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不负大明不负卿 > 第1464章 就是不给 早就飘了

第1464章 就是不给 早就飘了

    “哼,我看皇上明摆着就是成心想割我们的肉放我们的血。”

    衍圣公“哼”了一声,又气咻咻地斥责道:“哦,问我们要就有时间,回京城国库中取还没有时间吗?”

    “衍圣公,不是要,是募捐,捐。”张文超忙腆着脸纠正道。

    “什么捐?说着好听,就是强要,如果是捐,那就得自愿。”

    张文超其实也感觉去京城国库中取好像来得更快更便捷。

    别的不说,就看这衍圣公,让他掏钱不知有多难,跟他磨破嘴皮子,人家最后捐不捐还不好说。

    像鲁王、德王、衡王,十有八九也像衍圣公一个德行,毕竟都属于王公勋贵,都对泰和皇帝怨见颇深,因为他们的既得利益在泰和皇帝登基即位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这会儿要掉过头来向他们无偿地要钱,肯定有意见嘛。

    张文超嘴上不敢说,但心想,皇上好像就是在找茬儿。

    衍圣公又怒气冲冲地道:“一千两不少了,到底要不要?不要拉倒,惹急了我一两都不捐。还没见过这种事,逼捐与抢劫有甚分别?”

    张文超也看出来了,瞧这架势,衍圣公打死都不会捐出五万两。

    没办法,张文超只得传达最后一句话:“衍圣公,据说呀,卑职也是听说的哈,也不知是真是假,凡是被皇上点名的王公勋贵,若捐赠不合皇上心意,恐怕后果有点严重呢。”

    “怎么?你这是威胁我吗?”衍圣公两眼一瞪,如同牛眼。

    “卑职哪敢威胁衍圣公?”张文超忙陪笑着解释道,“卑职也是听说的。这次辽东军演的费用,预计需要五十万,皇上捐了十万,李总兵捐了五万,预计衍圣公、鲁王、德王与衡王几位,也都是五万,剩余的由山东富商,再加上衙门里官员共同捐赠,反正在一个月之内要凑齐五十万两银。”

    “不捐五万,能拿我怎么样?”衍圣公脖子一伸,硬邦邦地道。

    “衍圣公是个聪明人,想必不会怀疑皇上的手段吧?”

    张文超轻轻来了一句,怕这一趟白跑完不成任务,甚至这个钱像税收不上来时那样需要衙门垫付,那他这个县令就有点倒霉了。

    “……”终于衍圣公被噎了一下。他内心清楚得很,泰和皇帝不好惹,连皇亲国戚都敢动,他这个衍圣公身份地位再高,也高不过各路藩王吧?

    不过衍圣公随即又想,虽然他身份地位是不高过各路藩王,可他的爵位是从汉朝开始的,代代相传。

    难道泰和皇帝还真的敢废除他的爵位将他贬为庶人不成?

    念及此情,衍圣公似乎好像又有底气了,本来逼捐就是道德绑架嘛。一切道德绑架都是耍流氓。

    “衍圣公,话卑职已经传完了,至于捐不捐、捐多少,就看您了。”

    “卑职先行告退!”

    张文超恭敬地施了一礼。

    “只有一千两,嫌少了不要是吗?”

    “也不是不要,皇上有旨,捐赠时需要公证人员在侧,不能私下接收,所以还请衍圣公派人送到衙门里去,届时需要入账公布天下的。”

    说完,张文超去了。

    若衍圣公实在不肯捐那么多,他也没办法,总不能抢吧?

    衍圣公不以为意,还是吩咐大管家只送一千两银子去县衙。

    “老爷,要不先等等,看鲁王、德王与衡王他们捐多少吧?”

    大管家建议道:“倘若他们都捐赠五万两,而老爷只捐一千,似乎不大好看吧?孔府可是世代蒙受皇恩。”

    “这有什么不好看?日子都是自己过的,咱又不与人家攀比。”

    “可这不是拂却皇上的面子吗?届时还要公布天下,显得老爷小气。”大管家接着又不甘心地劝道。

    “皇上做得好,给他面子;可逼捐这事做得不地道,为什么要给他面子?”衍圣公据理力争地道。

    “老爷就不怕皇上盯着孔府?”

    “怕什么?难道他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除我衍圣公的爵位不成?”

    “那估计不敢,不然天下沸腾。”大管家道,“可若被皇上盯着,随便摆咱一道就得不偿失啊。就比方说,张居正执掌内阁时,改一年一进京朝见为三年,老爷损失多大。五万两银子说少不少,但说多也不多,咱能拿得出来,何必惹得皇上不高兴呢?”

    “皇上登基,仅清田一项让我们损失多少?还想从我们这儿抠,非得要榨干我们才死心吗?”衍圣公气咻咻。

    “老爷,清田大计的确让我们损失惨重,可咱府田地还是很多呀,也没有全部收归国有,日子还是能过的。”

    “五万太多,不给,就是不给,我就见不惯利用权力逼捐,好心好意与我商量,没准儿我就给了。”

    “老爷这是铁了心不给吗?”

    “是,捐一千两够多了,若天下王公勋贵每人都捐一千两,何愁五十万?”

    “老爷,这次不是仅限咱山东吗?军演在咱辽东,没有波及全国。”大管家死劝,“只有辽东安全,咱才能安全。”

    “你不必再劝了,这事儿咱占理,不怕。”衍圣公一摆手,吩咐道,“你只管听我的,就送一千两去县衙。”

    “那,好吧。”大管家苦劝无果,实在没辙,也只得取银子去了。

    ……

    辽阳总兵府里。

    朱翊镠在算账,军演初步预算需要三十万两,但对外宣称五十万。

    目标故意定得高一些,怕有人“不识时务”捐不了他理想中的那么多。

    多总比少强。

    万一真的富裕,辽东这边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就当改革经费。

    反正他是让陈炬派人去京城取,实打实地准备拿出十万两银。

    而李成梁也很识趣,捐出五万两。

    这就说是三十万的一半,再募资十五万应该问题不大。

    像山东衍圣公、鲁王、德王、衡王四大家族,反正话已经传出去了,他这皇帝捐了十万,李成梁这个总兵捐了五万,就看他们的了。

    倘若每人识趣地捐出五万,那就很富裕了,可朱翊镠不敢保证,毕竟登基即位以来,的确没有给那些人带来任何看得见的好处。

    但朱翊镠只承认暂时看不见,并不代表未来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好处,比如放开了诸多限制,允许生产,允许参加科举,允许步入仕途等等——只是暂时还看不见好处而已。

    并不是朱翊镠没有给他们机会,而是那些王公勋贵还活在过去,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似的。

    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青蛙都已经麻木了不知道跳。

    反正他已经想好了,无论那几个大咖是否捐赠出他心中预想的数目,届时从辽东回去都要路过山东,去那几个大咖家坐坐,喝喝茶。

    一来考察当地民风,二来看看当地的政策落实情况。

    京城里的改革他能切身感受到,但其它地方只能从奏疏中得知,难免会与真实情况有所差入。

    毕竟通常情况下,这世上的人与事都没有想象中的好。

    再说募捐这种事儿只是倡导,也不能指名道姓某某某就得给多少。

    李成梁是识趣,朱翊镠眼下又在他身边,不掏钱怎么办?

    山东那边就不一样,像衍圣公,朱翊镠早就听说不是什么好玩意儿。有钱挣时,他屁颠屁颠的;可让他往外掏钱时,无异于虎口拔牙。

    一千多年几十代人的发展,早已经将孔圣人的门风遗失殆尽。

    尤其是大明王朝,将衍圣公推到如此高的地位,他们早就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