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苏厨 > 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防疫

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防疫

    苏厨正文卷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防疫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防疫

    杭州,古井村。

    苏轼和唐慎微在村中考察,带领他们的,是苏轼的好友,黄州名医庞安。

    浙江今年年成极度不顺,先是闹水,后边闹旱,之后闹风,接着瘟疫。

    真实历史上的这连续四场灾害,让杭州一地就损失了七十万的人口。

    好在如今的两浙路,是经过苏油整治的两浙路,两浙路的核心——太湖流域,如今的溇港和水利工程早已大成。

    太湖上游的诸多山溪湖泊,都被改造成了水库,加上有了方便快捷的电报通讯,水库能提前得到通知,放水增容,待到洪峰抵达,发挥出蓄水作用。

    洪水最让人畏惧的就是洪峰,人类抗击自然灾害的过程,就是一个减峰消谷的过程。

    利用水库抗过洪峰过境的那个短期危机,对于消弭水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就是旱情。

    对付旱情到今天,尤其是在两浙路,有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还是水库,保证了环太湖溇港水田这个两浙路的基本盘。

    前任杭州知州杨绘得到了苏油的偏心支援,除了遍地机井,还有大量的抗旱作物。

    苏油下令杨绘大量推广甘薯、玉黍,改水田为旱田,同时在田边地头,推广木薯和凉薯。

    虽然不能作为朝廷的税收用粮,官仓减收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但是民间存粮却极大的丰富起来,甚至超过了平年。

    主要是木薯和凉薯太高产了,一亩能够收成数千斤,干燥之后也比稻子收成高。

    虽然这些东西不符合宋人现在的饮食习惯,比如甘薯这玩意儿,吃多了心烧得慌,但是现在的关键是活命。

    当苏轼赶到杭州的时候,不由得对苏油的先见之明额手庆幸。

    前几年日子好过的时候,苏油坚定大力推行粮食储备政策,如今虽然还没有达到开辟国家商用粮库的程度,但是起码作为国家粮食大基地和南海粮食的大中转基地,两浙路的常平仓、广惠仓囤积了多年的粮食,足支五年。

    还有民间,国家推行按地亩分等纳税制度之后,民间开始大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尤其在两浙路这等鱼米之乡,家家户户都储备了不少余粮。

    天降小幺叔,三十年间,大宋已经天翻地覆,否则如现在水旱连踵,家国无储,繁荣的两浙路立刻就会翻成人间地狱。

    还有一处关键,就是两浙路发达的交通。

    朝廷的援助能够通过铁路一日送到楚州,然后通过蒸汽运河船,海船南下杭州。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药品。

    还有电报,让地方能够及时请示并得到答复,鉴于今年台风厉害,苏轼上奏朝廷,要求两浙路今年缓发朝廷漕运的请求,两个时辰就得到了朝廷回复。

    苏轼命人将电报抄录到衙门外张贴,杭州粮价应声而落。

    但是并不是说问题就全部解决了,两浙路基础本来就好,又是大宋三十年来第二处发展起来的地区,人口已经高达三千万,除了平野,也有山区那样朝廷能力还达不到的地方。

    因此各地城镇,一样出现了流民。

    如今吃饭和住宿问题不大,可是大量流民居于城镇之外,造成了严重卫生问题。

    瘟疫随之而来。

    幸好大宋的医疗条件也和数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赵頵搞了十来年,八百多卷的《医典》可不是开玩笑的。

    病因很快搞清楚了,痢疾,这也让苏轼松了一口气。

    因为苏油告诉他杭州是海贸中心,如果杭州的瘟疫经由海船传播到新宋洲、东胜洲的话,那些长期与世界隔绝的蕃人和三代遗民,甚至有被瘟疫搞到灭族之忧。

    好在只是痢疾,东胜洲本身就是盛产金鸡纳霜的地方,那玩意儿治疗痢疾堪称特效。

    苏轼治疗瘟疫的方法得自苏油和石薇,临出来之时,朝廷特意加了他龙图阁学士,苏油本来不同意,但是高滔滔直接敕黄门下省,强行予以了通过。

    君恩深重,苏轼立即乘坐火车,大半日便抵达了徐州,然后登上蒸汽船,短短五天,苏轼便抵达了杭州城外。

    杭州城内外的老百姓,听闻大苏夫子再临杭城,竞相奔走,似乎只要学士一到,天灾都要退避一般。

    苏轼大受感动,立即开始了救灾行动,然后发现,虽然灾害严重,但是灾情却比小幺叔预估的好得多,发了几通电报之后,就一头扎进瘟疫控制上头。

    杭州大街小巷,现在挤满了求医问药的穷苦百姓。有些不良药商开始囤积居奇,趁机抬高药价,大发昧心之财。

    大苏将贴子散出去,宗教界的朋友立刻出动,和尚尼姑们轮番到药店化缘药材,化不到就赖在那里不走。

    不少寺庙捐出绢帛宝钞,不少道人和尚本身就是名医,纷纷出山加入医疗团。

    然后苏轼写了两篇文章刊载在《潮报》和《商报》上,宣布将拨出官银两千缗,又以身作则,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私房钱黄金五十两,建立医院。

    流量明星好处这就显现出来了,朋友粉丝纷纷声援。

    杭州城里第一笔重金却是来自回回街,蒲珊等大土豪直接凑了五百两黄金,然后告诉大苏,俺们那旮沓驱除瘟疫多用香料,这玩意儿要多少太守只管言语一声,俺们给你管够!

    俺们木有别的要求,俺们在杭州都住了几十年了,娃都是第四代了,不求别的,只求给娃们落一个大宋户籍,成不?

    这个要求挺奇特,苏轼只能上报朝廷。

    苏油乐了,这事儿不叫事儿,现在青唐、宁夏、荆湖,大宋吸纳的蕃夷编户那是多了去了,杭州这点简直就是毛毛雨。

    不过先说断后不乱,要成为大宋编户就要给大宋做贡献,可不能光享受福利。

    杭州回回们吸纳了不少大宋的航海技术,能让他们变成宋人,对技术垄断有好处。

    消息传回,回回们顿时载歌载舞,又奉献了黄金三百两。

    有了钱财,药材,人力,大苏立即令人在各处街口,城门支起大锅,熬制汤药,对穷苦百姓免费赠服。

    同时写信给天师道、玉局观、大相国寺,请求医生的支援。

    再次上书朝廷,杭州流行的是痢疾,要求市舶司将今年支应朝廷的金鸡纳霜留下,给杭州病情严重的老百姓使用。

    很快朝廷批示下来,同意。

    同时转达了京师大学堂医学院的指导意见,对付痢疾传染,首先就要控制水源和食物,朝廷已经命令两淮都转运使蔡京运煤,要求苏轼严格执行防疫条例,居民不得饮用生水,不得随地便溺,做好水源消毒,食物必须煮熟,碗筷必须烫煮。

    然后还要组织人力疏通因水灾和台风带来的城市下水道堵塞,掏浚西湖换入活水,发放肥皂做好居民卫生。

    庞安带着苏轼和唐慎微在村子中转悠:“根据朝廷和子瞻的意思,杭州每个村都派驻了一名医生,主要负责卫生宣传与防疫治病,不光治疗痢疾,也接诊其他病例。”

    “这次朝廷反应速度极快,老夫这个村子,可是没死一个人,呵呵呵……”说完捋起胡须:“相比当年在徐州救疫那次,可是大不相同了。”

    几个娃子举着风车从村路上跑过,见到庞安一起喊太医爷爷。

    苏轼抓过一个小孩来检查双手,发现指甲都很干净,才将人家放过,对庞安说道:“神医有心了。”

    庞安摆手:“这个不敢当,全是太皇太后和陛下的恩德,说实话要不是有了金鸡纳霜,村中几个重病人怕是有些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