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七海扬明 > 章一八零 毒蛇与笼中蛇

章一八零 毒蛇与笼中蛇

    赵文廷不敢再多说话,李君华看向自己的弟弟。李君威一直没怎么说话,喝着茶,在灯下看着报纸,李君华问:“老三,你怎么看?”

    “我对日本不了解呀。”李君威说道。

    虽然这些年,李君威无论在海外还是在国内,都是负责外务,可对日本他是一点也不了解,因为在帝国的政治中,一直是‘东方无战事’的状态。

    如果翻越御前会议或者国务会议的会议记录,有关日本的议题少的可怜,其重要程度甚至小于南洋的那些藩属国。主要原因就是,帝国希望日本分裂,而日本现在就分裂着,从战略角度来讲,当一个国家需要的战略目标达到的情况下,就尽可能的不要改变现状。

    “那就从你擅长的国际关系和战略角度来说。”

    李君威见躲不过,只能说道:“假设,这就是维新社整体或者大部分成员意志,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试探吧。除了德川幕府,我想三本枪、西南诸藩也愿意看到类似的试探。”

    “试探什么呢?”

    “很简单啊,日本的这四股政治势力,虽然各有不同的政治野心,但说白了,他们的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日本变成一个强国。而成为强国的前提就是国家的统一,目前来说,日本国家的统一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试探一下我们的态度非常重要,是不接受,还是接受但不主动,还是说主动促成。对于他们的接下来要做的事很重要。”李君威说。

    对于整个帝国来说,近在咫尺的日本,一个拥有至少两千五百万人口的日本,是在东方最大的威胁,所以,对帝国来说,日本最好是处于分裂状态,但这是长期和战略上的诉求,可问题是,这影响帝国内部部分人的利益,这部分人就是资产阶级。

    现在的日本国内,是幕府强势,西南诸藩和三本枪弱势,因此帝国应该扶弱抑强,来降低日本统一的可能性。但问题就在于,德川幕府拥有日本五分之三的土地和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掌握着最大的市场,这是资产阶级所迫切需要的东西。正是这股子力量在国内推动着与德川幕府关系正常化,加深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

    资产阶级甚至希望能建立全日本的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以便帝国倾销商品,占据这个巨大市场。

    但问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日本的经济统一了,那么政治上完成统一也是早晚的事。这就是短期利益和长期战略间的矛盾。

    “那我们对日本统一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林君弘主动问道。

    李君威耸耸肩:“这就需要对日本有全面了解之后才能给出答案。我现在掌握的消息太少,态度也太主观了。而且这也不是多么迫切的问题,皇上,诚王兄,你们可以问问他们。”

    李君威的手冲着门外指去,站在门口的两个侍从官面面相觑,两个年轻人知道什么呢?

    “不是你们,我指的是外面的世界,帝国的全体臣民。”李君威说,他拿起报纸说道:“皇上,时代不同了,帝国的百姓早已摆脱了愚昧,知识的传播让更多人拥有了判断力,学术界与媒体层面各有见解,有些可以称得上真知灼见。这次掀起的舆论狂潮,只需要静等一段时间,大浪淘沙之下,金子总会发出光芒的。”

    “好吧,既然对方在试探我们,我们就应该沉住气。先等一等吧。”李君华说道。

    赵文廷看了看御书房里,发现执掌安全局的李昭睿确实不在,他说道:“维新社一直与安全局有联络,如今这条狗已经脱了缰绳,是不是政策上有所变动一下?”

    李君威笑着说:“赵大人,您是说咱们现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吧。”

    “不敢,不敢。”赵文廷可不敢明说。

    李君威示意他不要紧张,而是大大方方的说:“无所谓,我认为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还不是一次,作为世界秩序的缔造者和掌控者,帝国未来会无数次的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是必然的。赵大人,你也会习惯的。”

    没有人反驳,因为李君威说的就是事实,现如今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是封建国家。封建王权国家都有共同点那就是国家的封闭,这与倡导自由贸易的帝国来说是天然的不对付,而为了帝国的战略利益,帝国会有意无意的培植、联络、组织一些该国的政治势力配合,而在这些国家里,愿意与帝国合作的,除了少量开明领主,主要还是资产阶级。

    而在与帝国的合作中,资产阶级又会产生民族主义,从而排斥帝国,这是显而易见的。

    维新社就是一个例子,帝国培植了他们,而反过来,这群人是最渴求日本独立与强盛的群体。可尽管如此,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正如李君威所说,这几日的舆论场真是大浪淘沙,亦是火炼真金。在事发之后的五日内,帝国舆论界就形成了一个整体观点,这一观点就是日本必为帝国之患。

    这一观点以帝国著名的民办报纸《京报》最为彰显,其以‘毒蛇的觉醒’为题目,大篇幅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还少见的配上了大幅漫画,漫画里,日本领土被描绘成了一条毒蛇,正咬向帝国这条巨龙的咽喉。

    《京报》提出了几个为大家所接受的观点,其一是,日本与帝国之间有江山之仇,不解之恨。

    唐朝两国之间在朝鲜半岛爆发了白江口之战,元朝时几次进攻日本,明朝既在东南抗倭又在援朝抗倭,到了本朝就更复杂了。倒幕战争与日本内战的都与帝国有关。原属日本的虾夷地、对马岛、佐渡岛都成为了帝国领土,日本国内加深了分裂与内斗。原本属于日本势力范围的冲绳等地,也为帝国所有。自丰臣秀吉时代建立起来的朝贡体系完全崩坏。

    上千年的仇恨,不仅没有化解,反而愈演愈烈。

    其二,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觉醒民族意识,诞生民族主义后,必然会对倒幕战争之后形成的秩序进行挑战,尤其会提出一些领土要求,这是不可接受的。

    其三,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中日本就是天生的敌人。纵观历史,统一后的日本,定然会对外扩张,而日本有中国一个邻国,结果就是必然会与帝国发生碰撞。

    其四,从国家治理角度来说,统一后的日本,必然会以帝国为对手,无论统一后的日本是封建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都会为日本树立一个敌人,来控制国内的思想,维护自身的统治,显然,帝国也是唯一的选项。这无疑是加重日本对帝国的仇视。

    《京报》的这片文章充满了民族主义者的理念,希望全国上下对日本提高警惕,但这篇文章也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随着舆论的发酵,其所代表的观点并不能为大众所完全接受。

    其实说起来,《京报》是政治气氛浓厚的报纸,虽然是民办,但也是帝国喉舌,《京报》的前身是帝国第一份报纸《邸抄》,在前帝国时代,就分成了《官报》与《朝报》两支,前者直接与当时元老院挂钩主要是政治消息,后者的内容比较复杂了,帝国建立后,两者变成了《中央通讯报》和《京报》。

    《京报》的文章受到了诸多的批驳,这些报纸无一例外都是民办报纸,都有资产阶级的背景,其中极端的甚至批评《京报》妖言惑众,仇视友邦。但极端的言论往往在和平的时代无法成为共识,最终《申京商报》的文章与《京报》完成了对垒,得到了大众的支持,也取代对方成为了主流观点。

    《申京商报》的这片文章名为:笼中之蛇。与《京报》一样,使用了大幅的漫画,把日本比喻成蛇,但这条看起来阴狠狡诈的蛇被限制在笼子里,牢笼以日本周边的帝国行省为柱,连线成笼。

    《申京商报》与《京报》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那就是日本作为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很难阻止其完成统一。或者说,这也是帝国战略界的共识。

    从某种程度上来,只要帝国不允许,日本这样一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是无法统一的。但问题就在于,这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帝国的对外战略一向遵循有限介入的原则。有限介入就是有限的投入,尽可能的避免大规模的战争。而随着日本的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有一点可以确定,在阻止日本统一这件事上,帝国要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

    而等到出现两种可能,帝国就会接受日本的统一。

    其一,全面的介入也无法取得成功。其二,付出的代价超出了事成后所得。

    《申京商报》的文章认为,日本的统一是早晚的事,而帝国可以接受日本的统一。

    原因很简单,工业革命已经开展,封建王朝的时代结束了。

    在封建王朝时代,土地人口就直接与一个国家的实力挂钩。就以日本来说,每一次对外侵略都是国家统一之后。但工业革命的打破了这一规律,土地与人口只是国家实力的基本要素,真正与国家实力挂钩的是工业能力。

    统一后的日本,如果没有工业能力,仍然不会对帝国造成什么威胁,因此分裂的日本固然最好,但统一的日本也并非不能接受。《申京商报》认为,关键不在于日本统一与否,而是在于日本是否能完成工业化。

    而《申京商报》给出的答案就是不能。他们的理论有两个,第一,工业国家必须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这要必须要靠对外殖民才能取得。当然这也是时代限制,这个时代的人自然不知道工农业剪刀差也可以完成这一目标。而日本的位置很特殊,这个国家就在帝国卧榻之侧,距离最近的另外一个拥有独立外交的国家是莫卧儿帝国。而向东要横跨整个太平洋才能接触到可以殖民的地方。

    也就是说,日本与欧洲国家不一样,它处于帝国的势力范围内,若想崛起,不能像欧洲国家那样,可以在帝国的边缘位置慢慢崛起,而是出了新手村就直接打大龙。

    而第二个观点则更为重要,即便第一个不成立也没关系。这个观点就是,日本缺乏工业化需要的资源。

    毫无疑问,帝国掀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必须两种原材料,煤炭和铁矿。前者日本是有的,即便是帝国三十三年这个时代,出产自日本的煤炭仍然在帝国市场上占据相当的份额,只不过比例年年降低。但一年超过两百万吨的产量,以及相当的储量,对早期的工业化来说是足够了。

    可问题是,日本没有像样的铁矿。事实上,除了煤炭之外,工业化需要的一切原材料日本都没有。这意味着,日本的工业化就算展开,天然就处于成本高的劣势,随时随地都能被帝国卡脖子。

    至于其他的观点比比皆是,比如日本是一个身处最强国家旁边的岛国,纵深很小,天然就容易被入侵。

    《申京商报》得出的结论就是,日本崛起的唯一可能就是帝国的沉沦,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空间。而对日政策上,《京报》与《申京商报》也完全不同。

    《京报》认为,要警惕日本,尽可能的限制日本,维持日本现在的分裂与落后的状态。

    而《申京商报》总结出来的政策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述:短期可用,长期可控。这也是帝国国内资产阶级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促进帝国与幕府的关系正常化,促进幕府开国,加深两国的经贸合作。

    两种不同的观点,确实对帝国中枢做出决断发挥了影响,但是《申京商报》的文章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