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众人皆是凝重谨慎之色,达头可汗也不再卖关子,坦然对众人说道:“这三路人马皆是出自燕云,其中还有两个熟人。”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达头可汗说的是什么意思。达头可汗目光一扫,稍作沉吟,便是对众人说道:“三路人马中有两路是由姜松、罗成二人分别统领。”
听见达头可汗之言,在场众人皆是变了颜色。姜松和罗成他们自然不会陌生,达头可汗之所以势微至此,便是因为这二人的原因。
几年前的那一败,直接让达头可汗损失近十万人马。若不是因为罗成二人,沙陀部想要与达头可汗对抗可没有这么简单。
虽然达头可汗此刻并未表现得太过明显,但众人依旧是能够察觉到他心中的恼怒。
除去北平王罗艺,姜松和罗成可以说是达头可汗最痛恨的两个人了。
但在恼怒之外,达头可汗又不由得暗自心惊,他自然没有忘记二人的能耐。他虽然憎恶二人,却并不会小觑二人。
数年前的大战已经让他记住了教训,姜松和罗成虽然年轻,但却不能够用常理度之。以他如今的实力,面对燕云十余万大军,必须做好充足准备。
念及此处,达头可汗便是看着众人,正色说道:“这二人的实力,也不必本汗多说,不知道诸位可有什么应对之法?”
众人一片缄默,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见众人模样,达头可汗眉头微皱,心中有几分不满。
于他看来,这些人平日里表现得十分积极,但真要用他们的时候,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是依照如今情况,他也不能直接翻脸。
正在双方僵持间,有一人出列向前,微微拱手之后说道:“敢问可汗,燕云汉军第三路人马是由何人统领的?”
达头可汗心中虽有疑惑,但他并未直言,便是沉吟对这人说道:“这第三路人马,乃是由一名为张剑的将军所统领,难道你认得此人?”
那人脸上一喜,又连忙摇头说道:“若是可汗所言非虚,此人属下也是不认识的。但若真是如此,属下倒是有个办法。”
达头可汗面带狐疑,正色问道:“你有什么办法,直言便是,如今情况紧急,本汗可没有什么时间与你在此耽搁。”
被达头可汗这样一催促,那人连忙捋了捋自己的思绪,向达头可汗拱手道:“敌军来势汹汹,不可分而攻之,当要逐个击破。”
达头可汗点点头,脸上是若有所思的表情,他想了想问道:“本汗也是打算要逐个击破,只是不知道要怎么样逐个击破。”
此人名为苏莱曼,也是达头可汗的一名亲信。如今被达头可汗认同了想法,心中也是高兴得很,连忙向达头可汗出言解释。
“如今三路大军,皆是来势汹汹,其中姜松罗成二人更是不凡。属下以为,汉军第三路,便是我等突破之处。”
“这张剑名不经传,纵然有些本事也绝不可能匹敌罗成姜松,况且可汗方才也说了,姜松和罗成二人所统领的皆是精锐。”
“如今以我突厥之力,想要击败姜松罗成二人不易,不如就派人死力拦住罗成姜松,再集合大军精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灭此军。”
苏莱曼所言,井井有条,达头可汗听了也是接连着点头。毕竟苏莱曼说的不错,这张剑名不经传,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家伙。
若真是本领不俗的能人,他们或多或少都应该听过名字,说不定这张剑还真就是罗艺拉出来凑数的,用来掩人耳目,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当然,也有可能这张剑确实有些本事,但他麾下的兵马却是一大弱势。从斥候传来的消息便可得知,罗成和姜松统领的都是真正的精锐。
罗成带着自己的骁龙军,还有燕云十八骑,这样的武力,达头可汗还没有胆子上去硬刚。对于燕云十八骑的实力,达头可汗不敢小觑。
若是他当真集合兵力剿灭罗成,就算罗成孤立无援,想要将之消灭也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而这样的结果是达头可汗不想看见的。
再有便是姜松,一个在多年前便扬名突厥的青年。他麾下的三万燕云铁骑,虽然没有燕云十八骑这般精锐,但战斗力不容小觑。
况且这三万人都是姜松的亲随大军,随姜松冲锋陷阵之时,那威势实在是恐怖惊人。这些从姜松数年间的战绩就可见一斑。
再反观这张剑,麾下虽然有五万人马,但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而且根据达头可汗得到的情报这五万人大多是步卒。
在草原之上,以骑兵对步卒,优劣很是明显。面对骑兵铺天盖地的冲击,步卒几乎不可能抵挡,除非这一支步兵的素质足够强大。
想到这里,达头可汗已经有了决定了。苏莱曼说的不错,与其三路开战,不如集合优势兵力,一举剿灭张剑,再来发动反击。
不过计划虽然有了,实施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毕竟罗成二人的实力摆在这里,想要拦住他们也不是简单的事情。
突厥不像是汉人,在突厥境内没有太多的工事城池。若是想要依靠野战来抵挡罗成姜松,恐怕和送死也差不多了。
达头可汗仔细考虑一番,但还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他又将目光投向众人。王帐之中的众人,虽然无用的居多,但亦有有用之人。
“苏莱曼,这确实是个办法,但你要清楚,想将罗成和姜松挡住,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达头可汗意味深长的说道。
听见达头可汗所言,苏莱曼一呆,表情有些僵硬,他显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又落到他的头上。但达头可汗既然问了,他自然不能够敷衍回答。
苏莱曼仔细斟酌一番,便是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如今罗成等人来攻,却并不知我突厥之详细,或许我等可从此处着手,以虚兵之计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