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三持着的是一根长鞭,鞭头上还制造几个回须钩。张膛是一把大刀。张猛是一杆长枪。朱笠是一把大锤。这四个身手好,也比这些刺客力气大,可这些刺客身体更灵活,除了赵三加上兵器的长度勉强能跟上他们的速度,其他三人使刺客近不了身,可他们也追不上刺客。缠斗到现在,只有一名刺客被赵三鞭子击落兵器,赵三乘那刺客一闪神功夫,再次用鞭子扫在他身上,被张猛一枪上前刺穿****击毙。
只是当张猛拨出长枪时,鲜血溅了出来,吕诗雅和玉如从没有看到过这种惨忍的景象,吓得惊叫起来。
李响听到两个人叫声,心想糟了。他知道两个小姑娘是害怕的,可这叫声也暴露了他们所在房间的位置。
果然这群刺客中有一个似是领头的人发出叽里瓜拉的声音,这群刺客分成两路。一路堵住张猛他们,一路向这边杀来。
李响这才明白这群刺客的来历。他们就是那群海客抓来的土著人。今天理宗皇帝给了他们好吃的好喝的,还封了官,发了金银等其他的封赏。大多数土著人看到临安的繁华,怨气也消了,可还有极个人不愿被宋人奴化。这些人对宋朝特别是那些海客犯下的事怀着深深的仇恨,可畏惧强大的势力不得不低下头颅。后来听到海客夸奖自己,究竟海客和他们说了什么,李响硬是一句没有听懂。但他们肯定也说出是因为自己他们才能将船开到吕宋的。这些人便不知道从那儿买来的刀蒙面化装想杀死自己这个罪魁祸首。
看到这些刺客向李响所居住的厢房杀去。这四个护卫可急了。赵三再次扫落一个刺客手中兵器,被朱笠一锤子将他脑袋敲碎,结果了性命。可这剩下几个刺客还是不要命地阻拦他们。
这一次又引起了如玉和诗雅的叫喊。李响与她们房间还隔着几间厢房,不然冲进去把她们嘴给堵上。隔壁王家的家丁也是冲出来了,可他们面对这混乱的场面,手上拿着大棍子也不知道从那儿下手。这时看到刺客要冲去的地方虽不是李响居住的地方,可哪里住着玉如。他们抄近堵在门前,当然他与张猛他们不同,张猛他们好歹还练过很长时间武术,算是一个会家子。他们那知道什么招式。只是一个劲地把手中大棍舞得呼呼作响。
也幸好土著人因为环境营养等因素,身体条件比起宋人相对要差一些。加上准备仓促,如果他们现在手上有弓箭在手,不要说玉如这边,就是张猛他们也危险。一寸长一寸强,刺客人多,可门口小,王家家丁虽不会武术,可力气比他们大,正好处于相峙状态。
但这些人既然敢来刺杀李响,身体条件在土著人当中也算是好的。李响的枪一出手,就有不少贼人倒地,接下来这时外边救援的人也赶了进来,用不了一会功夫这些人就被生擒活捉。
这件案子可不小。刺杀朝庭命官,这在整个宋朝还没有发生过,事实整个真实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除非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但那也是攻下城后,光明正大的处死,也没有刺杀。这件事立即惊动了大理寺。大理寺的几个官员听了后全从被窝里爬起来。可这件事叫他们很为难。一个是理宗皇帝最喜欢的小学士,一个是不远万里来臣服的吕宋土著人,而且中午还被圣上亲口说过是臣的忠民,这不是叫理宗皇帝自己打自己嘴巴。
他们立派人封锁了驿站,连那些海客也不让他们进出,又派人连夜进宫禀奏。
他们眼里李响也许将来是朝中重臣,可现在只是一个玩官,讲明了陪陪皇太子读读书,或者给皇帝造点东西。其实只有少数人知道李响对宋朝的真正重要性。就算他不能处理朝政,就凭他那古里古怪的想法,一年要给大宋带来多少收入。
理宗皇帝一听这事急了,当得知李响安然无事时,他才松了口气。又加派了四名护卫拱卫李家。还责令大理寺严查此事。
因为事关重大,连那几个懂得土著人语言的海客都不敢隐瞒,在边上一五一十地做着翻译。经过一夜审讯,前后过程终于出来。
原来这次刺杀行动的领首的土著人叫畎陀利,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当然他也不可知道民族气节这回事。主要他对李响仇恨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妹妹被前去吕宋的宋人****至死。同样参加行动的土著人都有着与宋人这样那样的仇恨。但只有他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通过与海客的相处,学会了汉语。在吃过晚饭后,他做了和宋人差不多的装扮,还把头发梳洗束了起来,从驿站的后门偷偷溜了出去。
然后他拿着皇帝赏给他的钱,在街上买了十几把刀。为了不让人怀疑,他还分成好几家铁匠店买的。这才向人打听了石家的住址,他也来到石家查看过地形,然后还买了挠钩和绳子。到子时他才带着那十几个仇恨宋人的土著人从驿站里溜出来,来到石家。其他土著人和海客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案件审完,大理寺官员也不敢发落,要等到早朝时向理宗皇帝禀奏,听候理宗皇帝怎样发落。
此时李家还是一团糟。刺客虽然抓走了,可玉如吓晕过去,赵三受了伤,其他三人也受了伤,还有几名王家的家丁伤势也不轻。李响连夜请大夫过来抢救,理宗皇帝也派了御医过来。等到几个都安全地醒来,李响才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理宗皇帝接到大理寺的奏折,想了想,问李响怎么办?
李响知道他的意思,案情很简单,但怎样处理,也就是以后怎样对待这些土著人政策的问题。他想了一会说:“陛下,这些凶犯用来祭炉吧。”
众大臣倒吸了一口冷气,他们知道祭炉代表着什么意思。
李响看着他们的表情又说:“这些土著人不开化,对他们要恩威并施。还要使他们汉化,否则以后也许会有当初五胡之乱。”
他说的五胡之乱,就是从汉武帝末汉宣帝起,不断有少数民族投靠汉国,汉朝各个皇帝对他们十分优柔,但在最后在晋朝时却将中原搞得乌烟瘴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