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之大宋小地主 > 第二百二十七章 又一大产业的想法

第二百二十七章 又一大产业的想法

    沉迷在编写教材中的赵原似乎忘记了时间,直到陶蒲来通知他所有的荒地已经开垦好了一半的时候,赵原才惊觉,时间已经到了二月末。

    这期间,除了给满五岁的珞珞过了一个生日之外,赵原都在忙着编写教材。

    “原哥,你已经写好了这么多书,是不是要开始找人来抄了?”孟颖看着赵原这段时间的成果,问道。

    “找人抄书?”赵原皱了皱眉头,自己忽视了这个时代书籍传播存在的最大问题。

    “对呀,就是要找人帮着抄书呀,不然这么多书,要找印书馆刻雕版,花的钱就太多了。”已经有了不少见识的孟颖有些奇怪的说道。

    “都忙瞎了,忘了这些教材光是编写出来之后还不行。”赵原拍了拍额头,手上沾着的墨汁在额头上挂了一片。

    这个时代书籍是非常珍贵的,大都被一些世家豪族掌控着,平民难得一见。

    平民获取书籍的途径也主要靠抄,书店卖的书太贵了,但是平民却往往找不到书来抄。

    “看来我需要建一个印,不然这么多书,单凭手抄,还不知道要抄到什么时候,再说手抄还可能出现错误。”赵原低声说道。

    印,特别是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印,建好之后,更多的是会触及世家豪族的利益,书籍的广泛传播,将打破世家豪族对知识的垄断,威胁到他们的地位,这样来说,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

    “不管了,水泥都弄出来了,再弄个活字印刷术出来,也没什么打紧的吧。”在孟颖眼里,赵原此刻显得有些神神叨叨的。

    “小颖,你不是觉得比较闲吗,我给你找点事做,怎么样?”赵原笑着对孟颖说道。

    “好呀,原哥,让我做什么?”孟颖笑着问道。

    “我们办一个印书局吧,以后我‘写’的书,小颖你都帮我印出来,怎么样?”赵原说道。

    “可是我一点都不懂呀,我们灰原镇应该也没有一个人懂,以前集市上的书院用的书,都是他们手抄的。”孟颖很想帮到赵原,听到赵原的话,为难的说道。

    “你不懂没关系,我懂就行,我来教你。”赵原笑道。

    活字印刷术,需要的活字印章,墨,纸,虽然这些东西赵原可以找到现成的,但是在赵原看来,质量都很次。

    “看来要先将更好的墨与纸做出来才行,至于印刷用的活字,先期可以用软木进行雕刻,以后有条件了,倒是可以用新生产出来的钢铁打造。”赵原寻思道。

    “又是一个大摊子呀。”赵原不由有些头痛。

    “怎么了,小叔?”看到赵原想着想着又开始叹气,珞珞走过来问道。

    “珞珞也要给小叔帮忙吗?”赵原笑问道。

    “当然要帮忙,小叔,你看我写的字怎么样?”小丫头跟赵原一样,此时都变成花猫。

    “好,我们先做点实验。”

    “是跟以前我们做的实验一样的吗?”珞珞惊喜的问道。

    “差不多,小颖你也一起,这跟即将来办的印书局有关系。”

    “好。”

    赵原带着孟颖跟珞珞整理了一下这段时间的成果,厚厚的一叠书稿放在书房的书桌上,闻着充斥在鼻间的墨香味,心里一阵满足。

    自从造纸术发明以来,造纸的方法改变并没有很大,赵原准备结合后世的知识,在现有造纸术的基础上,准备在现有条件下改进一下造纸的方法。

    一来现有的纸张是属于奢侈品,如果印书,纸张的消耗会占用大量成本。

    二是现在的纸质量真的不好,纸张含有的纤维有的很粗,用墨水写上去常常会走墨。

    还有就是墨水的配方,赵原准备以后将制墨发展成灰原镇的一个支柱产业。

    丹棱境内的山林,多是松树林,而且还是产油量很高的油松,这样可以提供大量产墨的原料。

    而且境内桐油树也很多,赵原相信只有多做几次实验,就能够做出一些好墨出来。

    “活字印刷,还是使用油墨更好。”赵原低语道。

    ……

    杨场镇,死人坡,这里是赵原买到的荒地中最大的一片,经过测量,面积达到三千两百余亩,此时已经开垦出来了大半。

    “吴伯,您老说这样的地有必要开垦吗,看看这里连根草都不长,全是沙子地。”一个年轻人对一个老人说道。

    这位老人,是扬场镇本地一个有名的庄稼人,名叫吴治樊。他家没有地,靠佃租别人的地,就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孩子们大了以后,佃租的地给孩子们种,恰逢陶蒲招农场管事,有人给推荐,陶蒲就把他请了过来。

    “这地在你眼里是草,但是在工坊军那里,就是宝喽!”吴老笑道。

    作为种了一辈子地的庄稼人,吴治樊知道怎么才能让一片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虽然他总结不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道理,但是却知道,工坊军种地的方法,比自己高明。

    “好好干活吧,人家这样的,才是干大事的,不要只想着拿那点工钱,多学学工坊军种地的方法,以后有得你受益的!”吴老对年轻人说道。

    吴治樊看了看在地里正卖力的干着三个儿子及儿媳,对于现在这份活,十分满足,对工坊军,对工坊军嘴里不绝于耳的赵大人,内心无限感激。

    “一定要把工坊军和陶管事嘴里说的计数方法学会,干几年我也能去买地,当一个地主了。”老庄稼人吴治樊想到了自己期盼了一辈子的心愿,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地。

    两万一千多亩土地,一共分成了十四片,也就是在十四个地方,这意味着要找十四个像吴治樊这样懂得种地,又有一定见识的老庄稼人来当管事,这一度是让陶蒲十分伤脑筋的事情。

    不过随着开荒的不断推进,事情似乎也水到渠成,不管地大地小,都找到了一个不错的管事。

    “是时候去跟东家说一下,开好的地可以开始下种了!”刚完成新一轮巡视的陶蒲寻思道。

    由于买的地位置都不是很好,大多还十分贫瘠,两万一千多亩地中,只有不到一千亩能开垦成水田,其它的都只能是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