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弹道 > 第148章:父母的适应

第148章:父母的适应

    皎皎月光下,屋外风吹凉。

    “也不知道崇儿现在怎么样了,人走到哪儿,这么长时间了一份电报都没有?”手上的活计坐了一半,靠在油灯下的母亲陈月英忽然感叹了一下,儿行千里母担忧,在离开南京前,李崇发了电报回来说自己跟着学校要迁往四川。

    这是真正要用脚去徒步走上千公里的路,从接到电报的那一刻起,陈月英的心就一直悬着。不过前些日子听外面说南京城被日本鬼子打下来了,杀得人头滚滚,尸体堆积如山,南京外长江水都被染红了。

    陈月英是见过南京外的那条长江是多么的宽阔奔腾的,那都被血染红了,这是砍了多少头啊!所以在听到日本鬼子杀人的消息时,陈月英心中是直念叨着菩萨保佑的。要不是菩萨保佑,自己儿子怎么提前从南京城出来了呢?

    “他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相比于母亲陈月英,李德润心里就豁达许多,手中的笔还在纸上算着。

    半辈子在李庄当老爷的父亲李德润,从前虽然对每一个洋钱的使用也有计较,但却不会像想在这般在纸上一笔一划的全算下来。

    “他才多大,能照料好自己么?”在母亲的眼中,似乎自己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

    “放心吧,你不用把他当作二娃子三娃子来看待。你知道崇儿让小同提前来购置的这套房子要是现在来买,花的洋钱至少要番上三番都不止么?”

    说起这,李德润脸上充满了感慨。南京被日本人打掉后,城里涌进了很多脸上带着仓皇神色的外来老爷,整个城里的房子已经有价无市了,哪怕像自己现在所住的这种房子,价钱已经翻了三倍不止。

    听说房子增值这么厉害,陈月英放下手中的作针,露出了然的神色说道,“怪不得那大洪家把自家房子卖掉了,一家三口人搭了个茅房子住在里面。”

    母亲陈月英口中的大洪家是同一个山脚下的原住民,前两天他把家里的房子卖给了外来的一个老爷,拿着一把笔钱一家人在山上搭了茅屋住着,趁着手里的这一大笔钱,那大洪是成天往城里鬼混。

    “不止他一家,这很多当地人把自家房子卖了换了大笔的洋钱。”这事情李德润早就知道了。

    “那他们自个人住在哪?”

    “要么挖洞,要么上山搭棚子住呗,外来的老爷拖家带口急需地方落脚,身上除了钱就是钱了,掏出一把票子往前一摆,本地人哪里见过那么多钱,自然把屋子卖了,换钱去城里快活了。”

    话题到此截止,两人继续低头忙活着关心手上的事情。

    “这两天多花了九枚大铜钱,煤球的价格越来越涨了。”李德润慢慢在藤椅上算完账,忽然说道。

    这大城市里处处都要花钱,现在这家还在山脚下,严格说在城市的边缘上,但依然是做啥都要用钱。换言之,以前在李庄自给自足的一切,换到了此时此地,都需要花钱。

    买粮要花钱,人越来越多,粮食几乎一天一个价。好在当惯了地主的李德润屯粮的因子已经浸透到了骨子里,似乎家里没屯粮就过不安稳,所以这家里的三楼屋顶下以及地窖里,在李德润腾出手后,就不断的往里囤粮。

    除了吃饭问题,生活的材火也要买,那黑煤球一枚大铜钱只能买七个!听说还要涨,而且马上还要搞买煤球证,凭证购买煤球,而这证也要花钱去买!

    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于是原先就不太舍得多花一个洋钱的李德润如今更会精打细算了。尽管其实手头并不差钱,而且李德润现在也明白了大儿子当初给自己的那些映着洋女人头像的票子是多大的一笔财富!

    当初在来到重庆后的第二天,从置办大件家具到简单的修缮房子,手中现成的大洋就跟流水似的往外直趟。一点响声都不冒,那压在箱底的大洋钱稀里哗啦的就全都落了空。

    李德润像傻了一样,看着把家具物件置办进来,然后大把大把的把洋钱掏出去。

    好在大儿子之前说现钱肯定是不够用的,让自己用完了就拿着那些印着洋人头像的票子去兑换,一次不用多,一两张就能换出大把大把的洋钱。

    于是自己从箱子底抽了一张印着那女人头的票子放在身上,带着顺生跟着小同来到城里一家插着米字旗的洋行。初始时心中还带着忐忑,那钱行跟老家台城的完全不一样,里面光鲜亮丽的样子都让人不敢去坐,里面居然还有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洋人,一开口居然听得懂,还带着重庆当地人的口音。

    这让李德润惊讶不已,然后自己手紧张了抖着从贴身衣服里拿出那票子,那洋人接过英镑,透着光看完后,先是热情的拿出一大袋子一捆捆崭新的法币,反复劝说自己如果兑换成法币能比洋钱兑换更多。

    可李德润也不傻,坚持要洋钱。只有亮晶晶的洋钱才能让自己安心,那法币贬的也太厉害了,连街头买菜的当地老太太见人掏出法币都摇头不要的。

    最后李德润将一百英镑兑换的洋钱预存了一大部分在洋行,然后拎着沉甸甸足足一百枚大洋的袋子,而那些存的钱洋行开了一张票子,可以随时来取。仅这一次,就让李德润明白了那印着外国人头像的票子有多值钱。

    人的适应力是无穷的,一开始来到重庆后每天都有认知上的冲击。但现在,在小村庄里过了半辈子地主日子的双亲已经融入到了这城市的生活方式之中。

    例如日子待长了,弄清楚了当地的地形地况之后,顺生恒生两兄弟就开始在山间砍些干材回来,不必要处处烧那昂贵的黑玩意儿。甚至于只有在李崇小时候打过两件小袄的母亲又重新捡起昔日磕绊的手艺,二弟志新和三妹元秀现在穿的过冬毛衣就全是出自母亲和丫鬟小柳二人之手。

    而起初,初来乍到到山脚下的李家确实引起了一些山脚这区域间一些闲散人的注意,这家人好像并不缺钱花嘛。

    本地一些闲散人上门找事,但被顺生恒生两个五大三粗的兄弟狠狠揍了一顿,最后两兄弟拿着猎枪往院门前一杵,想发横财的混混也就一哄而散。

    人一多,鱼龙混杂,秩序就很乱,没等当地的警察上门,那些留手好闲之人就已经抢完散了。这不是笑话,每天这城里城外都有抢劫偷摸的事情发生,邻近的好几个跟自己一样的外来户还没把新家收拾好就被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