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刚刚从后勤部门手里领到的一辆崭新的装甲车上,莫东山感觉自己的状态简直是好极了,他头顶上的钢盔上面贴着的袜子已经取下,现在他抱着钢盔正坐在铁牛装甲运兵车车厢两侧长条的木头板凳上。
这确实是一条长形的板凳,没有靠背,只是几根方形的木条刷了油漆,用螺丝固定在了装甲车地板上焊接的三角铁上。这车内的一切都可以用简陋来形容,不过这样一辆装甲车依旧还是让莫东山欢喜万分。
毕竟在这种时候有了这么一辆装甲车来代步,简直就让战场立刻变成了天堂一般的地方。莫东山在后方找到了自己的部下,损失虽然巨大可是他们还是保持了自己的战斗力,有了新的装甲车,也就有了一个排级的电台,加上补充上来的10个新兵,莫东山的步兵排跟着自己的部队,向着渭原的方向开进。
沿着已经被炸得千疮百孔的道路,明军的步兵向前进攻的速度并不慢,因为天空中有着雷公1型俯冲轰炸机的掩护,地面上还有重炮部队的延伸射击,明军根本就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打头的1号坦克如入无人之境,明军在鸭绿江防线上苦战了一天之后,终于越过了那条防卫森严的筑垒防线,来到了日军的后方。
刚刚路过了一个日军的野战医院,里面到处都是自杀和被人放弃然后死在地上的日军士兵。没受伤的日军都已经逃跑了,他们有些沿着公路撤退向渭原,有一些则向第5师团的方向逃去。
这些可怜的第17师团的后勤人员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在前线崩溃之后,留在原地的人就很快被大明帝国消灭或者俘虏掉了。不过即便是这样,明军的高层也依旧感受到了日军在战斗意志上比起辽东的叛军来不知道高了多少——他们一直到现在,俘虏的日军依旧还屈指可数。
一方面是因为明军怀有报复心态,在阵地上很少抓日军的俘虏,另一方面日军也确实很少有投降的士兵。第17师团在日本帝国的战斗序列里,也算是实实在在的甲等挽马师团,战斗力那是毋庸置疑的强悍。
能够在正面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一方面是明军投入的部队同样是强悍的主力精锐,另一方面也确实动用了更先进的武器,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日军现如今兵败如山倒,后面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驻守兵力了,所以明军也就没有遇到纠缠和抵抗,拿出了他们擅长的快速突击战术,向着日军纵深挺进。
铁牛装甲车的设计非常简陋,整体上采用半履带设计,但是为了方便加工和生产,车厢采用了直角钢板设计,说白了后面没有什么防弹外形,就是一个低矮的大箱体。这样的设计带来的成本的降低,也提升了车内的空间,便于携带步兵们的生活用品。
座椅底部是用铁丝网简单隔开的仓储空间,给乘坐这辆装甲车的步兵成员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比如行囊还有被褥等等东西。因为采用了敞开式设计,还备有一张防雨用的帆布,绑在装甲车后部,必要时候可以展开。
为了减少成本,这辆铁牛装甲车甚至只有三根支撑帆布用的铁条——最初装备部队的型号上,这种铁条的数量可是有5根之多的。
莫东山坐在这辆装甲车的座位上,旁边就是车组成员操纵的武器站,那里有一挺带防盾的8毫米口径威远2型机枪,可以为整个步兵班提供支援火力。当然车里还有两桶备用的汽油,以及几箱提供给整个步兵排的储备弹药。
装甲车的出现给整个步兵排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机动能力,还有承重运输的能力。有了这辆半履带装甲车,士兵们可以将自己的零碎丢在车内,这样就可以更轻便的赶路,到达更远的地方了。
公路的上面,对面的方向一匹骏马疾驰过来,停在了莫东山所在的装甲车边上,马上的大明帝国的士兵一带缰绳,让战马打了一个鼻响,然后大声的对莫东山等人喊道:“前方渭原!发现了小股日军部队!”
他说完这两句之后,就策马继续向更远的部队狂奔而去,这个时候大明帝国的车辆依旧还是不足,除了主力的装甲坦克部队部署有真的机械化侦查部队之外,很多步兵部队的侦查部队还在使用传统的骑兵。
莫东山听到了那名侦察兵送来的消息,看了看头顶上已经西下的太阳,眯起眼睛收回目光然后看向了渭原小镇所在的方向:“加速前进!在天黑之前进入渭原,小心警戒,遇到日军就立刻开火!”
他的命令下达之后,这辆铁牛半履带装甲车就再一次发动起来,因为采用了顶棚镂空的设计,所以这辆装甲敞篷车里不用担心发动机的轰鸣噪音,只要喉咙喊的声音够大,就可以让对方听见自己的声音。
“注意道路两侧!掩护装甲车前进!机枪手……警戒左侧,韩平!你带几个人加强右侧!”莫东山吩咐好了布置,也没有再坐回自己的位置上,他靠在装甲车的侧面装甲板上,露出了自己的脑袋和前胸,双眼压在钢盔的阴影之中,盯着地图上显示的渭原方向。
一路上果然没有撞上大规模的日本士兵,反倒是一些逃跑的日军后勤人员被他们飞快的前进速度给追上,让莫东山的士兵杀了不少。大约有30名日军被击毙,还有几名敌人逃走,方向正好是渭原。
于是莫东山站在装甲车上,终于在渭原城外第一次停下了自己前进的脚步。因为他不得不停下来,比他冲的还要靠前的1号改进型坦克这个时候也停在了路边,等待着后续部队到达指定的攻击位置。
当天天色还没有暗下来的时候,明军先锋部队就已经抵达了渭原外围,他们此时此刻等待的,无非是一道进入渭原的作战命令罢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