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乱清 > 第一八五章 一起发财,宁不动心?

第一八五章 一起发财,宁不动心?

    关卓凡提起笔来,在纸上一一写下:

    平捻、靖陕,中国核心区域的变乱已经结束;左宗棠和轩军携手入甘,将回乱从接壤中原的地区一路向西压去,战火逼蹙西北一角。

    整体上来说,中国已经拥有了一个较长期的建设、改革、发展所必须的和平内部环境。

    再来看看外边的世界。

    日本的脊梁骨被打折了。也许,它还会试着重新长起来。不过,关卓凡认为,日本的骨头架子,彻底散开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看情况:如果它试图自我接骨,我会再捶它一拳;如果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有心各行其是,却总是欲断还连的,那么,我送佛送到西——帮它拆骨。

    总之,在可预见的将来,日本再也不能够像原时空那样,从外部阻挠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了。

    欧美诸强,以现有的历史资料,看不出有足够的破坏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欲望。

    何况,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的盟国。且征日之后,双方“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进一步加深了。

    还有,英国已经开始启动和中国的和解进程。一项极具象征意义的的议案,正在英国下议院激烈辩论。目前,各方面的情况都说明了,大英帝国表现出了和中国全面合作的强烈意愿。

    整体上来说,中国建设、改革、发展必须的较长期的外部和平环境,也具备了。

    把目光转回国内。

    洋务如火如荼,局部的建设、改革已经开始,中国的近代化堪堪上路。

    其中,有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之改革,时人以为难行,后人以为不可行,但关卓凡毅然决然行之,居然成功起步,为今后万里征途卸下千斤重担——比如,改革八旗。

    结束战乱和启动改革的过程中,关卓凡本人,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初步完成了自己的权力布局。

    中央层面,他取得了两宫皇太后的坚定支持,获得了满洲贵族的有条件的拥戴,最终“忝领机枢”,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拥有了更多的全面推行改革的权力。

    中央机枢——军机处内部,他和他的支持者,已占压倒性多数,政策的制定、出台,系于他一人之念,几乎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干不干得成,另说。

    设立“顾问委员会”,不仅把铁路这类最重要的新政,直接抓在自己手里;还通过国债这个金融大杀器,捏住了国家的命脉,把中国和工业化、近现代化绑在了一起,将中国推上了改革的不归路。

    另外,“顾问委员会”还撕开了旧官制的缺口,为今后全面改革官制,打下了第一根基桩。

    地方层面,最重要的沿海诸省,江苏、浙江、广东等财富渊薮,已落入关卓凡的直接掌控;山东、福建和直隶的天津地区,关卓凡也通过其他手段,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

    不过,内地的大多数省份,尚在“关系”势力之外,对地方的掌握,还远远不够。不论是为了集中资源进行工业化建设,还是为了巩固个人权力基础,关卓凡都要进一步大力加强对地方的掌控,这是他下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

    初步实现了对言路的控制。

    不过,这个“控制”,现阶段只局限在“打压”的层面,也就是说,只勉强做到了对反对改革的言论的压制。下个阶段,要激励和培养支持、鼓吹改革的声音,真正地站在舆论的制高点上。

    武装力量的建设、掌控,则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经过一整年的进一步的改造、训练,轩军成功完成了“升级换代”。

    “扫盲工程”成效卓著。太后阅兵的时候,华尔曾经骄傲地对关卓凡说:“轩军一定是全世界识字率最高的军队!”

    纪律性和凝聚力都大幅度提升。事实上,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冯姓班长殴伤李姓士兵案、马进忠偷溜出营会亲案,才特别引人瞩目,才引起了“军事委员会”成员的激烈争论,才会惊动关卓凡亲裁。

    放在别的军队,这些事儿,屁都不算一个。

    文化素质、纪律性、凝聚力的大幅度提高,带来的,是战斗力的显著增长。

    加上严格的军事训练,以及轩军自行开发的“三三制”等新型技战术,关卓凡可以这么对自己说了:这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一支军队,在一场持续时间较短的战争中,有把握击败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支军队。

    “持续时间较短”?嗯,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呢?

    呃,那就不行了——我的后面,还没有一个可以自生的、源源不绝的支撑体系,战争资源很快就会耗尽,最终将无以为继。

    所以,得工业化!

    其次,通过负责改编绿营,间接地掌握了中国大部分治安部队。

    再次,中国的其余的武装力量,主要是湘军和淮军,都在大幅度持续裁撤中,总数量已不足其高峰期的五分之一。

    可以说,我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大部分武装力量。

    还有,民族融合的第一步,虽然还未正式踏出,但大方向、大框架已经确定,并得到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坚定背书。

    总的来说,这一年,我似乎干的不坏啊。

    接下来,中国的近现代化建设将全面铺开,部分改革措施会进入“深水区”。嗯,我现在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会和中国的保守势力,发生实质性的冲突?甚至,你死我活?

    那么,谁是阻碍中国改革的最强大的保守势力?

    当然是——“地主阶级”,或者说,“士绅阶级”。

    嗯,我首先要确定的是,我是否单枪匹马?我所在的统治集团,到了我和地主士绅阶级发生冲突的时候,是会支持我呢?还是会反对我?或者,我怎么做,到时候,才会让这个集团支持我,而不是反对我?

    穿越之后,关卓凡发现,清朝的统治集团——满洲贵族共和,若以“经济成分”划分其阶级属性,会非常为难。他反复斟酌,还是无法把这个集团归入我们通常说的“大地主”或“大士绅”阶级。

    可以说,满洲贵族共和,相当程度上依靠“地主阶级”或“士绅阶级”,但绝不能说,他们是“地主阶级”和“士绅阶级”的“代表”或者“代言人”。

    因为,满洲贵族共和,对于“地主阶级”和“士绅阶级”,一直抱有高度的警惕,说得难听一点,有清两百年,前者一直把后者紧紧压在身下,曷言“代表”、“代言”?

    个中原因并不复杂:“地主阶级”也好,“士绅阶级”也罢,前边儿都得加上“汉族”两个字的定语。

    满洲内部,当然有贵贱贫富之分,但至始至终,未真正形成自己的“地主阶级”和“士绅阶级”。

    满洲贵族共和,掌握国家政治权力,不过,具体到组成这个集团每个个体,其直接拥有的财富——特别是土地,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满族贵族共和,是以国家的名义,掌握国家的财富。

    也就是说,满洲贵族个人,和“地主阶级”、“士绅阶级”之间,发生的直接的关联,是有限的。

    世宗的一系列伤筋动骨的重大改革,最终能够成功,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把清朝和明朝拿来做一对比,这个情形就看得更加清楚了。

    成祖之后,明朝的亲藩,不但丢掉了政治权力,还被朝廷严防死守。不过,作为一种补偿,皇帝允许、纵容、支持他的亲戚们,获取占比惊人的社会财富,包括土地。于是,宗室们早早地变成了最地道的“大地主”。

    后世的论者,常常惊叹明朝文官集团的强大,皇帝受制于文官集团的情形,几乎可以用“奇葩”二字来形容。通常的解释是,明朝抑武重文,文官集团乃得以嚣张。关卓凡以为,这当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最重要的原因是,明朝的皇帝,既不能依靠宗室,孤家寡人一个,为进行有效统治,就不能不依靠士绅地主阶级的代表——文官集团。因此,严格说起来,文官集团不是给皇帝打工的,双方的关系的实质是——联合执政。

    这是文官集团何以如此之牛逼的最重要的原因。

    这也是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工商税收死活收不上来的根本原因。

    土地、工商,都是文官集团的肉啊——你叫他们自己割自己的肉?

    只有张居正等极少数的明白人,肯把吃下去的,再吐出来那么一点点儿。

    皇帝要收税,要和文官集团争夺治理国家的主导权,就只能出之以太监这种特别工具了。

    这是明朝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太监势力最大的王朝之一——皇帝没有其他的选择。

    可惜,太监这种工具,副作用太大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且饮鸩止渴,无以为继,什么根本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一方面,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自耕农愈来愈少,人头税愈收愈少;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坚决不肯贡献新的税源。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却愈来愈大。于是,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愈来愈无以支撑,最终“忽喇喇”一声大响,整座大厦轰然坍塌。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不掌握政治权力、却占有愈来愈多社会财富的宗室们,和他们的财富之源兼保护神——皇帝,一直保持着一个有趣的零和关系。当他们把皇帝的血吸干之后,大厦坍塌,这帮吃的太饱的皇亲国戚,合乎逻辑地被压成了农民军锅里的肉羹。

    关卓凡得出结论,清朝的统治集团——满洲贵族共和,受国家豢养,从“经济成分”上来说,不属于任何一个阶级,也不依附于任何一个阶级,完全可以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

    就是说,如果国家的财政来源,由地主阶级变为资产阶级,那么,满洲贵族共和,完全可能从依靠和支持地主阶级,转变为依靠和支持资产阶级。

    在我手里,国家会控制远较原时空更多的资源和财富,满洲贵族共和既受国家豢养,那么,他们的“经济地位”,就会更加“独立”。如此,当我和地主士绅阶级发生冲突的时候,满洲贵族共和的统治集团,有什么理由不支持我呢?毕竟,那个日薄西山的地主士绅阶级,会愈来愈穷,能够拿出来分润给统治集团的好处,愈来愈少。

    来!瞅一瞅,瞧一瞧!看看工业化能够创造多少激动人心的财富吧!

    一起发财,宁不动心?

    *

    (第八卷《无限风光在险峰》完,明天开更第九卷《黄金时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