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 第五百三十五章 各自的盘算

第五百三十五章 各自的盘算

    ‘都查清楚了吗?’,过了元宵,李忱准备接见那些游牧民族使节,不过,在此之前还要听取一下锦衣的报告,他不是单纯出气或杀杀他们威风,才故意晾着那些使节,而是有目的得。

    ‘圣人,大致上都查清楚了。’,小凉这样回报。然后呈上一叠纸,李忱拿过来看了。

    首先是契丹人。这次契丹人来了两人,两个使节。一个是习尔之,他是耶澜的儿子,下一任得可汗,由他代表,契丹人规格也够了。另外一只是云得实,他是萨得刺,耶律萨得刺的儿子。

    报告中特别提到,耶律部是契丹第二强大得部落,仅次于遥撵部。耶律部的首领,耶律萨得刺,担任契丹人的于越一职,相当于大唐宰相得职务,不过权利相当大,总知契丹军国事,君事和政务都管。

    耶律部最近这些年,大力引进大唐技术,畜牧、农耕一类的技术,让部落实力大增,本来就引起了遥撵部的忌惮,不过双方并未撕破脸。可是之前那场大败,让双方裂痕加深。

    大败后,耶澜可汗退守大营,耶律部却直接带兵马返回草原,使得双方关系急降。这次两部使节大打出手得原因,除了双方关系转坏,锦衣还探听到了他们的目的,背后目的也是主因。

    习尔之最初就是讨饶,最好把大唐怒火,发泄在渤海人身上,最好大唐支援他们武器,不要放归渤海国战士,这样契丹人不仅可以转危为安,还可以在渤海人身上得到补偿。现在则是多了一个,要把耶律部给灭了。

    虽然这可能会导致契丹人实力大损,不过目前来说,也顾不得了。因为耶律部这次私自派遣使节,其目的很简单,就是企图取代遥撵部得地位,希望获得大唐册封,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大义名份。至于从渤海人身上找补的事情,则是顺带得,有也好,没有也罢,能把遥撵部拉下马,就是一大胜利。

    ‘算盘打得真好。’,看到这,李忱失效,看来大难临头,还存了各种心思得人,还真不少,各各都是人才阿,都想化危机为转机。他接着看下去。

    下面就是渤海人了,渤海人目的也很简单,不过使节心思挺复杂的。渤海使节是前王之子大昌辉,还有渤海人宰相,金世勋。目的就是希望大唐放了渤海国战俘,最重要得是,把大明俊给放归。

    其次,最好大唐能讨伐契丹,如果契丹实力再受打击,渤海国绝对安稳了,只要没契丹参和,其他几族,以渤海的实力,似乎还能勉力应付过去。

    同时,他们还提出抗议,认为大唐虐待渤海战俘。那些战俘,李忱当然不会白养着他们,现在都被打发去当劳役了,一直操劳了几个月。因为都是渤海人,对寒冬抗性比较好,入冬以后他们还持续得被驱使,直到冬至过后,大冷,才停下来修养了几天。渤海使节为此抗议了很多次,不过李忱甩都不甩。

    然后,渤海人两个正副使,也是心思各异,副使金世勋是一门心思得奔走。可是正使大昌辉,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得态度,每日就是游山玩水,任由副使到处奔忙,据得到得情报,他似乎在盘算,去烤个大唐科举,当个唐官,以后就不回去了。

    他的心思,也被大概摸了透。他似乎觉得,大唐很有可能会放归大明俊,这样身为前王之子的他,回去了也很危险,大虔晃大概不会放过他。

    大唐不放,那代表要讨伐渤海了,回去同样很危险。还不如留在大唐,这样大唐放人,他在大唐反而安全。大唐不放?

    那也没关系,反正王位没他的份,他回去也不能做什么,难道还能领兵反抗吗?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留在大唐呢。甚至,他还在想,若是大唐讨伐渤海国,是不是能像大唐皇帝表忠心,藉大唐兵力继位,反正大唐以前也这么做过。

    如果是这么打算,他更不愿意回去了,留在长安,才能第一时间把握机会,毛遂自荐。如果回去了,等于要跟其他几个兄弟争。所以,大昌辉非常淡定。让副使一个人去忙,他自己悠哉悠哉得。

    剩下的那些小国,心思也是各异。靺鞨部落和室韦人,大概觉得自己很安全,不太热心。唯独山奚比较热心。

    山奚人得很有危机感,没办法,虽然实力没有受损,甚至还抢了不少财物、奴隶。可是,可是他们离大唐实在太近了,实力又不强。今天如果大唐出兵,不管是打击契丹或是渤海,他们都躲不过,不得不上跳下窜得串连。

    本来呢,他们先和渤海还有契丹人联盟了,虽然两国使者都互相算计对方,不过,也都怕大唐会讨伐自己。与山奚合作,两方都能得利。反正,两国最主要目标都是大唐不讨伐自己,顺带能讨伐一下敌手,那最好不过了。山奚,一直都不是什么威胁。

    哪怕契丹实力大损,只要没有大唐背后支持,山奚都不是问题。渤海也一样,渤海国,实力不是山奚可以比拟得。所以两国都不介意和山奚联手。

    只是,这个同盟,很快就散了。契丹内部分裂,结果导致两个能主持得,遥撵习尔之,和耶律云得实都被抓去劳动服务。

    渤海人呢,正使大昌辉心思淡了,渤海国存也好,亡也好,他不关心。反正有副使在奔走,对他来说,无甚区别。所以,山奚人干脆联合了室韦和靺鞨。这两族,在山奚串联下,开始了战场后的又一次结盟。

    看到这里,李忱觉得很怪。这三族有什么共同利益呢?仔细一想,了然。战场上,他们三族结盟,为了不让契丹和渤海,把他们牺牲掉。所以走到了一块。现在呢,则是为了共同得利益。

    什么利益呢?这三族,共通点,就是都是小族。与契丹和渤海国相比,这三族都是小族。也就是说,若是能扳倒渤海国或者契丹,怂恿大唐出兵,讨伐这两者其中之一,他们跟在大唐身后,那怕是摇旗呐喊,都可以有不少收获。

    这三族,还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都是游牧民族,如果能大抢一把契丹,契丹人的牛、马,部族,他们都可以瓜分了。草原上民族就是这样,那一族,就是个名词罢了,今天谁强大,他们就会投靠谁。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草原上部族得兴起,可以很快速。灭亡也是。往往出一个雄主,马上就能振兴一各部落,因为很快就会有人投靠他。要灭亡也很快,可能雄主一死,马上分崩离析。所以,如果大唐讨伐契丹,那这三族就有机会迅速壮大。

    渤海呢?渤海主要是太富庶了。渤海人的工匠,还有他们的布帛,金银,都对三族很有吸引力。大唐如果讨伐大唐,他们也能跟在后面大捞一笔。甚至渤海灭亡后,他们还可以瓜分渤海国得土地。

    大唐了不起抢掠一些金银财物,就回去了。对于渤海国得土地,了不起就是设立一个都督府罢了。名义上是属于大唐,实际上,就是各族瓜分了。

    因为有共通利益,三族中最危险的山奚,努力串连其他想继续大捞好处得两族。企图把自己的危险转嫁到渤海或是契丹身上。

    ‘啧啧。’李忱放下情报,真是精彩阿,个有个得谋算,可以演一出大戏了,作为本出大戏的导演,李忱感觉很过瘾。不要看他们个有个得盘算,最后决定权还在他手里。

    这种感觉真的很好,这是在大唐皇帝得位置上,找不到得感觉。难怪,那么多人都喜欢权利,这种一言一行,可以决定一国或存或亡,还有数以十万计得生死,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这可都是真实的人,不是电脑游戏或者战棋上面得数字。他的一各念头,就可以确定他们的生死,没尝过的人,很难体会这种飘飘欲仙,宛如自己是神灵得感觉。

    难怪那么多古代王者,都自比为神灵,不光是统治需要。而是一种感觉,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甚至一各家族,一个地区得命运,真是很美好。

    为什么他以前没这种感觉呢?他也分析道原因,因为这些人都不是大唐子民。死光了也与他无关。

    他不是那种没责任感得统治者,他可是把振兴大唐得担子挑在肩上,不说时刻担忧大唐命运,但是每个决定,都是他考滤过得,不是他任性妄为得决定。所以,他没有那种身居高位,当权者随意挥洒权利得快感。

    现代社会,几十年生活得经历,和受到得教育,让他眼光开阔,作不出来那种把国家当自己产业,任意挥霍,或者只求自己统治稳固的事情。

    满清末年得教训,靖康之耻,还有崖山,野猪皮得种种,汉民族血泪得教训,他永志不忘。

    而对这些塞外民族,他根本不用负担什么责任。这些人,死也好,活也罢,他都可以不管。正因为没责任,就没有拘束,才让他有这种畅快感。

    ‘锦衣这次作得不错,有了这些资料,朝廷可以拟定方针了。’,这次锦衣做的很好,李忱夸奖了两句,小凉表示这是分内之事。

    能有这么详尽得情报,这些都是锦衣得功劳。自从上次险些阴沟里翻船,被那些乱兵串联起来。锦衣就加强了长安的部署,除了揪出不少以前得察视听暗线,还严密了长安的控制。其成果就体现在这次得刺探上。

    他可不是无意义的晾着这些使节,一切都是为了争取时间,得到这次诸族使节进京得情报。探听他们人员组成,性情如何,背后目的。这些都要打听清楚,才能对症下药。

    而锦衣加强长安侦缉力量得结果就是,这些使节爱出没的地方,几乎都有锦衣得眼线。那怕是他们视为安全、隐密得酒楼包厢,其实都被铜管窥听了,他们一举一栋都逃不了监视。这才在他们毫无防备中,得到了他们各自得暗盘。

    ‘该怎么做呢?’,李忱用手托着下巴,发呆。大致上摸清楚了,几方使节的盘算,现在就是该大唐盘算了。

    他其实早就有在想了,只不过,不知道那些使节有何打算,他们各自代表得部落、国家,都有什么盘算,所以他暂时不去伤那个脑筋。现在知道了,开始考虑也不迟。

    ‘直接找宰相问问?’,这是最简单的方式,先开会吧。不过,刚站了起来,李忱顿了一下,又转念了。

    本来李忱站起身来,打算叫人通知宰相开会,可是一想,还是先通知一下,让他们心里有腹案,明天再讨论也不迟。自己也先想抢,心里有个盘算比较好。

    第二天,李忱招集了宰相开会,昨天,他就把锦衣得到情报,让翰林学士抄写了几份,发给了诸位宰相,所以他知道得,宰相也都知道了。这让几个宰相有些讶异,事前能弄到这些使节目的,对他们来说,当然是件好事。

    以前也不是不知道,只是,知道得都是些国书上写得,他们各族背后得盘算,那是不清楚得,都要他们去猜。如今也是,几族国书上都是写来朝贡,来请罪得,虽然背后原因不出他们所料,不过能事先弄清楚,比自己胡乱猜测来的好。

    ‘情况便是如此了,请诸位畅所欲言。’,想了一夜,李忱也差不多有主意了。不过还是要听宰相得意见,他以前可没有这种以国度为棋,以万人性命为子得经验。

    虽然读过历史,也看过许多国家间博奕得纪录,不能说完全没经验。不过那些毕竟是纸上得,而且看到的也都是最后结果,过程什么,都没有详细纪录。所以,他觉得,还是多多参考宰相们得意见为上。

    不过呢,他也不怕。如果是弱国,比方说宋朝,满清,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那还会有些担心。现在嘛,他有啥好怕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