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苏厨 > 第二百三十七章《尚书祈询》加更求票啦!

第二百三十七章《尚书祈询》加更求票啦!

    第二百三十七章尚书祈询

    东晋元帝时候,豫章内史梅赜向元帝献了一部孔传古文尚书。这是尚书的第四个本子,也是唯一流传至今的版本。

    这个本子从梁朝开始流行,唐朝初年制定五经的标准读本采用了它,后来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也采用了它。由于国家的承认,它一直流传下来。

    梅赜献上的这个版本,其中包括今文尚书三十三篇此盖梅赜从原先的二十八篇中分拆出五篇,古文尚书二十五篇。

    另外还多了一篇孔安国传和一篇尚书序,而原书中秦誓一篇则没有了,所以这部尚书共有五十九篇。

    这是不是又一个惊喜然而等等这一版尚书,有问题。

    从唐代起即有人怀疑其真伪,宋代吴棫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后递经明梅鷟、清阎若璩、惠栋等人进行了严密考证,最后判定这部书是“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是“伪孔传”,这一本子是“伪孔本”

    然而,有质疑者,就有维护者,直到“清华简”的发现之后,这种争议大体定论古文尚书为伪。

    但是争议之声,仍然一直没有断。

    清代段玉裁在古文尚书撰异说过:“经惟尚书最尊,尚书之离厄最甚。秦之火,一也。汉博士之抑古文,二也。马、郑不注古文逸篇,三也。魏、晋之有伪古文,四也。唐正义不用马、郑,用伪孔,五也。天宝之改字,六也。宋开宝之改释文,七也。七者备而古文几亡矣。”

    这个说法,与现代学者研究有相合之处在古书的产生和传流过程中,还存在多种情况。

    比如后人增广,修改,重编,合编,单行,异本并存,改换文字

    花样繁多的玩法,导致原始典籍面目全非。

    因此古文尚书之伪,可能伪的其中文字中的一部分,它经过战国史家,汉代儒家,历朝历代各怀目的修整增删,最后到了梅赜这里,这娃又来了一次大改,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是凭空编造出来的。

    如此想来,似乎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真是一个大命题。

    尚书的真伪苏油并不关心,只要其中的道理说得对,他就听就看。他重视的是其中的义理,而不是史实。

    不过这不是他不给赵抃找麻烦的理由,于是第二天上午,苏油又来到州府,给赵抃恭恭敬敬递上一篇尚书祈询。

    序文里边,将自己位置摆得很端正我是读书人,尚书是与诗经同列的重要儒家经典,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年纪小,遇到了一些疑惑,只好将它们列举出来,希望有学识的大家能替我解惑。

    祈询以清代阎氏的尚书古文疏证为记忆蓝本,有不少都记不得了,只能列出自己记得的那些,体例也从指错,变成了求教。

    好多问题。

    比如康诰“惟三月哉生魄”,多方“惟五月丁亥”。

    这是尚书的正常体例,和春秋是有区别的。

    但是泰誓突然冒出来一个“惟十有三年春”。这体例非常的春秋。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呢

    又比如尧典开篇:“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舜典开篇:“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咨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大禹谟开篇:“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黎民敏德。”

    注意了,这是三篇有细微的区别。

    第一篇,有个帝叫尧,号放勋,他怎么怎么样

    第二篇,有个帝叫舜,号重华,他是帝的好助手,怎样怎样怎样

    第三篇,有个帝叫大禹,号文命,他敷于四海,是帝的好继承人,怎样怎样怎样

    等等,为什么前面都是很质朴的尧,舜直称,后边那篇不就该是禹吗怎么还多了个状语大中间还插了一句马屁敷于四海,这句不该放后边吗

    大禹谟的体例,怎么和前两篇不一样啊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呢

    林林总总,一共一百零八个为什么,问得赵抃抬头望天对啊,谁特么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呢

    老子的老师也没给我讲过啊

    但是孩子好学好问,总不能打击他啊,看着苏油眼巴巴的眼神,老赵很尴尬:“呵呵呵,明润读书读得这么细啊自打老夫考上进士,多历政务,经义都有些抛荒了”

    “这些问题我们留着留着等以后去汴京问那些大学问家好不好到时候要想见谁告诉我,老夫亲自给你写信呵呵呵呵还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呢我这里还有政务与张公商量,今日就不考较你的学问了呵呵呵呵”

    看着老赵狼狈而去的背影,苏油狠狠地想到:“哼看你还敢诋毁我大四川”

    不过想想还真是蛋疼,虽然明知道自己是对的老赵是错的,但是人家拿尚书怼传说,如今人们大概率会站在他那边。

    而自己又不能真去把三星堆给刨了,还真容易憋出内伤啊

    八月秋熟之前,张方平正式卸任,赵抃开始主政。

    主政伊始,赵抃连上两封奏章给官家。

    第一封便是奏状乞绝川路州军送遗节酒:“臣伏见益梓等路诸州更互扑遗节酒嗟叹之声,不绝道路问值大钱州贯以上,公使库只支与工百文欲乞今后川路州军不得隔路或怜州更五送遗节酒以安存远方,宽贷民力,伏望圣慈特赐指挥施行。”

    接着第二封奏状乞降指挥内臣入蜀只许住益州十日:“臣窃闻去年秋冬间,朝廷差内臣益州催唐书。又一员下本路转运司,散持支钱,各住成都,盘桓七十馀日,别无公事勾当公人百姓陪备赀财,供给馈遗,每刑名内臣,至赏大钱六七千贯臣愚,欲望朝廷非次免差内臣入蜀,许是旧例合差之人,乞降圣旨指挥许今住益州不待遇十日,如此约乘,庶几不甚烦扰,以慰存远人也。”

    两封奏章上去,官家批复准奏。

    有了皇帝的批复文件,赵老头开始雷厉风行治理四川的奢靡之风公款吃喝送礼问题。该抓的就抓,该免的就免,该判的判。

    当官的大为收敛,老百姓们欢喜异常。

    老头自己也拒绝请吃请喝,那叫一个以身作则吃饭都不出后衙,自己做

    自己做还不是老子做苏油常常恶意地猜想,赵老头这是被自己把嘴养刁了,看不上别处的吃食。

    自家的茶和酒,也没见他少喝

    不过四川官场,愣是被赵抃一个人给整治妥帖了,官员少了很多营私舞弊,互相勾结机会,久废的吏治愣是被他刷得廉洁高效了起来。

    这波吏治刷完过后,老头的日子一下就变得清闲了下来,这也是他对如今四川官场的要求“清简”,很有点汉初黄老治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