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京第一次任相是崇宁元年七月。
那一年,蔡京五十六岁,赵佶二十一岁。
当时,已经立国百年的大宋,正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要么走改革之路,要么走保守之路。
新党与旧党为此展开了激烈斗争。
刚开始执政不久的赵佶,迫切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毅然选择了绍述父兄(即走改革之路),并选择蔡京作为首辅大臣。
蔡京对赵佶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决心尽死以报。
蔡京上台伊始,便迅速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崇宁变法热潮,国家面貌很快就焕然一新。
蔡京的政治作风,一贯雷厉风行,有时候气势咄咄逼人,这让赵佶感到很不舒服,赵佶也开始怀疑蔡京有专权之倾向。
对于蔡京的强势政治,一些大臣也感到不满,但苦于找不到攻击的机会。
直接崇宁五年正月,西方天空出现了一颗彗星,尾巴很长,横亘于天际,每当夜里,照得皇城宫殿窗户一片明亮。
赵佶有些惊慌不安。
一些人看准机会上书,说朝廷政策有阙失。
中书侍郎刘逵劝赵佶毁掉元祐党籍碑,停止蔡京推行的变法举措,他信誓旦旦的对赵佶说这样天象就会正常,人间就会太平。
赵佶采纳了刘逵的建议——一天半夜,赵佶派出一群宦官至文德殿,将东壁上的石刻全部毁掉。
第二天早晨上朝时,蔡京忽然发现石刻被毁,遂厉声说道“石可毁,名不可灭!”
蔡京的激烈对抗态度,让赵佶实在是无法容忍。
二月,蔡京罢相,任中太乙宫使闲职,留居东京。
赵挺之(李清照的公公)被任命为右仆射,刘逵继续为中书侍郎,他们二人紧密配合,将蔡京推行的各项变法改革事业全部废止。
朝廷内外又引起一场不小的震动。
而当时社会上则开始广泛流传“三不可”之说,即“法度不可变,刘逵不可用,蔡京不可罢。”
数日之后,彗星消失了。
赵佶对赵挺之和刘逵的施政措施也很不满意,并对罢免蔡京之举有些后悔。
赵佶的心事被郑贵妃(即后来的郑皇后)发现。
郑贵妃将这一信息透露给了她父亲郑绅。
郑绅又将这一信息透露给了翰林学士郑居中——郑居中自称是郑贵妃的从兄弟,经常来郑绅家拜访。
郑居中感觉这是一个表现自己政见的好机会,他于是立即进宫,对赵佶说“陛下建学校,兴礼乐,置居养院、安济院,这都是造福百姓的措施,怎能全部废除呢?怎能说这是逆天之举呢?”
赵佶深以为然。
礼部侍郎刘正夫也进宫向赵佶进言,与郑居中说法相同。
仅仅十个月之后,即崇宁五年十二月,蔡京便复出,第二次任相。
第二次任相之后,蔡京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政治地位也更加稳固。
蔡京意识到崇宁年间在打击元祐党以及政敌方面有些扩大化,于是陆续进行了一些甄别与平反。
蔡京接受以前的教训,实行宽柔之策,奏请赵佶大赦天下。
蔡京又召集百官议政,朝中政治斗争的严峻气氛有所缓和,“天下大治,四方向夷。”
蔡京第二次罢相,跟童贯有很大的关系。
童贯因能征善战,而身价倍增。
慢慢的,童贯掌控起西北军政大权,然后开始侍功骄横,对西北军政将领官吏的选拔,完全撇开朝廷,绕过蔡京,直接奏明赵佶。
这既伤害了蔡京的自尊,也破坏了朝廷的制度,引起蔡京极大的不满,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大观三年五月,赵佶念及童贯在西北开边战功显赫,下诏授予童贯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一个显示皇恩和崇高社会地位的荣誉官衔。
对于这个诏命,蔡京坚决反对并且拒不执行,他忿忿而言“童贯是一个宦官,让他担任节度使都有些过分,怎能再授予他使相呢?”
蔡京的强硬态度,让赵佶感到很恼怒。
皇权又一次遭到挑战。
童贯听说此事后也非常生气,他暗中秘密联络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张克公等大臣,上朝弹劾蔡京,他又鼓动郭天信进宫对赵佶说“太阳中出现了黑子,主在斥退大臣,否则不详。”
郭天信在太史局任职,赵佶任端王时,他曾预言过“王当有天下”,因此,赵佶对他的话比较信服。
赵佶又产生了罢相之意。
蔡京屡次进宫求见,均被赵佶拒之门外。
蔡京何等聪明,如何能不明白赵佶想罢免他?
于是,不久之后,蔡京上表主动请求辞去相位。
赵佶很快同意,让蔡京再次担任闲职中太乙宫使。
又过不久,赵佶进升蔡京为楚国公,令其致仕,仍提举编修《哲宗实录》,每月初一、十五上朝。
这是蔡京第二次罢相。
蔡京这第一、第二两次罢相虽然背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因为出现了“天变”。
古人认为,出现天变,就意味着朝政有缺失,作为总领朝政的宰相理应承担责任,要么直接罢免,要么引咎辞职。
其实,这只不过是朝廷政治斗争的一个借口罢了。
蔡京两次被罢相,本质原因是相同的,都是蔡京以相权冒犯了赵佶的皇权。
自宋神宗以来,北宋政坛已经形成了一切权利都属于皇帝的局面。
蔡京竟公然挑战这个局面,赵佶岂能容忍?
年轻时的赵佶,其实政治头脑很精明,他很善于运用政治手腕,他要牢牢掌控最终决策权,他想将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中。
而第二次罢相之前的蔡京,所追寻的是这样一个理想局面,即相权与皇权共治天下。
这也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一贯梦想与追求。
然而,赵佶却不这样想,他认为,相权是为皇权服务的,相权不能对抗皇权,所以,他既要利用蔡京的才能为他自己服务,又要适时打击一下蔡京的气焰,给蔡京一点颜色瞧瞧。
而打击蔡京,实质上就是打击蔡京所掌控的相权,赵佶的目的是给满朝文武显示一下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赵佶要让满朝文武明白朕可以给你高官厚禄,也可以让你什么都不是,甚至身败名裂倾家荡产。
到了此时,蔡京终于明白,相权在皇帝眼里只是皇权的附庸,自己所要服务的对象不是大宋王朝,而是大宋皇帝赵佶。
这年蔡京已六十三岁。
这年冬天,蔡京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他以为自己从此可以告别政坛了。
虽然已经下台,但因为对蔡京的忌惮,蔡京仍不断遭到政敌的攻击。
蔡京被迫离开东京,到杭州居住。
如果蔡京从此退出政坛,在杭州颐养天年,那么,蔡京或许就不会被明代小说《水浒传》塑造成一个奸臣形象,或许也不会被太学生陈东列为“六贼”之首成为北宋灭亡的替罪羊了。
可是,蔡京答应过赵佶,要尽死以报赵佶对他的知遇之恩。
蔡京要兑现他自己的诺言,所以,如果赵佶需要他,他还会欣然复出的。
三年后,童贯动了收复燕云的念头,而当时的宰执(张商英、郑居中与何执中)都不堪大用,于是童贯便助蔡京复相。
那时,赵佶也受够了一众无能的宰执将北宋弄得乱糟糟的。
于是,赵佶给已经赋闲接近三年的蔡京下了道御笔手诏。
在这道御笔手诏中,赵佶先是肯定了蔡京这些年的功绩,然后赐给蔡京一座位于东京汴梁城中的豪华宅邸(即鸣銮堂),令蔡京复太师,仍旧楚国公致仕。
收到赵佶的御笔手诏之后,蔡京立即带着全家老小从杭州搬回东京汴梁城。
不久,蔡京落致仕第三次出任宰相。
蔡京这次出任宰相,时间长达九年,直到今年六月才第三次致仕。
这九年,是蔡京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宋徽宗时代最辉煌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北宋最顶峰最鼎盛的时期。
在这九年间。
社会救助制度的推行力度之大,在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其推行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制度,无疑是北宋救济制度发展的高峰,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元明清三代之上。正是蔡京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
蔡京在崇宁年间主持的“崇宁兴学”,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其主要举措有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是北宋“兴文教”政策的集中体现,对宋朝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蔡京的第三次复相,与收复燕云有关,蔡京的第三次罢相,也与收复燕云有关。
赵佶刚开始启动“联金灭辽收复燕云”这一战略时,蔡京是极力赞成并且积极推动的。
但后来蔡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一个原因是,蔡京对童贯挂帅很不满;
另一个原因是,蔡京见天下已匮乏,边境又无备,心里有所忧惧,不想打这场国战。
有一次,赵佶在禁中曲宴宰执,酒酣后大家一起泛舟。
赵佶忽然发给大家一张纸片,让大家对收复燕云之事进行表态,如果同意就在纸片上签名。
蔡京当场拒绝签名,他说“容仔细面陈,难便书名。”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蔡京其实已经察觉到大宋军政不堪,如果此时发生战争,胜败真不可预料。
蔡京甚至多次劝赵佶放弃燕云之梦。
但赵佶不以为然,赵佶觉得,蔡京随着年龄增长,胆子却变得越来越小。
赵佶将蔡京找来,对蔡京说“当年,太师一再劝朕收复青唐,结果,朕一出兵就把青唐给收复了,可现在,太师怎么变得缩手缩脚了呢?”
蔡京苦笑了一下,说“官家,不是老臣变得胆小,而是形势不同啊,如果当年也是今天这样的形势,老臣也不会主张收复青唐的。”
听了这话,赵佶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从此,赵佶便不太愿意搭理蔡京了。
今年六月,也就在蔡仍在五马山剿宋江义军的时候,蔡京被罢相,现在朝廷大事均由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王黼负责处置……
……
……
求收藏,求推荐票,求加书单,求新书投资,求帮忙推广一下,求求求!!!
dasongxiaot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