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原则,就是要明确的告诉所有纳税人,缴纳得项目、数量、地点、日期,不能有任何模糊。该多少就是多少,收税得绝不能少收,也不能以各种名目多收。
我可不是那些恐怕连长安都没出去过的人,地方惯例我一清二楚。什么大斗收,小斗出。淋尖、踢斗,这些技俩,我都知道。
大斗收,小斗出,这个很简单,不用解释。淋尖,就是把谷物装得满起来,形成一个尖,这又是一种多收。踢斗,就世用脚去踢收米的斗,当然是你装进去以后,说要整平,脚一踢,当然都洒出来了,别以为洒出来他会好心的扫起来,又装回去,你得自己补上。
第三个便利,尽量给纳税人最大得方便,他们方便怎么交,我们怎么收。征收地点药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日期也是,在他们富裕得时期,征收得方式,也应该尽力简便。
李忱谈起了亚当史密斯得税收四原则,李忱没看过亚当史密斯得国富论,只是泛泛地知道,不过,就算是一点东西,也足够侃晕,这些只有些微,甚至根本没有理财观念得大臣。
本来两税制,已经作到了这个原则,尽量收货币,方便缴纳,也方便运输,只是嘛。
两税法,真的是中国历史上,中国财政史上,最大的一次革新,杨炎这个建议,确实非常符合便利原则。只是
唐代到目前为止,税收还有很多收谷物、布疋得,此外各种实物也都在收。原因嘛,很简单,一个就是钱不够,另外一个就是轻重,朝廷收实物,虽然麻烦了些,可是很容易辗转挪腾。
第四个原则是经济。征税时,尽量减少支出费用,纳税人付出的,尽量等同于收入得。这方面,前几项原则如果做的好,这方面几乎都不用说了。唯一要注意的是,税吏要少,这也是一项成本。,李忱把税收四原则,跟这些宰相说了个大概,最后问道,你们觉得我说得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的话。你们觉得,我大唐财税,有多少符合这些原则。
宰相沉默,符合?一项都不符合。第一项公平?大唐税赋,向来都押在百姓头上,对其他几类人,收的都不多。商税则是朝臣与皇帝抗争得重点。
第二项,确定。这个更不符合了,不要说李忱,在座诸人,谁没有点地方经验,地方收税那些猫腻,谁不清楚。虽然朝廷有明确规定,该收哪些,可是地方往往会擅自增收。履禁不止。
还有,两税法明确规定了,把徭役纳入征税中,应该免徭役得。可是,那个地方真的免了?
第三项,便利。这个好像有,唐代税吏还不少,收税都收上门了,在交通要道设卡收税,则是等人家自己送上门了。当然,这是讽刺的话,
第四项经济,这个更不用提了,前面几项没做到,后面也蒙谈了。甚至,大唐税吏还不少。
既然诸位臣工,都认为不符合,也认为我说得有道理,那么,我们就来讨论下,大唐税制该如何改革,才符合这四项原则。
这一场谈话,从早上持续到了深夜,第二天又继续,一直持续了几天。许多朝臣都从其中嗅出了不同得味道。这场谈话,可是几个能决定大唐地国朝政走向、未来命运的几个人,他们间的谈话。
在李德裕进京后得隔天,李忱就把几个宰相统统找去,谈了这么久,对内容还非常保密,只要不是个脑袋需要治疗得,都可以感受到这其中得不寻常。
圣人这是要烧火了阿。,有人这样说道。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帝上任,怎么也该烧一烧。可是之前,李忱不温不火,只有弄了个盐税改革。虽然说是新法,可是很多人都看出来,这不过是宪宗元和年间旧法得改进。
之后,李忱好像就没有什么作为了。除了日常处理朝政,就是在军器监、少府监这里转悠。偶尔去看看军队,除此之外就没什么事了。
众人还以为,皇帝这火烧完了。大概是烧马逆时,烧得太猛,熄火了。谁知道,过没多久,就闹出这么一出。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一场,称为“大中财税改”得谈话,足足影响了世上千年之久。不仅成为大唐,更成为后代人最高的财税指导原则。李忱不光是谈了税收四原则,还谈了很多关于税收得应用。又与宰相讨论,该如何改进。其影响力,远超过数百年前,盐铁论得那场讨论。
当然目前这影响还没人知道,连谈了些什么,不得而知。朝臣只是本能的想要去知道,这其中内容而已。
朝臣千方百计,想要知道内容。可是,在场众人,李忱不是他们随便可以见到的。几个宰相都老奸巨猾,问起来就亨啊哈的,什么也不说。
唯一官位低的,据说有在场,作纪录得几个翰林学士,几天时间都没出现,都没回家过。拼命在翰林院整理纪录。所有翰林学士,都可以观看,帮忙整理纪录,但是也都被下了封口令。
只要消息泄漏出去,李忱的原话就是,一体开革,永不叙用。不管那个泄漏出去,所有翰林学士一起被罢官免职,永不复起。吓得他们没人敢回家去,干脆留在大明宫里面了。好在大明宫,目前被整治得挺舒服得,不回去也没什么。
唯一,出现一场意外,一个翰林学士,不得不回家一趟时,被人堵住了。被一群朝官围住追问,逼的他让家人拿出一条绳子,说,谁在逼他,他就吊死在那人家门口。
唬得所有人都楞住了,都被吓到。不敢再逼问。同时心中更加好奇,到底在谈什么,为什么这么保密。一时之间,流言四起,连顺天旬报,都顺势加印增刊,讨论到底是什么政策,这么保密。
其实也别怪李忱逼的紧。大唐这朝堂,千疮百孔,今天做出什么决定,明天就满长安都知道了。要打哪里,粮草都还没运发呢,兵力部属和行动目标,都已经传的人尽皆知。李忱干脆,顺势敲打了所有人一番,保密得重要性。
书里都有说了,臣不密则失其身,君不密则失其国。李忱不想失国,只能变着法子让官员,丢官位。提醒他们这件事情。
之后,朝臣们又等了很多天。始终没个下文。连续讨论几天后,稍微消停了一些。宰相除了日常处理政务,偶尔会聚在政事堂,秘密讨论些事情。过两天,又会集体入宫,和皇帝讨论。但是始终都没个结果,让人好生心焦。
之后,宰相又招集了其他人等,加入讨论,户部、吏部、三司官员与刑部,分别与几个宰相讨论事情。这让所有没参与到的人,心痒难耐,到底什么事情,范围这么广,招集了户部,又招集吏部和刑部的官员。
所有参与人,都集体闭嘴,多亏了那个翰林学士得福,现在没人逼问他们了。所有参与官员都松了口气,翰林学士也是,多亏那个被逼到差点上吊得,现在他们偶尔也可以回家去一趟了。
其实,不用追问,精明得朝臣,大概也可以猜到,是有关于税收和吏治得讨论。因为招集的都是这方面相关人等。
这让很多猜测落空,本来很多人都猜测,是不是朝廷又要开战了。要讨伐某个节度使,或是对外用兵。只是,目前大唐还很平静,没听说哪各节度使死了,军士拥立了某某人。
前不久,燕蓟节度使张仲方,才出塞打了个胜仗。也没什么外患阿。不过,猜测打节度使的还是居多,对外,不需要保密成这样。
而现在,结果出来了。让很多人松了口气,尤其是藩镇。不用提心吊胆了。不过还是有人紧张起来,吏治和税收,难道皇帝要开刀了?那些税吏尤为紧张,很有可能是皇帝不满税收不足,认为他们贪墨不断,要拿他们开刀?
一时之间,走门路的走门路,不知所措的不知所措,一时之间税吏们凄风苦雨,市民们看着笑话。他们实在太痛恨这些讨厌的税吏了,收间架税得时候,一个个横眉竖目,百般刁难。
收除陌钱,也是,每个人都深怕这些人找上门来,赶紧照实申报,还要多缴,别以为可以照张收税。
现在他们倒楣了,自然是大快人心。这些消息,都上了顺天旬报,弄得当期顺天旬报,销量大涨。
就这样,过了不少一段时间,终于事情有了结果,让这桩众人牵挂许久得讨论,终于水落石出。
首先是官制,李忱重新整理了大唐得官制。大唐官制,初期是非常简明的。可是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多事情,不符合当初规划,于是使职出现了。
大家最明白的就是节度使,这个制度,在唐初就出现了。只是,都是短暂得出现。任务达成,就裁撤。
除了节度使,还有所谓的市舶使,这不是市舶司的笔误,唐初,根本没有市舶司得概念。连收关税都是武周朝决定得,所以才派出了这个临时官职。
这种现象,李忱很厌烦了,大唐朝廷这种叠床架屋得现象,李忱决定要改过来,使职,可以出现。但是既然长久设立了,就要把他纳入正轨。李忱对大官制,动了一次手术。
提前百多年,市舶司正式成立了,不再是使职,是正式官职,编制上属于殿中省。当然,收入还是属于内库的,殿中省本来就是皇室管家一类得职务,正事编制,却不属于外朝。
除了市舶司,还有很多使职,都被并入正轨。基本上,相关官员都有了正式的编制,该归哪的归哪。没用得,叠床架屋得,都被整理出来。
像是三司,学过历史得都知道,宋代三司职权很重,在宋代又被称为财相,这个部门会兴起,是因为安史之后,国家财政收入大减,军费开支庞大,能搂钱得官职,被提到了最高位。
这个职务,一直延续到宋代,直到被王安石整进了户部里面,才消失。而大唐,其实不是没有这样得尝试。三司的职务,本来就是跟户部重叠。
刘晏是怎么被杨炎整倒的?就是杨炎提议,把三司重新整理进户部里面。让刘晏罢官去职。只是,户部短时间内根本办法接手,杨炎得目的又达到了,又恢复了原状。
如今,李忱又把三司,重新整顿进了户部里面。不过,他又不是德宗那么傻。要是他是德宗,户部没办法接手,对不对?好,干脆让三司官员接手户部。让杨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李忱如今这么做了,与其说是三司整进了户部,不如说是户部整进了三司,原本三司的工作,户部接不下得,就让三司得官员作,他们只是换了个名字,做的还是原来得工作。而原先得户部官员自然另有他用。
于是,问题解决了。大唐朝廷没什么混乱,各地就是官员换官印、官服忙了一段时间而已。
当然,如果只是换个名字,不需要李忱和宰相,宰相带着诸相关官员,忙活了半天。
整个户部,也是有了大变动。这还牵涉到了地方节度使。以后,所有财税相关事务,都会由户部接手。地方上,统一设置财税司,负责一切税收征收。同时严令地方,不准插手税务。
严令地方不得擅自收税,不准擅自设卡收税,不准自行派出税吏收税。一切税务,全部都由户部接手。这就是地方收权第一步,把财权从节度使手上,接收回中央。
这是宋代的制度,为了节制节度使,一切税务,不管是收税,转运,都不准地方插手。没钱,看你能怎么作怪。
当然了,李忱不会让地方一点钱都没有,什么东西都要收到朝廷,地方怎么办?宋代不要看朝廷税收不少,地方可是穷得要命。
这点他当然作出了改变。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