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凤舞隋末 > 第五百四二章 抗冻救灾

第五百四二章 抗冻救灾

    对于天凤二年的年末这场突如其来的极寒,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倒也在情理之中,毕竟黄小刚和黄娜舅侄俩早就对这场发生于隋末的小冰河期有了共识。

    所以,黄小刚一早就做好了各项的准备和安排,比如说在东华四郡搞公田承包定向种植大豆、派李淳风远航日本收购稻谷、在黄县搞晒盐场、在辽东收集和囤购皮毛等等这些动作,都是为了这个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做准备。

    毕竟从二人过来时的大业十年起,这隋末的冬天一年比一年冷、冬季的时间一年比一年长,以及气温一年比一年低这些明显的气候变化现象都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废话也不多说,还是说说黄小刚这边的抗冻救灾应对措施好了。

    首先,在粮食储备方面,除掉托管区的城乡不好直接统筹和安排,凡是天凤军直辖(直管)区都是做好了应急救灾储备粮的安排,采用的办法说白了很简单,就是按照户籍和人口,用数人头的方式来核定基本口粮,然后给每家每户发放一个粮本,凭粮本可以购买一定数量的平价应急粮,保证城乡居民在灾害发生期间的基本粮食供应。

    然后就是御寒装备,服装棉被这些也早就安排好了,实际上黄小刚这两年早就通过华夏商行进行了产业布局,在胶州工业园里不但有军用被服厂、也有民用的被服、劳保用品的集团化生产链,虽然此时整个中原地区都还没有引进来自西域的棉种正式进入棉布时代,但对木棉、植物纤维(如芦苇、灯草绒)、皮毛、动物绒毛的运用却早就相对成熟了,以这些现有的资源来作为原材料搞搞保暖内外衣、军大衣、睡袋、羽绒服当然没有任何的难度。

    然后,吃的和穿的都解决了,接下来需要考量的问题也就是居住和取暖的问题了,而这恰恰正好也是最不是问题的问题取暖这方面自然是最简单的,华夏商行下属的石炭坊算算时间都开了两年,连锁店基本上已经覆盖了整个华东七郡(东华七郡指的是济北、临淄、胶东、琅琊、东海、泗水、薛郡),藕煤和藕煤炉早已经普及进了千家万户。

    而居住条件就更不用讲了,火墙、火道、火炕还有壁炉这类后世已经大部分淘汰的冬季取暖技术自然在黄小刚的手中横空出世,你想想看到处在幽幽谷那样的条件下,他给黄娜的军营都能把二十四小时供应热水的澡堂给整出来,还会缺了这点技术么?

    而光有技术当然不成,还得有把这些技术运用出来的人,而恰好黄小刚就一直在锻炼和培养着一支总人数超过了两万人的施工队伍,而这些被他安排在胶州新城的施工队很显然分分钟就能奔赴各地执行抗冻救灾的任务。

    那么,废话也不多说,还是详细的说说这个冬天,天凤军这边的具体应对措施好了。

    虽然在天气转凉之前,黄小刚在高密忙的事情很多,但凭着手上有足够的人手以及物资,他还是尽可能的完成了日本输入稻谷的转储和济州岛迁入渔民的安置工作。

    而这两项工作的按计划完成,也为天凤二年冬季的抗冻救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粮食方面,当初为了好好的去薅日本的羊毛……不对,应该是薅日本的粮食,黄小刚一早就把“三脱”套件整了出来,所谓“三脱”也即是脱壳机、脱粒机、脱糠机(碾米机),有了这些设备粮食加工方面也就不用多说了。

    然后迁入的渔民在稍事休息后,就很快拿着黄小刚帮着给他们改装过的新网出海展开了捕捞,而这个时代只会用简单抛网还有垂钓的渔民在遇见了拖网这种来自后世的黑科技之后,所发生的化学效果想都不要去想啊!

    幸亏黄小刚还是懂得什么叫生态保护,给渔民发的拖网把网眼弄得很大,而对于渴求收获更多的渔民,也要求他们把渔网的网眼最少都得搞到三寸以上的,可即便这样也没拦住渔民们发了狂,第一次用拖网出海就特么沉了三条舢板死了六个人,原因居然是负载太多浪大造成了船体倾覆。

    然后,在进入了腊月,东华各地还有托管区都普遍传来的遭遇极寒气候的消息后,黄小刚也急忙正式展开了抗冻救灾的工作。

    首先就是组织各类早已准备好的被服、粮食等救灾物资发往各地,然后再进一步派出专门的督导队和督导组前往各地组织生产自救和现场指导抗冻救灾,并且针对黎阳的军事对峙,也特别为前线赶制了一批冬季军需物资。

    黄小刚大笔一挥,就把天凤二年通过公田外包得到的差不多一万多吨的大豆全拿了出来,一半直接用来榨油全部加工成豆油,另外一半又分成几份用来做豆腐、豆皮、豆干、豆面筋,然后将豆腐、豆皮这些全都过油制成油货,并且还收集了几万斤的蒜头和一部分的大豆送去黎阳,在当地建设暖房发豆芽和蒜苗,为前线的士兵提供足够的油货和冬季时蔬。

    然后豆粕也不浪费,做饲料什么的也不说了,更调集了部分的豆油在海边建起了加工场,渔民用拖网打回的大量海鱼经过就地加工和改刀后,裹上面粉炸成金黄,做成把小朋友都馋哭了的鱼鲊、肉鲊,也纷纷发往前线和灾区。

    不过呢!比起天凤军这边的有准备有计划,其他人可就惨多了,别说什么这个时代的人根本连“小冰河期”是什么他们都不懂,便是基本的御寒手段也所知甚少,碰到了也只能是望天兴叹,然后在史书里写上几个字,比如什么“是岁天下大寒,冻毙无算”。

    远的不说,就拿黎阳城下跟天凤军对峙的隋军来说吧!

    虽然李密和杨春的部队互不统属,但此时二人也该都算作隋军,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北方寒流,二人实际上都是束手无策的状态,大雪降下的当夜便冻死冻伤了数百人之多,若不是后来黄娜派人送去柴草并且教导他们搭建用于御寒的“地窝子”,只怕这头两场雪下来就能把他们弄死一半以上。

    而大雪之下,十几万人的吃喝更不是小事,天凤军这边守着黎阳仓,粮食什么的肯定是没问题,然后黄小刚还变着法的弄来什么油货、鱼鲊,甚至还搞暖房给大家伙发豆芽和蒜苗补充维生素。

    可隋军自然就没这条件了,因此一整个冬天搞下来,非战斗减员居然达到了四成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