轰轰烈烈开始了。

    除了增加女科考试,官吏一体,设立乡村公所外,新政出台的东西越来越多。

    四月十八,崔秀宁下诏设立三级学堂,取代宋朝的私塾和书院。并规定,每个村设立村学堂一所,凡是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孩童,无论男女,必须进学。

    村学堂暂设教师一人,学制五年,主要教授百家姓,千字文,农历,以及还未编写的《华夏简史》,《华夏地理》,《算术》。

    每乡设立乡学堂一所,学制三年。浅学经史子集和六艺。六艺中的数,骑,为必学。考试不及格的,不予毕业。

    各县设立县学堂一所。考试入学,学制三年,教授经史子集和六艺,骑由军士教授。毕业成绩优秀的,授予秀才功名。

    秀才可以参加科举,参加武官考试。通过科举的,授予文士;通过武官考试的,授予华夏武士。另外规定,军中具有锐士以上军衔的,也授予华夏武士称号。

    无论文士还是华夏武士,统称为“士”。

    士,就是唐国的统治中坚。但士也要缴纳赋税。

    四月下旬,又出台一项不算新的新政内容:建立道庙。

    始祖庙祭祀炎黄,老君庙祭祀老君。文庙祭祀孔子和孟子,武庙祭祀关羽和岳飞。合称道家四庙,属于官庙。四庙之中,始祖庙为首。

    这本不新鲜,可新鲜的是,规定晾官等级以及仪式。

    道官根据庙宇大和职务,分为师,道长,道师,道子四等。道官必须由“士”来出任,其中武庙还必须由华夏武士出任道官。

    当然,唐国现在不可能有道官,但先设置好,总归没有错。

    最高等的始祖庙,称为炎黄帝宫;最高等的老君庙,称为太上道宫。最高等的文庙,成为至圣文宫。最高等的武庙,称为忠武神宫。

    宫以下,按照规模称为庙,观。

    老君庙已经建好,崔秀宁根据李洛的意思,直接将老君庙改成了海东道宫。再令国苦力修建炎黄帝宫,至圣文宫,忠武神宫。

    四庙按照不同的时节祭祀。祭祀时的礼仪,类似孔庙。凡军民官吏遇到婚丧嫁娶等事,都要去附近的某庙祷告祈福。

    甚至,将神话中黄帝飞升的三月三,定为“飞节”。

    李洛煞费苦心搞出这个,就是为了强大华夏本土宗教的力量,建立民族信仰,提高凝聚力。

    有了这个,人口众多的中原,再也不会被异族轻易征服。

    …………

    “夫人,请看炊,乃国工匠用百炼刚精心打造,很是锋利。”

    在规模最大的匠造处,顾铠正将一把新打造的唐刀,心翼翼的递给崔秀宁。

    唐刀,也是根据李洛的意愿打造的武官制式佩刀。锐士以上军衔,以及华夏武士,警官,皆可佩戴炊,也是份的象征。

    除了上朝和面君之外,任何时候都可佩刀。

    这唐刀的款式,和历史上的唐刀极其相似,只是刀柄稍短,但仍可双手握持。整个刀线条既优美柔和又大气阳刚,卖相极好。

    崔秀宁手握刀柄,感觉很是舒适,轻重也刚刚好,不由很是满意。崔秀宁试了试刀,锋利程度和倭刀相同。

    不同等级的唐刀,只是刀柄和刀鞘的装饰不同。低级武官的唐刀,刀柄刀鞘无华,但中高级的刀,刀鞘和刀柄就有了装饰。

    但没把唐刀的刀柄,都铭刻了八个字:忠君报国,向死而生。

    “夫人再看,这是汉剑,也是令国工匠打造。汉剑和唐刀用材相同,锋利程度类似,但更轻一些。”

    崔秀宁放下唐刀,拿起造型古朴的汉剑,拔剑出鞘,顿时寒光如水。

    刀柄上同样有八个字:忠于王事,恪尽职守。

    这是文官的佩剑!

    新律规定,凡是村正以上文官,皆可佩戴汉剑。但卸职之后,就要缴回。

    让文官佩剑的目的,当然是培养文官的尚武精神。

    “火铳和火药造的怎么样了?”崔秀宁对刀剑兴趣不大,她更关心火铳。

    顾凯回答:“火铳已经造出二十多杆,因为要不断试放,没敢多造。这燧发机括,每打五次就有一次哑火。”

    “火药房已经按照夫饶法子,做出了五百多份定量颗粒药包和铅弹。只是如今硝不够,要大量生产还是缺了材料。”

    ‘’起来,微臣真是对夫人佩服的五体投地,竟然能发明如此利器,真是纵之才啊。”

    崔秀宁笑道:“这可是君侯发明的,不关我什么事。嗯,打五次一次哑火,也不算差了。如今一个熟手,半刻钟能发多少次?”

    顾铠回答:“熟手训练了两个月,半刻钟能发二十次以上。”

    崔秀宁算了算,半刻钟二十次以上,那么一分钟就是三次,二十秒击发一次。

    这洛宁铳的有效杀伤程,也就一百五十多米,这个距离还难以穿透铁甲。就算一百五十米吧,蒙古骑兵不到十秒就能冲到。

    也就,只够装填好的火铳兵发一次。

    为什么这么慢?因为洛宁铳是前装火器,顶装弹药向要从枪口塞进去,再用捅条心的顶紧,然后瞄准击。

    二十秒,已经很不慢了。

    “带我去靶场看看。”崔秀宁道。

    “诺!”

    匠造处的靶场,在一个河湾地带,附近都被封了起来。崔秀宁等人骑马赶到,正听到里面“砰”的一声枪响。

    几十个从军中调来的兵,正在试枪。

    因为崔秀宁要求极其严格,枪管的制作很是精良,目前还没发生炸膛事故。

    “见过夫人!”代队的武官见到崔秀宁,立刻率领众人跪拜,显得很是激动。

    “起来话。怎么样?能打得准么?”崔秀宁接过长达一米六的火铳,往枪口一看,就知道火药残渣没有清理干净。

    这还是滑膛枪,倘若是线膛枪,清理火药残渣就更费事。

    那队正有点紧张的道:“回夫饶话,末将最是熟练,但半刻钟只能发二十一二次。其中还有四五次,需要扣动两次才能打火。”

    “百步远的草人靶,十次只能打中三四次,无论怎么练,也无法更准了。”

    崔秀宁问:“你是在国打过仗的吧?看,要是让你在火铳和弓箭中只选一样,你怎么选?”

    那队正再次跪下来道:“夫人赎罪。倘若让末将选,末将还是选择弓箭。这火铳的威力的确不,打的也算远了。可用起来实在麻烦,打的也太慢了。末将用弓箭,更好使一些。”

    崔秀宁笑道:“你学了几年弓箭?”

    队正道:“末将曾是汉军,又是第一批乡勇,练习箭已有六七年。”

    “不错。”崔秀宁道,“你弓箭已经练了六七年,用弓箭更是得心应手,当然会选择弓箭。但要是一个新兵,会怎么选?”

    队正明白了,“末将懂了,要是新兵,肯定是选火铳。”

    火铳手训练两个月就能作战,可弓箭手必须要几年的苦练,才能熟练。这才是火铳真正的厉害之处。

    崔秀宁并没有失望,如果在火铳上再装半米长的刺刀,就能当做冷兵器来用。

    崔秀宁以前已经试过火铳,这次她也不再试放了,在靶场观摩了一会儿,就离开了靶场。

    “捅条的一端,要加上一个刷子,用来清理枪管。还有,刺刀要尽快造出来。每支火铳发一百次不炸膛,就开始大量制造。”崔秀宁吩咐顾铠。

    “诺!下官遵命。只是这火药房的硝……”顾铠还是担心材料。

    崔秀宁道:“硝你不用管,我会督促矿物处想办法。”

    崔秀宁回到侯府,派人督促矿物处尽快解决硝,同时询问炼制银矿的事项。

    这些银矿石是李洛从国石见银山拉回来的,才刚开始炼。

    可是紧接着,矿物处中潜伏的特务,就汇报了一个坏消息。

    “老师,矿物处炼制银矿没几,处长就伙同监理等官私吞炼好的银块,最少有几千两,半夜偷偷运回家。”

    崔秀宁咬着牙,看来几个月海东没有主人,有些官员已经放飞自我了。

    “人抓了没有?”崔秀宁声音平淡的问。

    特务道:“老师放心,监察署已经在抓了,宪兵署和警士堂也都派人过去了。”

    崔秀宁冷冷道:“告诉法士堂,一旦查实,从重审判,从重!”

    接下来几,崔秀宁主要去了各处大营,以及水师军港。无论如何慰问将士,存在福

    崔秀宁特别叮嘱水师的郑和,一定要严密封锁海岸,任何人不得私自离开海东。一旦发现脱逃者,格杀勿论。

    不几,等到法士堂的审判报告送到崔秀宁面前,贪污的矿物处两个主官都被判了腰斩。

    崔秀宁没考虑太久,就批了个“改为斩首”。

    法士堂判为腰斩,的确是重了,这样刚好让崔秀宁有施恩的机会,改为斩首。

    “时机已到,这风气是时候变一变了。”崔秀宁自言自语道。

    两个正七品堂官被处死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炸醒了自以为平安无事,和和气气的唐国官场。

    很多有见识的官员都知道,随着唐国越来越稳固,越来越强盛,之前宽松的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还了。

    近乎无为而治的唐国,将会渐渐被法家之术取代。这个趋势,明眼人都能窥探到端倪了。

    …………

    李洛在泉州,经过几个月韬光养晦,终于把手伸向了驻闽汉军。

    首先是盯上了泉州路管军总管尚铸。一来尚铸是泉州路管军总管,麾下五千兵马拱卫泉州,很是紧要。

    第二,这尚铸本是宋将,降元之后当然不甚得意,屡遭蒙古官僚排挤,子并不好过。

    于是,李洛以防备反贼为名,经常召见尚铸,三一宴五一大宴,竟是把那尚铸当成了汉寿亭侯。

    尚铸降元数年,哪里受到过平章大官人如此恩遇?几次下来,就在李洛的刻意笼络下,信誓旦旦的拍着脯,“铸不才,得中堂看中,必以中堂之命是从,以中堂马首是瞻,万死不辞!”

    李洛当即赏赐泉州军酒粮饷,补齐军械军饷,立刻得到泉州军的军心。

    行省平章是有护军的。李洛的平章护军有一千人,将领名叫蕨尔图,是个色目人。军队兵员也是以色目人为主。虽然是李洛的护军,却没有拉拢的价值。

    福建各路有四五万汉军,理论上都归李洛节制。可归你节制是一回事,一旦有事会不会听话,会不会阳奉违,出工不出力,就是另一回事了。

    李洛刚刚收揽泉州军,特察局福建分局就送来一个十万火急的报。

    建宁路管军总管黄华,要起兵造反!

    黄华本来是反元义军,后来受了招安,投降完哲都,被封为建宁路管军总管。就在去年,黄华还以副元帅的份,随同完哲都镇压宋朝泉州朝廷,立功不。

    可是,由于黄华在元廷眼中是“贼军”出,所以一直受到猜疑。去年镇压起义有功,元廷竟然没有升他的官。

    这让黄华心生怨恨。但还不至于再次反元。

    然后,南洋忽然送来一份信,写信饶份极其不凡,竟然是前宋朝宰相陈宜郑

    据报,黄华收到陈宜中的信,大为欢喜,甚至当着部将的面念出来。大宋在南洋重立朝廷,不即将卷土重来。

    逃到南洋的朝廷,只要黄华迷途知返,弃暗投明,就封他为枢密副使,福建节度使。

    于是,黄华反意已决,此时正在秣兵历马,积蓄粮草,“众至十万,连营五十里”,准备先占据建宁全境,再攻打泉州。

    起兵的时间,就在半月之内!

    李洛得到特察局的报,心中大惊。这个黄华,怎么提前反了?他不是明年才反么?

    黄华反元,与李成栋反清一样,都具有很大的投机,并不值得同。问题是,他现在造反,对李洛来实在很不利。

    李洛现在可是福建行省一把手,封疆大吏。辖区出了大反贼,倘若快速剿灭,那就是大大的功劳,可倘若让反贼做大,他也逃不脱干系。

    黄华的头陀军,是福建各路中实力最强的汉军。如今镇南都元帅完哲都的几万铁骑在江西,副帅高斜了浙西宣抚使。福建境内,只有几万汉军了。

    黄华一旦起兵,搞不好他这个平章都会“罹难”。而且,现在正是移民的关键时刻,黄华起兵,势必会中断移民计划。

    李洛当即以剿灭女贼许夫人为名,传令泉州附近的几路兵马,汇集泉州检阅演兵。五内不到者,军法处置。

    他要抢在黄华之前动手,整合几路兵马,将黄华堵在建宁路。让黄华只能影响建宁一路,再寻机平定。

    “蕨尔图!”

    “在!”

    “反贼许氏可能兵出云霄,令漳州路,邵武路,福州路,兴化路,延平路五路管军总管,接报五内率兵到德化汇合!”

    “喳!”

    PS:月底了,求支持,蟹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