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兴汉使命 > 第2201章 刘正讲学

第2201章 刘正讲学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刘正平静的说道:“德为榜样,唯有才情才是支撑阳明学府传承不绝的力量。要知道在绝对实力面前,德只能引颈受戮,唯一的仰仗就是动刀子的人良心发现。然而在很多时候,这样的恻隐之心基本上不会存在。”

    老者说道:“刘贤师若是心有所感,请向阳明学府的众秀才讲学三日,便算是了断了这份因果。”

    刘正无法拒绝,只得顺着老者的话说道:“既然贤师有命,我倒是可以勉力为之。若有错漏之失,还请海涵。”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刘正便在阳明学府里巡回讲析心学见解。

    学府精英王守问道:“刘贤师,为何世间德才兼备者寡,用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呢?”

    刘正没有犹豫,直接取出一个杯子,在里面装满了温水,然后再取出一壶沸水,慢条斯理的往里面加。

    王守看着外溢的热水,终于悟到了:

    大德之人,如同满杯温水;大才之人,如同那一壶滚水。温水适口,令人如沐春风;便如同大德之人与人结交,给人一种极其舒适的感觉。大才之人如沸水,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把变凉的温水重新恢复热度。

    所谓的德才兼备,便是保持适宜的水温。然而杯子容量有限,德多了,才必定会少;反之亦然!

    是以世间德才兼备者寡,唯有上品之人德胜才;中品之人德才兼备;下品之人才胜德;无品之人才德俱无,也可以视为空杯。此类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然而从做学问的角度来看,德优者做不了事,他那种非黑即白的态度,不仅自己做不了事情,还有可能把真正做事的人给搅和坏了。

    故而在面对这种人的时候,只能给监督权,不能给决断权。德胜才者,无私。因为无私而无利可图,故而只可监督做事的人,切不可加实权决断,以免坏了做事者的计划。

    德才兼备者,一生都在小心翼翼的维系平衡。这样的人走得很稳健,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差池,事情也能办得漂亮,至少各方面都挑不出毛病。

    可这样的人一味求稳,但求无过,不求有功。他可以悲天悯人,故而一颗心都在教化百姓之上,却很难在困境中实现逆袭。

    唯有才胜德者,才有机会脱颖而出,以孤注一掷的态度,闯出全新的高度。对于这类人来说,受道德观念的束缚越小,能够爆发的力量就会越大,故而可以杀出重围,扬名天下。

    刘正听了王守的分析,忍不住的打断说:“圣人定制大道,贤者教化众生,勇者守护天地,勤者创造财富,智者引领时代,庸者随波逐流,此非才德之过,纯粹是分工不同而已。”

    刘正以分工明确为纲,开始阐述对四类人的分析:

    德众才寡,甚至有德无才,可以称之为圣。圣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故而德胜者,他不需要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他站在那里,就是别人学习模仿的对象。

    德才兼备,可掌平衡者最优,可以称之为帝。帝者或霸气侧漏,或春风拂面,可聚豪杰,引领众生走向同一个方向。既有德者仁心,亦有霸者铁血。

    才胜德者可为皇,或勇胜,或智胜,或谋胜,或义气。总之得其一者,均有独挡一面之能。只是这类人有性格缺陷,方向对了创造价值,方向错了就会造成致命的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伤害。

    故而对于这样的人,需要德优者全面监督,抑或是德才兼备者权衡使用。

    故而才胜德者,必有灾殃。一旦被德优之人划入不可交之列,就容易引发不良后果。

    德优者上位,才优者必定无利可图。既然无利可图,那便得过且过。久而久之,做事的人没有了,或者说不敢做事了,德优者的监督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世间多德才俱损的无品之人,而且这些人德优者只能授之以鱼,故而难有奇效。唯才优者以利诱之,方可唤醒一部分人铤而走险踏上利争之道。

    故而大浪淘沙,才优者杀出重围脱颖而出。

    故而教化众生之责,唯有才优之辈可以担当。就拿读书人来说,吸引大家努力学习的基础理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就是直言不讳的告诉所有读书人,只要努力读书,就可以有吃不完的粮食,花不完的钱,以及梦寐以求的美人相伴。

    这就是读书改变命运的理论基础。

    可是光有理论还不够,掌握了读书权的门阀封锁了寒门读书人的道路,后果就是大家都不读书了。所谓的三大项,与大多数读书人无缘,也就起不到激励作用了。

    直到科举横空出世,才让天下读书人看见了出人头地的希望。当一部分人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之后,其他人又开始相信读书的三大诱惑。

    可是掌控科举的依旧是门阀,他们不可能拿出太多的位置给寒门崛起,却又不能堵死寒门崛起的希望。

    对于那些被科举拒之门外的寒门读书人,这就需要新的理论来支撑他们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的理念。可是千钟粟,黄金屋以及颜如玉均与不第者无缘。若是再以这等理论作为读书人的信念支撑,就纯粹是给人伤口上撒盐。

    故而对于越来越多的不第秀才,大德者又推出了全新的理念支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个理念一出,就把读书改变命运的三大基础理念给推翻了。新一代的读书人,将不再为衣食而努力,将不再为金钱而努力,将不再为美人而努力。

    新一代的读书人,就应该为天地定规矩,为百姓请命,继承圣贤绝学,为天下太平而贡献力量。

    这样一来,读书人不沾钱不说,甚至还弄出君子远庖厨的限制理论。

    要知道儒家六艺,其中不可或缺的射,指的可不是投壶,而是解决生计问题的打猎。

    也就是说传统的读书人,所围绕的核心就是让自己先过好,然后再带着大家一起好。

    可是新一代的读书人,竟然放弃了脚踏实地的理想,从而追逐更加远大的梦想。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为了符合新理论,竟然坚信十年寒窗苦读无人问津,一朝成名便可众所周知。故而:有志者,事竞成,砖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读书人渐渐的变成了追梦人,变成了一群有理想,有追求,敢拼搏,能奉献。他们追求的不再是金钱利益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伟大荣光。

    可天大读书人千千万万,可以实践立德、立功、立言之辈屈指可数。久而久之,便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流言蜚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书人群体的后备力量补充。

    曾几何时,读书改变命运的理论拥有不可撼动的根基。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无用论又开始悄悄的抬头了。

    可是大家不要忘记了,帝皇天36洞天和72福地的运转规则,皆是读书人奉命制定出来的,用以约束众生。

    刘正说道:“你们都是阳明学府的未来,承载着阳明洞天的希望。我希望你们明白一个道理——凡是有资格参与制定规则者,无一例外皆是读书人。至于很多人根本就无缘立德、立功、立言,那不是读书人的错,而是读书人的努力程度不够,书读得不够好,读得不够多。圣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座诸位:可有读书破万之人?”

    王守起身说道:“刘贤师,学生业已读书三万卷,只是大多数皆是走马观花,读通透者不足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