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三天上午,受损严重,蹒跚而行的克里斯蒂安舰队也是终于返回了吕贝克港。其中海因里希上将所指挥的“海因里希亲王”、“阿尔伯特亲王”都是面目全非。这些战舰真是德奥帝国造船业的骄傲,尽管看上去满目疮痍,舰体的创痕让人触目惊心,却依然全都顽强地浮在水面上,其中进水严重的“阿尔伯特亲王”只能依靠着一座大型浮船坞的帮助,才能顺利地被拖回北海造船厂。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为这些德国战舰的奇迹生还而感到惊喜不已,德国皇帝更是不吝溢美之词,他不仅赞扬了各舰上官兵的英勇和无畏,还将受损最为严重“阿尔伯特亲王”战列舰称之为德奥帝国“永不沉没的战舰”!
接下来,这些“不沉之舰”的故事在官方刻意的夸大宣传下,很快传遍整个国内甚至是世界,人们都为自己国家拥有这样一些顽强不屈的战舰而感到骄傲,并且更加坚定了赢得战争的信心。
德国人在庆祝,英国人在反思,麦国人则站在大洋彼岸观望着,并加快了自己的海军建设步伐。
在多格尔沙洲海战中德国公海舰队虽然没有取得一场象特拉法尔加一样的海上胜利,但还是打破了英国皇家海军300年来建立的不可战胜的神话,把英国人拉下了神坛。德国海军挑战大英帝国海上霸权的勇气和在海战中取得的战术性胜利让在开战后一直没有多大作为的德国海军官兵们顿时成了国人心目中的骄傲,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荣誉和各种形式的奖励。
现在,德奥海军已经彻底放下了对英国人的畏惧心理,开始计划频繁地派出军舰出没大西洋水域,给英国人的海上运输造成更大的打击。在陆地上,英法联军在西线发动了两次大的进攻战役,俄国人也意图收复西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全都无功而返。战场上暂时陷入到沉寂之中。
目前德奥帝国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各大造船厂现在显得特别紧张而繁忙,在海战中受伤的舰只塞满了船坞,在这场大海战中,几乎所有参战的主力舰都都受到了损失,其中有一半损伤严重,在今后的数月内,海面上将几乎看不到德国主力舰活动的身影。
英国人的情况比德国人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是更加糟糕。
……
吴维从游戏空间里薅出来的苏制v2-is柴油发动机和迈巴赫v12hl120tr汽油发动机很快就被仿制了出来,还幸运地从参加布达佩斯战役的第503重装坦克营一辆被击毁的虎王坦克上拆下了一台700马力的迈巴赫hl230p30v12汽油发动机,这让德奥帝国的发动机制造技术迅速接近于另一时空二战前的技术水平。
目前的德奥帝国,戴姆勒-本茨汽车公司、迈巴赫发动机制造公司、奥托发动机和汽车制造公司、斯泰尔公司、帝国通用汽车制造公司和史蒂夫特汽车制造公司都有很强的汽车发动机制造和研发能力,而奥格德堡机械制造公司、斯图加特重型机械制造公司、帝国标准重型机械制造公司和伊斯莱亚公司在柴油发动机和汽轮机制造领域都是领先者。
吴维原来计划在帝国陆军中发展装甲部队,后来发现这只是一种幻想。
以目前的工业技术水平,装甲兵只能是小规模的突击力量。而且战争只进行了四个月,德奥帝国在战前的燃料储备就被消耗了将近五分之一。
没办法,一艘帝国海军的主力舰进行一次远洋突破就会消耗超过5000吨的油料,帝国的燃油供应明显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
在开战后,吴维就下令帝国联合化学品公司、帝国标准化学品公司和法本化学工业集团这三大垄断化工集团把原来的煤制油试验工厂的生产规模扩大五倍,达到年450万吨合成油的规模。
只不过这些新扩建的煤制油工厂需要在一年后才能够陆续建成投产。
在战前德奥帝国的化学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远远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在全球的化学品市场中,德奥帝国占据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份额。特别是在染料和化学药品行业,德国化学工业企业占据世界染料和化学药品市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份额。
由于帝国联合化学工业集团和帝国标准化学品工业集团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位于莱茵河畔鲁尔区规模最大的三家化学工厂——巴斯夫公司(巴登苯胺及苏打工厂股份公司)、拜耳公司和赫斯特公司早在1893年就组成了一个名为法本化学工业集团的利益联合体,以对抗帝国两大化学品集团的扩张,其后又有爱克法、卡塞拉、卡勒化学工厂、格里斯海姆电子化学工厂和韦勒化学工厂这五家规模相对较小的化工企业也加入到了这个利益集团中来。
这就形成了德奥帝国化学工业的三大垄断巨头,帝国境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石油、天燃气和煤化工工厂都是这三大化工集团属下的企业。
德奥帝国化工三巨头所拥有的核心专利技术实行严格的技术保密制度,宁可忍受高额的关税,也不对国外的工厂转让涉及核心利益的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化学合成药品及合成氨技术,实行技术封锁。
不过,煤制油技术并不属于保密的核心专利技术,但它属于帝国官方补贴所支持的研究和生产项目。德奥帝国缺少石油来源,但却有丰富的煤矿资源,出于能源安全方面的考虑,在帝国官方的资助和补贴下,在战前,三大化学品制造集团都建有一座年产三十五万吨煤制油的生产工厂,其目的既为了开发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储备,也是帝国战略安全的一部分。
但是煤制油的生产规模终归有限,目前的原油来源只限于罗马尼亚油田和加利西亚的布雷绍夫油田,年供应量约为500万吨,帝国方面急需打通与利比亚之间的海上联系。
这也是帝国海军强行在北海发动海上战役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本土舰队一大半的主力舰都需要进入船厂进行维护,迫使英国海军将部分地中海的兵力抽调回国内,以加强本土的防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