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个来回也分不出胜负,苏念熙感觉这游戏越来越像某个诗词综艺的感觉。
“你知道,飞花令吗?”她忽然问。
苏念熙感觉自己已经和方正一同背嗨了,那两瓶小甜酒玩儿似的就喝完了,她甚至想过要不要去买点啤酒。
毕竟工作之后,她也会在夏天囤几罐放在冰箱里,虽然上大学时还基本上是滴酒不沾,可工作后过了几年,渐渐感觉到炎夏时冰啤酒的乐趣。想了想怕吓到方正,或者说带坏人家,也就作罢。
这几个回合下来,苏念熙心中就一直在回忆诗词综艺里头的环节,每年冬天的必备综艺,如今却还没有出现。那时人人都知道飞花令的玩法,现在估计连方正都不一定听过。
“飞花令,不是古时一种酒令吗?”
哟,居然还小瞧了方正,苏念熙整整头发,很正经地说道:“那我来定规则,就取眼前看到的意象,”她视线所及,江上的孤帆基本上已经归了航,都零零散散停在岸边。
“不如就用‘舟’字?”苏念熙建议道。
“含有‘舟’字的古诗词?这个不错。”方正还用手捋了捋并不存在的胡子,略一思忖,说出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念熙马上接,她其实早在看到江帆时就想和方正飞花令了,因而算是提前想过,占了便宜。
“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念熙听了“扁舟”,忙讨了个巧:“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方正似乎也和这两字杠上了:“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见苏念熙脸色带些疑虑,知道她没听过,又补一句:“是柳永的词,你可以现在查。”
苏念熙摇摇头,她相信方正不会在这种事情上面忽悠她,只是留了点时间终于也想起来一句。
“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苏念熙最喜欢的李白诗之一,豪气壮阔,读来口舌生香。
方正一笑:“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诶呀,苏念熙“舟,舟……”舟了半天,似乎是临时储备用完了,开启碎碎念模式。
方正看她好笑,提醒两字:“楼船……”
“哦哦!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苏念熙一拍脑门,这可是学过的诗,她居然一下子没想起来。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方正不慌不忙继续。
苏念熙勉强安定下来,对啊,其实还有很多熟悉的诗句呢,不用慌张,就算只是从小到大学过的课本里,也够用好几个回合了。
她看了看蓉城的江心洲,想起一句现成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方正叫好,或许觉得她气势很足,然后自己想了几秒,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苏念熙已经想好,不等他最后一字说完就接上:“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方正好像受了李清照的启发,想起她另一首。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苏念熙诡异一笑,正想接上,方正明白自己差点给了对方一个大便宜,立马接着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般飞花令进入白热化时,自己所诵诗词若是下一句也符合条件,可以继续背完,不给对方用现成诗句的机会。
念熙也不是没有准备,立刻改了口:“沉舟侧畔千帆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方正这里也是一首学过的诗,大家似乎一般只记得那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的诗总有一种独特的幽静和美,苏念熙也很是喜欢。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虽然前一句几乎成为岳阳城的广告语,到这里可就不止是写景了。
“轻舟已过万重山。”苏念熙绞尽脑汁,想起一首小学还是初中学过的诗,但感觉自己好像快撑不住了。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苏念熙“舟舟舟”了半天,快成了结巴,但她有点不服,说道:“我说不出了,但你还有吗?”
方正好像早知道她会不服,一连说了好几句。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是李清照的无可诉说的相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是李白的倜傥潇洒终究归于乡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这是越人歌里小心翼翼的暗恋,心悦今兮君不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是杜甫从未改变的家国情怀。
……
“行了行了,”苏念熙忙阻拦,否则她很怀疑这人可以一直不停地背下去:“我服了我服了,让我几句估计也斗不你,要是等上大学了,央视有什么诗词比拼的活动,你可千万记得要报名。”
方正有点寂然地笑了:“央视怎么会办这种活动,最多给小学生玩一玩吧。”
苏念熙没说话,心想等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他这水平还是值得去拼一拼的,说不定就能拿个名次呢,她作为昔日同学也长些面子呗。等到那一日,方正就知道像他这样默默喜欢诗词的人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简直是同好遍天下。
不知道是自己没啥酒精抵抗力,还是和方正背得酣畅淋漓,苏念熙感觉还真有几分醉意,略微有点晕乎乎的,难道是传说中的酒不醉人人自醉?
她还想说点什么,啪嗒一声,她站在楼顶,就看见眼前这遍区域依次亮了起来,那情景,仿佛是什么东西正在苏醒,她甚至想像圣经里头那样喊一句:“let therelight。”
可这灯光也把天台上疯闹的二人拉回现实,仿佛停电时,他们所在的是另一个时空,如今灯亮了,必须各自默默回去做题,可苏念熙永远会记得这个晚上,或许过了高三,就不会再有这么疯魔的时刻了。
在之后的某个些日子,苏念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个夜晚,仿佛课本上那些印刷得整整齐齐的语句都活了起来,诗人或是登高,或是乘船,或是依着窗边,慢慢诵出一段一段光耀千古的名句,却仍然可以在千百年后,照进某个人的心房。
那时真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越是经历更多,仿佛越是懂得诗中意味,在自己工作失意时,在登上惊涛骇浪的岸边心潮澎湃时,在山野乡林中听着鸟鸣时,在孤独的夜晚听着雨声滴答落在屋檐,如果脑海中的诗句足够多,似乎总能找到一句,发现原来古人竟然可以和自己心意相通,那时才觉得,一切的背诵都不再是痛苦,一切都是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