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之兴汉 > 543.草原(求订阅,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543.草原(求订阅,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鲁若麟在登基的第一天就废除了执行几千年的四民制度,明确无论从事任何正当职业的百姓身份和地位一律平等。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实际上阶级这个东西不是一纸律文就可以消除的。不过有了鲁若麟的诏书,至少明面上任何职业的人都不再受到歧视。

    对于鲁若麟的这个诏令最感激的就是前朝的军户、匠户们,他们终于摆脱了身份的缚束,不再受上官们剥削和制约,可以过自己向往的自由生活了。

    特别是匠户们,大华朝廷对工匠们的重视程度绝对是历朝之最,一个好的手艺人绝对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要是有什么独门绝技或者先进发明,那就可以直接跻身富贵之家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技术与科学开始得到发展,欧洲的现代科学体系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读书人的重视。

    华夏的知识体系一向偏向理论和哲学方面,在实用科学上确实与西方有较大的差距。即使有一些领先世界的科学知识,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无法得到传播和发扬光大。

    以前的文人不重视自然科学,是因为这些知识不能让他们当官、发财。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学习科学技术一样能当官,还能发财,而且前途比传统的文人更远大,更受朝廷和鲁若麟的重视,立马就让削尖了脑袋想要飞黄腾达的文人们纷纷投身自然科学的怀抱。

    华夏人都是精致的实用主义者,一旦发现某样东西能够带来好处,能够升官发财,根本不需要朝廷推波助澜,他们自己就会主动的改头换面。

    随着工匠地位的提高,各种商品的生产也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官府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为这些商品找到销路。

    在古代,影响商品流通因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糟糕的交通情况,一个是多如牛毛的税收关卡,最后是遍布各个交通要道的绿林好汉们。

    针对这三个情况,大华官府做出了相应的处置。

    首先是对全国各地的关卡进行整顿,除了一些大的关卡,那些小的收税关卡全部废除。而且只要有交税证明,一批货物只用交一次税,大大的减轻了商人们的负担。

    为了保证关卡整顿落到实处,朝廷特意从中央派出了几十支督察队进行暗访,现场处理、现场执法,打击了一大批心存侥幸的地方官吏。

    而且这种行动不是一时的,会长期执行下去,目的就是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反正这些关卡的税收也很难上缴到朝廷,还不如直接裁撤,减少商人们的负担,加速商品的流动。

    有朝廷的大力整治,整个大华不说全面取缔了那些非法税卡,至少九成以上都消失了。

    至于那些绿林好汉们,原本就在朝廷的打击范围之内,不光是为了使商道畅通,也是为了地方的长治久安。

    对于治安,大华朝廷可谓是不惜血本,即使难度再大、花费再多也要做。鲁若麟明白,良好的治安环境可以大大提升老百姓对朝廷的归属感,也能够更好的生产和生活,这是绝对必须的统治成本。

    老百姓为朝廷上缴赋税,朝廷就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保证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是提升百姓们幸福感最有效的办法。

    这两大问题解决之后,困扰商品流通的最大困难就是交通了。

    比起前面两项,解决交通问题的难度更大,花费更多,但也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事情。

    来之后世的鲁若麟实在太明白交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了,虽然前期的花费大,但这是能够为国家产生长久收益的。

    当然仅凭朝廷的力量想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道路和水利建设肯定是不现实的,只能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参与进来,特别是那些有钱人。

    本着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朝廷积极拉拢各地的有钱人合作修建道路,通过收费来获取收益,一时间引得各地的富人们蜂拥而至。

    如今的大华朝廷可不比前朝,至少在钱财这一块信誉度极好,富人们也不怕朝廷黑了他们的银子。而且这个事情怎么看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虽然资金回收时间长了一些,但是至少旱涝保收不是。

    在朝廷严厉打击高利贷的情况下,富人们的银子也不能总埋在地窖里发霉,能够找到一个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个时候大规模修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为百姓们提供一个获得额外收入的渠道。

    大华朝廷修路没有沿袭以往征召百姓服徭役的做法,而是付钱请百姓们做事。

    这种大规模的工程以前都是由百姓们自带粮食来无偿劳动,很多人累死、病死在工地上也没人管,百姓们也早就认命了。

    在朝廷要修路的旨意下达地方的时候,百姓们不是感到欣喜,而是充满了恐惧。

    连年的战乱使得百姓们生活困苦,原本就上顿不接下顿的,这个时候再去服徭役修路完全是家破人亡的局面。

    好在朝廷随后的告示就出来了,以后将不再有服徭役的事情,任何参与朝廷组织工程的百姓都管一日三餐,还有工钱可以拿。

    这样的惊天逆转让百姓们都有些不敢相信,但却是真真切切的事情。

    这个时候能够有一份糊口的工作,还能赚到钱,是可以改变一家老小未来命运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若麟才会启动这个大规模的基建工程,投资拉动消费,促进民生,给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们一个度过难关的机会。

    修路是个大工程,对建材、工具、食品等的拉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原本有些死气沉沉的地方经济在这个工程的刺激下开始变得沸腾起来。

    水泥的生产技术已经不是什么特别机密的事情了,修路肯定要用数量巨大的水泥,朝廷干脆在各地兴建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水泥厂,在满足修路需要的前提下还能够服务地方经济。

    路修好了,商品和人员的流动就更加容易了,经济自然而然的就蓬**来。

    随着吏治的好转,朝廷统治的地域重新恢复秩序和活力,百姓们逐渐从创伤中走了出来,国家开始变得稳定。

    在鲁若麟称帝一年后,西南传来捷报,张献忠在穷途末路中被部下杀死,残部基本投降了朝廷,为祸华夏数年的张献忠部终于烟消云散,西南地区得以恢复安定。

    与此同时,陕西的大顺军残部在走投无路之际远走青海西域,最终能够有多少人活下来还是未知数,陕甘一带再次纳入朝廷治下。

    至此,华夏的传统核心区域全部被朝廷收复,天下重新恢复一统。

    不过这并不是鲁若麟想要的目标,至少相比起后世,如今大华的版图远远不够。

    至少在鲁若麟的规划中,西域、青藏、蒙古草原绝对是要纳入大华版图的。即使是寒冷的北海极地地区,虽然现在的开发价值不大,但是至少要跑马圈地全都算在大华的领土范围之内。

    如今的草原和西域基本掌握在满清的手中,远走西域的满清远离大华之后反而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实力比以前反而更加壮大了。

    但是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满清游牧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了。

    满清在皇太极时代一直在走汉化的道路,内部治理和生活方式也在向汉人靠拢。虽然汉化的代价就是战斗力有所削弱,但是政权的稳定性却大大提高了。

    在远走西域之后,满清不得不适应当地情况,开始走游牧化的老路。虽然地盘大了很多,手下可供驱使的士兵也多了许多,但是满清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却大大削弱了,这也是游牧民族的通病。

    想要击败满清和西域、草原各族,最有效的办法还是组建一支实力强大的骑兵部队。毕竟茫茫草原,没有骑兵,想要追上敌人都不可能。

    想要组建骑兵,自然少不了战马。大华这些年一直没有放松对战马的培育,特别是在占据辽东之后,大华雇佣了大量遗留在辽东的草原民族帮忙养马,战马数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除了自己养马,大华还通过贸易与蒙古人交换战马。

    本来战马作为战略资源蒙古人是不会大规模进行交易的,但是大华提供的交易物品实在太诱人了,蒙古人为了换取大华的物资,渐渐的开始大规模向大华提供马匹。

    以前华夏朝廷对草原防范十分严谨,重要的战略物资都严格控制向草原输送的数量,使得草原各族物资短缺,一旦青黄不接就会南下劫掠。

    如此恶性循环之下,中原民族与草原各族早就结下了血海深仇,双方彼此都非常的不信任。

    不过了解历史大趋势的鲁若麟非常清楚,属于游牧民族的舞台在火枪和火炮出现之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以说越往后游牧民族的价值就越低。

    当然,现在的游牧民族对于大华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至少他们可以为大华提供牲畜和肉食,这些都是大华短缺的。

    所以以往朝代控制草原物资输送的方法在鲁若麟眼里已经成为毫无意义的行为,放开手脚与草原进行贸易交换才是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现在的大华各种物资生产开始爆发式增长,有足够的条件拿出部分与草原做贸易。

    像以往严格控制的铁器、食盐、布匹、粮食等,只要草原人民需要,且出的起价钱,大华就愿意提供,而且价格非常公道。

    大华在北方专门设置了不下二十个边关贸易市场,专门与草原民族进行物资交换。除了火器,这里基本不限制任何物资交易。

    草原人民被鲁若麟的大气魄惊呆了,要知道在明朝的时候,草原民族是经历了几次大仗之后才勉强使朝廷同意开设一两个榷场交换物资,还有诸多限制。

    如今大华属于绝对强势的一方,却主动开设榷场,使得蒙古人不得不怀疑大华的用心。

    不过这次大华显得非常有耐心,并没有因为蒙古人的怀疑而动用武力,而是安静的等待蒙古人的到来。

    在第一个蒙古部落忍不住物资的诱惑,开始进入榷场进行贸易之后,榷场物美价廉、童叟无欺的名声就传开了。特别是榷场里各种铁器、食盐等以往严控的物资完全是敞开了卖,连钢刀、马蹄铁等战备物资都完全不禁,实在是让蒙古人大吃一惊。

    慢慢的,来榷场进行贸易的蒙古人越来越多,二十个榷场的生意完全火爆,成了边关上最繁华的所在。

    汉人们手里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仅凭手里的牛羊根本就换不了多少,终于有部落开始用战马换取物资,而且价格非常的丰厚,使得蒙古人的最后一点矜持都抛到天边去了。

    虽然战马是每个蒙古部落的核心资源,但是光有马匹是绝对不够的,勇士们还要有刀、有弓和箭,甚至是铠甲,而那些都不是蒙古人可以自给自足的。

    蒙古人用多余的战马换到了锋利的刀、铁制的箭,甚至精良的铠甲,战斗力比以往只强不弱,在蒙古人看来他们并没有吃亏。

    其实蒙古人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华夏,而是草原上恶劣的天气以及随时准备吞并自己的其他部落。在第一个通过交易战马换到大量作战物资的部落出现之后,其他蒙古部落为了自身的安全也不得不跟着进行军备竞赛。

    就这样,蒙古人交易给大华的牲畜和马匹越来越多,大大促进了大华骑兵部队的建设,以及丰富了百姓们的餐桌。

    蒙古人中不乏有智之士,他们知道一旦中原王朝强大,北伐草原是必然的事情,自家这样资敌实在是后患无穷。

    可惜的是草原上的贵族们被大华的怀柔手段迷花了双眼,对近在咫尺的危机视而不见,让一些智者痛心不已,却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