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之兴汉 > 523.战火重启(求订阅,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523.战火重启(求订阅,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对于朱慈烺这个大宗正的任命,出人意料的是鲁若麟并没有拒绝,非常坦然的接受了。

    也不是鲁若麟喜欢多管闲事,而是觉得老朱家这一百多万人其实还是有些用处的。

    在这个识字率超低的年代,老朱家的这帮人基本上都是受过基础教育的。虽然好多人因为不能从事其他职业,又长期领不到俸禄,生活过得非常悲催,但至少他们可以算作文化人吧。

    鲁若麟上任大宗正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开对宗室子弟的就业限制,可以在保留宗室身份的情况下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当然这个保留宗室身份其实也没有多大意义,毕竟朝廷已经很久没有发放钱粮了,鲁若麟也没准备继续发下去。

    想要过上好日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吧。

    钱粮虽然不发了,但是鲁若麟还是愿意提供就业机会的,比如学校教师这个职位就比较适合那些落魄的宗室子弟。而且这个职业不光男子可以干,女子也可以,大大的拓展了就业范围。

    鲁若麟的教育普及计划可不仅仅针对男孩,女孩子也是一样要上学的,所以对于女教师也有非常大的需求。

    正好朱媺娖不是负责教育工作吗?让她将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宗室子弟召集起来,让他们从事这份看起来光鲜,又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

    这件事对安国军和宗室来说都有好处,各取所需。

    至于有其他想法和出路的宗室子弟,鲁若麟也不拦着。只要有想法,肯做事,那就比混吃等死对社会的贡献大得多。

    而且鲁若麟已经非常明确的表示了,除了皇室近亲,朝廷和皇室将不再为其他宗室子弟提供俸禄。并且通过明文的方式确定宗室子弟不再享受免税特权,一样要承担赋税。唯一的区别就是免税的额度按照爵位等级比其他人高一些罢了,算是为数不多保留下来的福利。

    总之就是一句话,朝廷不会再提供福利了,自己自求多福吧。

    刨除掉远亲宗室之后,皇室和朝廷的负担就要小很多了,供养起来自然要轻松多了。

    对于这次的宗室改革,除了少数利益受到损害的高级宗室,无论是普通宗室子弟,还是朝廷和皇室其实都是满意的。

    朱慈烺和朝廷乐得摆脱宗室这个大麻烦,还不用背黑锅,免得世人说他们薄情寡义。

    普通的宗室子弟早就对朝廷的供养不报希望了,能够在保留皇族身份这个光鲜名片的同时,从事自己的事业,对他们来说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进步了。

    毕竟之前他们被断了俸禄,又限于规定不能从事其他工作,没有收入来源,因此饿死的宗室子弟都不在少数。

    其实这个规定对于宗室子弟是个极大的缚束与压制,很多有才华、有抱负的宗室子弟因此埋没人间,上演了太多的悲剧。

    大部分的宗室子弟是希望改变自身现状的,他们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机会罢了。

    至于那些依然拥有大量资产的高级宗室,是这次改革的最大受害者。他们激烈反对宗室改革,但是根本没有什么作用。

    北方宗室基本上被李自成扫荡一空,南方的高级宗室所剩无几,与皇室关系也非常疏远,没人会在意他们的想法。

    至于宗室爵位继承制度的改革,鲁若麟暂时没有去触碰。

    因为根本没有太大的必要,说不定过不了多少年,这些人就会变成前朝宗室,爵位继承的事情与他们就没有丝毫关系了。

    很快,朱媺娖就招收到了大量宗室子弟,这些人在经过短期的培训之后,就会成为光荣的教书先生了。如果其中有优秀的人才,鲁若麟也不介意将其抽调到其他岗位,给他一个远大的前程。

    至于说忠诚的问题,其实这些皇室远亲,对于朱家王朝的忠诚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隔了那么多代,也没享受到什么皇室宗亲的好处,真以为大家是一个祖宗就会为朱慈烺死心塌地的卖命?想多了而已。

    人,始终是要为自己活着的。

    除了宗室的事情,另外一个让人关注的事情就是朱慈炤和朱慈炯出宫到安国军学习这个大新闻了。

    以朱慈炤和朱慈炯的年纪,出宫学习也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跑到安国军去学习就比较诡异了。听说这个事情还是鲁若麟自己提出来,这就让世人有了很多猜测和想法。

    这是监视控制还是扣为人质?总不会是想让朱慈炤和朱慈炯学到真本领吧?

    鲁若麟最近一系列的举动确实让人浮想联翩,他对朱家皇室展示了太多善意,一点都不像是要谋朝篡位的样子,让人摸不着头脑。

    谁也猜不透鲁若麟的想法,更加不敢轻举妄动,朝廷和安国军难得的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

    安国军在江南发展内政、积蓄力量,时间越往后,实力越强大。同样的情况放在李自成身上就不合适了。

    以抢劫起家的李自成,治理地方的水平连朝廷都不如。如果不是凭借自身的巨大威望,根本不可能将北方揉成一个整体。这一点从顺军的地盘里各个军头们各自为政,心怀鬼胎就可以看出来。

    明面上大顺国内李自成至高无上,大家也都听从李自成的命令和调遣。但是顺军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是由太多势力糅合在一起的,其中包含了数量众多的投机客。

    在李自成自身实力强大的时候,自然可以号令全军,无所不从。但是一旦顺军闲下来了,时间越长,地方治理混乱的弊端就越发明显。

    所以在襄阳、荆州囤积重兵的大顺军,非但没有因为整训而越来越强,反而有了加速腐败堕落的趋势。

    顺军的素质原本就差,没有仗打的时候,为祸地方就成了难免的事情。

    最明显的对比就是安国军驻扎的武昌,同样身为战争一线,但是经过安国军的细心治理,已经从左良玉的破坏中逐渐恢复过来。市面上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对安国军的支持度极高。

    而顺军占领的荆州、襄阳地区,因为顺军军纪太差,烧杀抢劫的事情屡禁不止,生活和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百姓们朝不保夕,要么被迫加入到了顺军的行列,要么冒险逃亡安国军的统治地区,根本无法为顺军提供有效的后勤支持。

    要不是李自成从其他地区调集了大量粮草物资,襄阳和荆州地区的一百多万大军根本就维持不下去。

    能抢的早就被抢光了,再没有大量钱粮进项,大军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所以李自成不敢再等下去了,只能主动对安国军发起进攻。

    这一战对大顺国来说至关重要,李自成亲临襄阳指挥作战。

    顺军的作战计划并不难猜,从襄阳和荆州同时出击,两路夹击,直取武昌。

    准备多时的顺军水陆并进,江面上战舰密密麻麻,声势颇为浩大。

    这次大战对顺军和安国军的意义很像大明开国之初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对决,胜则坐拥天下,败则烟消云散。

    鲁若麟不敢掉以轻心,亲帅十万大军西进武昌,支援孙富贵。

    大战一触即发。

    鲁、李之间的大战牵扯住了天下人的目光,分属双方的势力用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大战的结果。

    南京朝廷对这场大战的心情是最复杂的。

    两边无论哪一方获胜对他们都不是什么好消息,只要任何一方获得胜利,基本上天下就会属于他了,反正不会有朝廷的什么事。

    李自成和鲁若麟两人比较起来,无疑鲁若麟的做法稍显温和一点,实在是京师的事情影响太过恶劣了,大家都不希望与李自成打交道。

    甚至已经有朝廷官员私下里建议,如果鲁若麟在武昌战败了,那大家就坐船到辽南去,总之肯定不能留在南京等死。

    当初京师的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绝对不能重蹈覆辙。鲁若麟再坏,也比李自成有底线,至少大家的命还在。

    虽然鲁若麟带着十万大军离开了南京,但是安国军对江南的统治依然非常稳固。

    新训练出来的军队战斗力或许没有老兵们那么强悍,但是维持江南的治安与稳定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更重要的是,江南百姓对安国军的支持度非常高,即使别有用心的人想要制造混乱也没有人响应。

    还有就是江南的绿林好汉们已经被清扫一空,李自成想要通过他们来扯安国军的后腿也做不到。

    这种级别的大战,对物资的需求是海量的。每天来往于江南和武昌之间的船只络绎不绝,有幸参与其中的江南商家是赚得嘴都合不拢了。

    战争就是个烧钱的机器,这个绝对没错,不过商人们却非常喜欢。

    这场关系到天下归属权的大战主战场在武昌,但是其他地方的次要战场也不容忽视,甚至更早发动了。

    山东的刘泽清在得到河南顺军的支援之后,率领号称四十万的大军向占据大半山东的孙什发起了进攻。

    同时,盘踞京师已久的刘宗敏终于按捺不住了,在山西和河北顺军的支援下,起兵五十万攻向天津,誓要把这个近在咫尺的眼中钉拔除。并且将目标放在了山海关,准备连同关宁军一网打尽。

    李自成的目的非常明确,以其他战场牵扯安国军的精力,来确保主要战场的优势。

    一时之间南北各地再次陷入烽火之中。

    其实之前顺军和安国军的战斗就没有停歇过,但都是规模比较小的局部战争。

    在经过连番大战之后,无论是顺军还是安国军都需要休息和调整。现在大家基本缓过劲来了,终于要大搞一场了。

    纯以兵力来说,山东和天津的安国军完全处于劣势。但是以战斗力来论,那可就不一定了。

    而且安国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一帮盟友可以协同作战,胜算并不少。

    驻守天津的黄济得到了辽东地区安国军的支援,兵力很快就达到了五万。而且他还联络了关宁军的祖大寿以及宣府镇的杨国柱,大家一起出兵共同对抗刘宗敏的大军。

    关宁军没有安国军那么财大气粗,总兵力也只有十几万人,独自对抗刘宗敏的大军还是有些吃力的。所以对于黄济的联合作战要求是一拍即合,出兵十万陈兵于山海关,随时准备南下与黄济一同作战。

    至于宣府镇的杨国柱,实力最为孱弱,手上只有几万人马,主要的任务就是攻击刘宗敏后方,伺机切断刘宗敏的后勤线。

    天下大势已经渐渐明朗,祖大寿和杨国柱是比较倾向于鲁若麟的,此时卖力表现也是希望今后能够有个好的待遇。

    山东战场这边孙什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主要的两个盟友就是沈志祥和史可法。

    沈志祥可谓是安国军的铁杆,只是时运不济,被朝廷排挤之后离开了天津,在卢象升与李自成的中原大战时奉命南下支援,结果卢象升战败后被困在了沧州一带。要不是有安国军时不时的支援一下,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沈志祥迫切需要打通与孙什地盘的陆上联系,所以对于此次联合对付刘泽清,沈志祥非常积极,早就按捺不住了。

    淮北的史可法则是被迫参与到了这次大战之中。

    史可法在淮北练兵的主要目的其实是用来钳制鲁若麟的,但是辛苦了大半年之后,虽然手里有了一只似模似样的军队,但是比起安国军实力的暴涨完全不成比例。想以这点兵力来威胁安国军,纯粹是痴心妄想。

    当鲁若麟以大都督府的名义命令史可法北上出击刘泽清时,史可法纠结了一阵子之后还是出兵了,不过是真心相助还是做个样子值得商榷。

    好在鲁若麟也没有将希望放在史可法身上,能够牵制刘泽清的部分兵力就满足了,最终山东战场还是要看孙什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