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老爷,大少爷来信了。”
“什么?!快快拿来给我看,哎,都六年了,还以为这小子死了呢。总算是有个音讯了。”
这会儿是1645年10月6日,印度,孟买,李永芳的海边别墅。
自1639年大明被迫撤出时主动投降后,起初,不管是当时的主将古斯塔夫、瓦伦斯坦,还是后来到印度来进行安抚工作的菲利普,都对李永芳表示了足够的重视和善意。
李家的庄园秋毫无犯不说,菲利普还直接给了他子爵的爵位,又赐予了他不少印度的土地。然后原本没有任何信仰的李永芳还给自己弄了一个刹帝利里排名靠前的种姓……
一时之间,庄园扩大、奴仆增多,新来的欧洲贵人和原先的印度土著都对其非常尊重。这日子过得太过舒服,以至于他连连感叹:当初没有回大明而是留下了这步棋,真是走对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是欧洲联军在中南半岛被打得大败,他李永芳给联军统帅提供的明军战力分析都不是太准确。另一方面则是他的长子,那位被派回大明潜伏的李延庚一直没有消息传来——这样的时间长了,在欧洲人眼里,李永芳的价值就变小了。
印度人是很奇葩,但基本的眼力还是有的。既然白人老爷都不待见这位假鬼子了,那我们为啥还要尊重你这个家伙呢?于是最近这三四年,李家的日子慢慢的变得难过了起来。
对这样的局面,李永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已经是个七十岁的老头儿了,不知道还能活多久。现在虽然自己不怎么受待见,但好歹还有个子爵头衔撑着。若是他不在了,李家现在这些产业,肯定会被如狼似虎的欧洲贵族们吞噬得渣都不剩。
所以,为了保住家业,必须要在欧洲主子的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而要表现出价值,那就必须在谍报方面拿出成绩!
在历史本位面,李永芳提刀上马真刀真枪的打仗,其业绩只能说是乏善可陈。但是在谍报战方面,那是真的有天赋。沈阳、辽阳的失陷,都跟他联络城内汉奸做内应有关。最狠的一次是在广宁:他先跟当时的辽东巡抚王化贞虚以委蛇,说自己投降后金是迫不得已。忽悠得王化贞相信后,派出领兵大将孙德功来策反他。结果他反而把孙德功给策反了。之后孙德功带兵吓跑王化贞,还派人封好粮库、火药库,把辽西的门户,广宁,完整的送给了努尔哈赤。后金至此第一次有了完整的火器部队、大量的火药炮弹以及一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战力得到极大提升……
但是在这个位面,由于大明国内政治清明,而是一直都很强势,再加上舆论权被操于皇帝之手——大势如此之下,大明国内没几个官员会脑袋打铁的想着去做汉奸。所以虽说当年印度大撤退的时候,除了李永芳外,也有那么一二十个官员舍不得在印度的庄园和人上人的地位选择了投降。但是这群以李永芳为首的汉奸集团,上串下跳了多年,却没有成功策反大明国内的任何一个官员——相反,他们手里本来就不多的来自大明本土的亲信,却几乎在联络奔走中损耗殆尽。
如此一来,李延庚那条线,几乎就是李永芳及其身边这个汉奸团队的唯一救命稻草了。
天可怜见,六年多了,终于来信了。
说起来,这李延庚回国六年多,也是挺不容易的。
刚进入云南,他就被锦衣卫给控制了起来,进行了非常严苛的审讯。之后军方这边也对其进行了反复的审查和甄别。他一直期望的六大报记者来采访他,让他能够凭借‘大义灭亲’的壮举从而名声大噪,晋升军职的事情也没有发生。反而是在各种审讯完了后,就被扔到一边,让他进了一个‘印度归国人员安置处’的鬼地方,一天到晚就负责写军事分析报告,写驻印军为何战斗力下降,为何会突兀的遭受大败等。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毛文龙的儿子毛承斗才姗姗来迟的将他从安置处那个鬼地方给捞了出来。
虽然毛文龙丢了印度并且自杀担责,但到底是上将之子,所以当时只是挂着中校军衔的毛承斗在军中还是很有一批叔伯兄弟关照的。在他的运作下,李延庚中校平职调动到了浙江,担任驻守在浙江的一个陆军团的副团长。
浙江这个地方,以前日本不驯服的时候倒还可能成为前线。而在太平洋都几乎成了大明内湖的现在?浙江驻军更多承担的是每年把浙江境内诸多工厂的工人们分批次集中起来进行军训的工作。
就是如此平淡的工作,李延庚也没能干得太久:天启二十五年,李延庚中校年满五十,因为未能晋升上校,所以被强制转业,退出了军队。
经过本人申请,兵役总局同意,李延庚被分配到南直隶的淮安府担任那里的兵役局副局长。
在淮安,他重新组织了家庭,娶了一个烈士的遗孀,收养了这位遗孀带着的两个孩子。到了1644年,这位女子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
到了此时,李延庚做间谍的心已经慢慢的淡了:不管是在部队做团长,还是在地方做兵役局副局长。他都是能够通过六大报和邸报了解到大明最近这些年的运作的。在他看来,即便大明打不回印度,本土也是彻底安全的。既然如此,安安稳稳的做自己的官,熬到退休不好么?虽说印度那边还有自己的几个妻妾、子女,但是现在在这边重组了家庭,不也很好么?人生五十岁重新开始好像是晚了点,但也未尝不是一段崭新的人生嘛。
可惜,这样的想法产生没多久,他就被一个商人给找上了门来。
目前大明的商界,总体是支持皇帝的,但一样也有对皇帝不满甚至痛恨的。在这一群体里,恨意最高的,便是原先的两淮盐商。
朱由栋还是皇太孙的时候,施行盐政改革,将大量的盐场拍卖,让私有盐场的产出顺畅的进入市场。在让朝廷得到更多盐税,百姓吃到优质廉价食盐的同时。也使得以前通过把持盐引大发横财的两淮盐商们利益受到重创。虽说朱由栋也让他们买到了好几个盐场。但,以前是吃独食的,现在引入了这么多竞争对手。这让他们怎么满意?
等到天启皇帝登基,特别是拿下了日本和暹罗后,国家的海禁政策被彻底终结。整个大明,任何人,只要你有勇气下海讨饭吃,合法经商,按时缴纳赋税,国家都予以保护。这又让以前别人不能出海,就那么几家可以出海与欧洲人做生意的两淮盐商们损失惨重……
总之,朱由栋的改革,并没有完全断绝两淮盐商的生路。只是把他们以前吃独食的领域,引入了市场竞争。但就是这样,就足以让这个群体对皇帝产生强烈的恨意和反感了。
所以,当西班牙人派出刺客想要来刺杀朱由栋的时候,是两淮盐商们跳出来做了内应。当李永芳等待多年仍然等不到自己长子的消息时,也自然的想到了这群商人。
在欧盟联军拿下印度后,为了彻底扭转欧盟对中国贸易的逆差,菲利普利用海军优势封锁了孟加拉湾,断绝了大明—马六甲—印度—欧洲这一航线。
不过,从经济规律来说,只要双方都有交易需求,哪怕有国家意志禁止交易,但也一定会有规模不同的走私来完成交易。
在大明来说,丝瓷茶贸易是血赚,只要你能走私出去,我们鼎力支持。而对欧盟来说,是,普通百姓确实买不到丝瓷茶了,但是欧洲那么多贵族,说不要就不要了?
于是,奥斯曼这边开了陆上丝绸之路,利用和欧盟绵长的边境线进行官方走私,用中间商身份赚差价。而海上这边,其实也有小规模的走私活动。说走私似乎也不准确,事实上,走这条航线的货物,往往都是直供西班牙王室——菲利普的法兰西王后亲自派人来督办此事。而菲利普自己呢?一方面他也需要后院的安宁。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有限的走私贸易权,是他用来跟大明两淮盐商进行勾结、利益交换最重要的筹码之一。
总之,靠着各方努力,李延庚这条断了六年线的,重新接上了。
在犹豫了许久后,李延庚没有选择举报这个来牵线的商人,而是给李永芳写了一封回信。在这封信里,他简单的汇报了自己这几年的经历。然后明确表示,由于自己的职务有限,能够获得的情报也极为有限。不过大明在进行全面动员是事实,浙江兵役局这边接到的任务两年内净征兵五万的额度也是事实,浙江省内的被服厂接到了国防部的大量订单,民营造船厂接到了大量运输舰的订单……还是事实。
也就这样了,一个省的兵役副局长,真的只能提供这些情报了。
而让李延庚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封没有什么绝密内容的信件,在他发出去没多久,其手抄本就被送到了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的案头。
“指挥使,属下是晚上用了点迷香,让那位商人睡得很沉后才潜入房间,拿出原件进行抄写的,事后也完整的把原件送了回去。那位送信的商人绝对不会知道。”
“很好,哎呀,马千户,这六年真是辛苦你了。”
“没有的事,属下运气算好的,跟了这匹夫六年,总算是露出尾巴了,如此,属下也算是有了点成绩。好些兄弟,跟踪目标一辈子,都没有啥发现呢。”
“这倒也是,我们做情报的,忠心、细心、耐心,缺一不可。”
“指挥使,那接下来属下该如何行事呢?”
“嗯……”拉扯了一下因为上了年纪,已经有些花白的胡须,田尔耕笑了笑:“这家伙不是最终还是愿意给李永芳提供情报么?那咱们就成全他呗。哎呀,这区区一个兵役局副局长能够提供的有分量的情报确实是太少了。这样,待会我去见皇上,请他旨意,将这厮找个不那么显眼的由头,调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
……
1645年10月7日,当李永芳在印度接到李延庚回信的第二天。大明国防部和兵役总局联合发文:因朝廷近年征兵较多,部队在管理协调上存在一定困难。所以请各省退役、转业的军官主动应征,重新入伍,到新建成的部队协助现有主官进行工作。此项要求不具备强制性,纯属自愿。各退役、转业军官提交申请后,经兵役总局审核批准,重新安排职务。其中,年龄在六十岁以下,且在地方上从事与国防相关工作的转业军官,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