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星禾没改变计划,控制星门之后,严格执行围点打援计划。
所有人都希望外域人把缺心眼的劲头继续保持下去,派来的舰队越多越好。
二星门不是新星门,禾州军也不是盟军,星禾只怕敌军来的少,不怕敌军来的多。
然而事与愿违,大概是新星门给了敌人足够深刻的教训,禾州军攻陷二星门之后,敌人只用了一小会儿,就停止传送战舰。
关闭四星门的时候,这个方向的禾州军还以为敌人打算切换星门,赶紧提醒二星门注意防范,却没想到星门彻底没了动静。
这一回是真正的没了动静,敌人直接关闭了二星门,比新星门彻底多了。
其实禾州军有机会解决控制星门的敌人,但星禾有意做个试验,想看看星门失陷时,敌人到底什么反应。
如果只是关闭星门那就简单了,等于说星门根本没有自爆手段,若是突然自爆就要复杂一点,今后再打星门的时候,必须小心敌人狗急跳墙。
几发重力弹解决隐藏的敌人,禾州军正式进驻星门,专属禾州的研究基地也提上日程。
虽然盟军那儿已经有了个研究基地,但友军有和自己有肯定不是一回事,虽然联盟的整体实力更强,可星禾还是更相信自己。
如果不是距离雷州太远,星禾甚至想从雷州请一批科研人员过来。
至此,二及三星门一战而下,就只剩下一个四星门还没解决。
除去几次传送的减员之后,守卫四星门的敌舰只剩两万多,而集结的禾州军是九千,参照三星门的战法,强攻完全有得手的把握。
但星禾思前想后,最终打消了进攻四星门的想法。
进攻确实有进攻的好处,打掉了二、三两处星门,四星门就是距离禾州最近的星门,只要再打掉它,禾州就能获得一千七百光年的战略缓冲带,这对禾州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
可是反过来说,打掉四星门之后,敌人再次发起进攻的时候,就只能用常规方式飞向禾州,到底从哪个方向走可就不好说了。
考虑到这一点后,星禾断然决定,放弃原本的计划,已经集结的舰队一分为二,大约三千余艘战舰暂时按兵不动,继续留在星门附近,算是监视星门的动静。
余下的六千鳞梭舰秘密撤离星门,以五百艘为一个作战单位,分头赶往不同方向,全力打击外域基地。
这样做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但星禾有他的想法考虑问题不能只从眼前出发,必须长远打算!
打下四星门,只获得了眼前利益,可是秘密的围而不攻呢?
很明显,等禾州军摧毁几处外域基地之后,守着星门的敌军不可能毫无动静,他们要么派舰队支援,全力剿灭禾州舰队,要么从其他方向调兵,合力剿灭禾州舰队。
简单点说,像新星门和二星门那种围点打援已经没效果了,但是用欲擒故纵的办法,故意不打星门,而是引蛇出洞,敌军就会源源不断地穿过星门,抵达四方向。
禾州只需要在四方向安排一支舰队,就能一直掌握敌军的动向……知道敌军的数量、方向、速度和出发时间,解决敌军还难么?
什么中途拦截,什么诱敌深入,什么包围埋伏,总之就是办法多多,甚至放敌军进禾州都没问题。
放过一个星门,却完全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这么合算的买卖,怎么能错过?
当然了,这个办法也有一定的弊端,必须防备敌人大举增兵,所以不能因为守星门的敌舰少,就降低警惕,而是不管敌军多少,都要保持一支足够强大的舰队。
而且还要做两手准备,星门附近的战舰不能少,具体数量多少,由守卫星门的敌舰数量决定。
简而言之,只要形势需要,禾州军随时可以发起进攻,而且是以足够的力量战而胜之。
也就是说,禾州军随时可以切断敌人的后路,只要保证了这一点,放多少敌舰过来,禾州军都没有半点问题。
综合所有的考量之后,所有人都认可了星禾的决定,但摆在面前的问题也很突出,那就是四方向战舰太少,必须尽快增加战舰数量。
可这偏偏又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事情,从其他方向调集兵力最少也得飞好几年,等舰队飞到地方,四方向的禾州基地早就把战舰造出来了。
最后,这个问题只能交给时间解决。
按说到了这一步,这场围绕星门展开的战役已经算是结束了,四星门那点尾巴并不影响整体战局,可实际上,后续的手尾还真不少。
一是有新星门的先例,必须防备敌人再造星门,这个基本上没办法防备,只能靠紫星人提供消息。
二是非常有必要整军备战,若是打一场胜仗就彻底放松,等敌人再打过来的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去——这里特指联盟,禾州绝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起码在星禾彻底放手之前,绝不会。
三是仔细搜索联盟星域,包括还在联盟控制下的星域,还有失陷的星域,特别是后者,必须将所有外域基地找出来,一个不拉地全部予以消灭。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继续向前方派遣基地舰,星禾的愿望是在所有有星门的地方,都布置上禾州的基地,等将来时机成熟,就可以一举拿下。
另外,非星门方向也要布置基地,原则是遇上合适的行星就放一艘基地舰,或许眼下没什么用处,但是将来一旦有需要,禾州就能集结起一支足以就会任何情况的强大舰队!
嗯,对抗外域人不是禾州一家的事,所以星禾及时把禾州的决定通报联盟,至于联盟无视还是跟进,那就不是星禾能干预的了。
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是星禾担任联盟的大管家,联盟不可能被外域人压制这么久,可惜这只是如果,就算一切从头来过,联盟也不可能把大权交到一个人工智能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