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大意了
季玄陵叹气感慨。
没有庸王赵睿,老将皇甫雄,西凉降将高昌洵从中作梗,公孙昂三路出击的策略,几乎没有任何瑕疵。
单凭赵兴麾下数万龟缩高唐州的兵勇,没资格,也没能力抵抗秦军。
偏偏半路杀出个大康虎贲,无声无息中暗算了西路军。
是他低估了赵辰的魄力,低估了赵辰维护大康疆域的决心。
竟然顶着六国兵锋的压力,在高唐州对秦军发起偷袭。
“好阴险的家伙”
季玄陵拳头砸在案台上,仍然耿耿于怀。
公孙昂,俞常雄,阮星河非绝世名将,却有赫赫军功傍身。
大康虎贲竟然逃过所有的秦国斥候,藏匿在公孙昂,俞常雄等人的眼皮底下。
今西路军兵将生死未卜,导致西线战事崩溃,必然影响乾州,甚至江南的战事,打击秦军气势,动摇楚军与秦军合作的决心。
帐内,静默。
贾问道,徐闻达,陆林轩,郭济康等人,得知西线发生的战况,他们深感匪夷所思。
意外
太意外了。
凭他们对赵辰的了解,赵辰没有两线开战的气魄。
庸王赵睿志大才疏,更不可能率军从秦军斥候的眼皮底下溜进高唐州。
定是赵辰身旁有高人,给他出谋划策,才让赵辰铤而走险,下定决心两线作战。
不然的话,若是赵辰独自谋划此事,他的城府与心机也太深了。
此时,贾问道,徐闻达,陆林轩,郭济康四人,没有闲暇心思猜测究竟是有人找人指点赵辰,还是赵辰本就是心机叵测的君王。
荆襄,乾州,江南,三处战场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处战事受阻,必影响其他两处战场。
如今西路军处境扑朔迷离,俞常雄,阮星河生死未卜,越发影响乾州,江南的战局。
他们所部处在江南,仍气势如虹。
若庸王指挥大康虎贲,全歼公孙昂所部,西路军征战化为泡影。赵睿一定趁胜追击,把兵锋推进乾州,震慑邬纪灵所部。
赵睿,赵兴,赵昌三军会师,可东西猛攻邬纪灵所部。
不管他们在江南取得如何丰硕的战果,保不住邬纪灵所部,都不能改变秦军大败的事实。
目前江南的秦军,仅夺取一处县城,而不知江南军主力何在,继续对峙,将让高唐州的数万秦军陷入死地。
贾问道四人异常纠结,苦思冥想破敌策略。
退出江南,先前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孙铭肯定抓住机会,率军西进驰援赵昌,与赵昌,赵兴,赵睿夹击秦军。
继续征战江南,西路军在高唐州作战,将异常考验公孙昂,俞常雄,阮星河的作战能力,与应变能力。
由衷的说,包括季玄陵在内,所有人均不相信,公孙昂,俞常雄,阮星河,在首战遭遇重创,被迫留守三地,面对数倍的敌军时,能破除危机,扭转乾坤。
静默凝肃的气氛中,郭济康挺身而出,躬身行礼后,直言不讳的说“王上,江南的战事可大可小。王上虽对江南势在必得,但若不能快速夺取江南,反而恶化乾州,高唐州的秦军。
当前,高唐州驻守大量虎贲军与赵信的荆襄军,且他们事先有备而战,公孙将军所率的西路军颓废之时,他们肯定不给西路军喘息的机会。
西路军覆灭,将破坏王上的全盘计划。
末将不才,提议让钟康,钟泰将军,采取声东击西之计,直插大康境内,他们在大康作战越勇猛,赵辰处境越危险,越早迫使庸王的虎贲军回师救援。
如此,公孙将军他们尚存一丝反败为胜的机会,同时,避免西路军全军覆灭。”
调虎离山
围魏救赵
季玄陵闻声,微微点点头,支持郭济康的建议。
狄钟康,狄钟泰率军在边界警惕庸王,今庸王已入高唐州,他们再驻扎在西线已无意义。
尽管赵辰聚合大康各路诸侯,与他同生共死,捍卫大厦将倾的大康帝国。但面临北方齐楚燕韩赵魏的精锐,加之,大量虎贲深入高唐州,大康境内恐没有多少可战之兵。
把战火引入大康,的确是缓兵之计,解救西路军于危难之中。
不过,战略部署说起来简单,真正执行起来必然是困难重重。
赵辰敢在高唐州用兵,肯定还有不为人知的后招。
此时,他们对西路军的处境,对大康的安排一无所知,冒然行事很容易把更多秦军置于险境中。
季玄陵反复揣测,斟酌利弊,试图想出十全之策。
贾问道出列,与郭济康并肩而立,焦急的说“王上,不能派钟康,钟泰将军领兵深入大康。”
瞥了眼郭济康,贾问道继续说“郭将军声东击西的建议堪称良策,然而,他似乎忘了,赵辰说服大康各路诸侯,形成一支庞大联军,包括占领西南三州的穆家兄弟。
穆恒,穆翼,统帅的精锐悍勇不比赵辰少。
秦军侵略大康,穆翼,穆恒在唇亡齿寒的情况下,为求自保肯定派军阻击。
那时,钟康,钟泰将军寸步难行,西路军独木难支,要杀出重重包围几乎难于登天。
臣建议,派遣钟泰将军继续留守边境,监视大康的举动,派遣钟康将军领兵南下,搜寻西路军踪迹,先确保西路军的安全。
与此,从朝廷调兵遣将,驰援西路军。
而征战江南,乾州的计划不变。
臣斗胆说,若能夺取乾州,江南二州,即使,即使西路军覆灭,秦国也能挽回损失。”
贾问道的想法诡异,即夺取江南,秦国得到千里沃野,得到赋税重镇,可快速壮大秦国。
夺取三州,折损十万秦军
季玄陵默不出声,觉得贾问道初始的计划极好,后面的建议太过轻率。
也许别人不清楚,贾问道应该清楚,表面上,秦国征战的精锐极多,实际却分布在各州,能够征战的精锐并不多。
而且,与大乾,大康的储备军相比,秦国的军事力量仍非常薄弱。
夺取三州,付出十万精锐,这样的代价秦国承受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