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珵作为一个小小的侍讲,却敢当众跳出来说这样一番话,其实是有着自己深远的考虑的。
话说这个徐珵在宣德八年便中了进士,且因为名列前茅被选做了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可谓前途无量。
可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同榜进士大多步步高升,只剩自己在原地踏步,都已经四十多岁了,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侍讲。
徐珵也并非不上进,在正统七年还精心上了一道奏疏陈兵政五事即武功集,皇帝朱祁镇看了之后非常欣赏,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如此一来,徐珵只能将心思放到其他杂学上,平日里还爱给人算算命,甚至在此次大军出征前,还私下里对家人说过:我观天象,此战必败。
结果事情还真让徐珵这张臭嘴给说中了,所以徐珵才敢在大殿之上说出那番话:臣夜观天象
而且徐珵心里清楚,好多大臣都主张南迁,但他们不敢在大殿上第一个提出来,无他,怕被喷而已。
比如刚才的内阁次辅、户部右侍郎陈循,一看他那个样子就是主张南迁,但这个老人精就等着别人先说,到时候自己再加以依附、一锤定音,这样既能坐享功劳,又不至于成为反对之人的众矢之的。
但徐珵不怕,自己就是一个侍讲学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你喷我又能怎么着
况且如果南迁之议通过了,到时候自己就是当之无愧的意见领袖,受到同僚的尊重拥护自不必说,没准还能官运亨通,受到重用,岂不美哉
于是小小的侍讲学士徐珵站了出来,第一个提出了南迁之议,无他,为了后半生的功名利禄搏一把而已
果如徐珵所料,当自己提出南迁的建议后,整个大殿都安静了下来,紧接着便有一些大臣开始窃窃私语,甚至暗中不住地点头,不过等了半天,也没有第二个人站出来对徐珵表示明确支持。
就在这一过程当中,在大殿的角落里一直有一双眼睛恶狠狠地盯着徐珵,那属于兵部左侍郎于谦。
事实上自从他确定了兵部尚书邝野遇难的消息后,他的情绪便已激动到了极点:这个老人既是自己的上司,也是自己的朋友。
他一直明里暗里地保护自己,在北征途中也多次对朱祁镇极力劝谏,尽到了身为一个臣子的责任,
另外最令于谦痛心的是,当初本应该由身为兵部左侍郎的自己随军出征,可邝野却坚持亲身前去,他是替自己死的
一想到邝野临行前对自己那期冀的目光,于谦的心中就像燃烧着一团火,于是他直接站了出来,在大殿上高声喊道,“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这一声振聋发聩,使得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于谦:这个身形偏瘦的官员并不特别高大,但他的气势威严却盖过了任何人,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他的眼中好像燃烧着一团火,细细看去,同时又有些亮晶晶的东西,那是不能轻易掉下来的泪水。
说完这句话后,于谦便再无话语,只是站在原地,将目光从所有人身上扫过,刚才所有意欲南迁的官员全都在他的逼视中将头低了下去。
“殿下,如今绝不可南迁”吏部尚书王直本就不同意南迁之意,此时见于谦率先反对,也立刻站出来对自己这位老朋友表示了支持,“定都京师,乃是天子守国门,今众人南迁,将百姓置于何地是要将我大明的子民全都推向异族的铁蹄之下吗”
礼部尚书胡濴身为四朝重臣,且是如今唯一的先帝托孤大臣,本已不愿再参与政事了,可面对如今这种局面,他还是主动站了出来,眯缝着眼睛颤巍巍地道,“文皇帝朱棣把陵墓安排在这里,就是向子孙表示不再迁都之志。”
于谦、王直、胡濴,一个比一个有分量,话说得也一个比一个重,这时候谁还敢再提出南迁之议
孙太后那天被于谦怼了一句,倒是不愿在朝堂上露面了,可面临如此大事儿,她心中也焦急万分,因此一直在大殿后面听着状况。
此时她听到于谦、王直、胡濴等人接连反对南迁之议,倒是心下稍安,于是便指了指身后的金英,示意他出去把事情给定下来。
金英得了孙太后的授意,立刻趾高气扬地走了出去,尔后往大殿前面一站,将手中拂尘一甩道,“太后懿旨,意图南迁者,是欲仿效南宋旧事耶”
孙太后这个帽子扣得更大,谁敢让大明朝步南宋后尘那可是汉人几百年的耻辱啊于是一个个的全都不做声了。
此时坐在上面的朱祁钰知道该轮到自己发言了,于是便清清嗓子道,“额以后南迁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
朱祁钰说完,这个事儿就算是定下来了,可于谦并没有打算就此结束,而是走到徐珵面前,看着他冷冷问道,“你为什么想要南迁”
徐珵本就生得个子小,换算成后世的身高,也就一米五几,因此在于谦的这种威吓之下,他显得更加手足无措,“我我算命算出来的”
徐珵这么一怂,有几个大臣差点忍不住笑出声来,而站在殿前的大太监金英更是看他极为不顺眼,直接抬手一指道,“滚出去”
“诶,好,我滚出去”徐珵点了点头,便在众人嘲弄的眼光中灰溜溜地逃了出去。
不过于谦却觉得一点都不好笑,他见徐珵出了大殿,便转过身来看向朱祁钰道,“殿下,如今紧迫之事,是我们需要找一个从土木堡上生还的武将,向他询问一下瓦剌大军的具体情况。”
吏部郎中李贤早就和于谦商量好了,今天就把纪凌给叫到大殿上,让他给众人讲一下瓦剌的具体情况,于是便赶忙站出来道,“启禀殿下,后军都督佥事纪广之子纪凌,现任中军都督府经历司经历、兼三千营坐营官,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了”
“宣中军都督府经历司经历、兼三千营坐营官纪凌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