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汉明 > 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 后方发生了什么

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 后方发生了什么

    汉明正文卷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后方发生了什么熊汝霖、方国安、张国维等人在做什么?

    张煌言为按察使,为何不及时纠偏……陈子龙想要干什么?

    夏家姐妹又想干什么?夏完淳知不知情?

    虽说请愿的本意是反对与满清和谈,而非反吴王及大将军府,可吴争还是警觉了,心里隐隐感觉到了一丝反常。

    可如今大战正酣,如果是敌人细作暗中煽动引发民乱,那后果极其严重,这让吴争后背发冷。宋安此时又正在北面阻击敌援军,吴争一时间更抽不开身回杭州府处理。

    再三斟酌之后,吴争派人执自己亲笔信回杭州,勒令张国维、熊汝霖、张煌言及时“安抚”舆情,以免影响到正在激战的军心士气。

    同时,吴争派出信使前往应天府,分别书信皇帝朱莲壁、首辅黄道周,请朝廷平息京城及周边舆情。

    一时间,徐州缇骑四出。

    可望着天空翻滚云彩的吴争,突然发现,自己心里空落落的,就象从极高处摔落……无依无靠。

    这,会是清廷策划的针对自己的阴谋吗?

    亦或者是自己多虑了,仅只是一场年轻人精力旺盛的骚乱?

    吴争突然想起了冒襄的话,宋安在这方面的能力确实欠缺了一些。

    把长林卫江北这块单独分出来,让冒襄试试水,不失为一良策。

    然而,吴争还是没有意识到这场“骚乱”的严重性。

    如果他此时决然回杭州府,或许能够制止这场波及建兴朝三十七府之地的骚乱。

    但不容否认的是,如果吴争返回,那这场北伐也将中途夭折。

    吴争从来不是个军事、兵法大家,他的战略、政令,基本上都是见招拆招,缺乏通常所说的系统性、连续性。

    这六年的时间里,往往是一场小战演变成一场大战,一场大战打成国战,然后突然又无疾而终。

    冒襄有句话说得对,“本可豪取,偏要蚕食”,此话切中了吴争的弱点,这是因为吴争前世就是个升斗小民,已经养成的三观,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太过出色的亮点。

    虽然这六年中,吴争一样在与时俱进,可三观的培养、洗礼,这不是六年可以彻底改变的,如同这时代的旧读书人,既定的三观一样难以改变。

    吴争紧抓着兵权不放,这无疑是正确的,他的精力全牵制于北伐军,对将领的控制、改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可他对政务的放权,也就造成了文武之间不可逆转地形成山头。

    起于绍兴府时,吴争只是个千户,麾下三、四千号人,搞搞家族式管理,非常合适,且有效率。

    可现在不一样了,大将军府家大业大,北伐军已经有二十万之众,原大顺军忠贞营的汇合,不断有降清明臣回归,沿海几处小股义军地投靠等等。

    再想原来的管理、统治方式,显然已经力有不逮,换句话说,就算还想继续这般搞下去,吴争手中也没有那么多亲人、朋友可以委任啊。

    吴争不是土著,没有几十年的人脉沉淀,继续壮大,必须要用人,用那些陌生的,甚至可能心有异志的,譬如黄道周,譬如陈子龙,再譬如马士英亦或者方国安等等。

    这些人,诉求各不相同,来路也不相同。

    但吴争根深蒂固对这世界的认知,让他的举贤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譬如直到此时,连朝廷都已经开科举了,而大将军府还在以荐举方式仕官,这种方式太古老了,需要改变。

    吴争不是不想改变,但这改变,已经不太容易了,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太痛苦的抉择,甚至需要流血,而这血的主人,应该是吴争所熟悉的人,甚至亲密的人。

    吴争做不到这点,他做得到对敌人的狠,但做不到对自己人也狠。

    所以,答应冒襄接管江北长林卫,实际上也是吴争狠下心在做改变,虽然还是不够果断,但毕竟已经在变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

    吴争确实走不起身,因为清廷的使团,来得太快。

    不得不快!

    滋阳一破,向北的大门豁然开朗。

    凤阳一失,河南全境就在北伐军和大西军两面夹击之中。

    安东卫虽是个军事要隘,可它关乎着青州、济南,清廷京畿南向最后一道屏障。

    其实清廷也很纠结,和吴争一样纠结,他们不想打这场关乎存亡的仗,可又不得不打。

    他们下意识中希望的是,由吴争来帮他们下这个决心。

    要知道,银子毕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这个时代,银子真不是万能的,因为它无法解决生产力低下的弊端,换句话说,大战一启,有银子也买不到物资了。

    原来还好,冷兵器嘛,只要囤粮足就能打,可现在,清廷三年多时间连续两次强征兵员,先六万后十万,就算是国库丰盈也吃不消啊,何况清廷入关之后,就没有停下征战的马蹄。

    掏空了国库不说,连带着榨空了一直依附于清廷的晋商,连带着北方各府的商人也遭受池鱼之殃。

    清廷需要确认北伐军已经没有和谈的心思,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咬牙舍弃一切,来打这场决战。

    苏克萨哈、索尼二人日夜赶路,到徐州时,差点就闪了二人的老腰,那一脸的痛苦和痉挛,让吴争忍俊不禁。

    这场谈判注定是旷日持久的。

    原因很简单,吴争至此同样也举棋不定。

    北伐军已经有了继续北伐的战力,奈何后勤跟不上,可偏偏战局推进得非常顺利,眼见着整个兖州已经象个赤果的女子,向自己敞开了怀抱,是人都会垂涎。

    原本吴争想和谈,稳定沿海积蓄力量,然后暗中支援李定国武器、物资,让大西军继续向北推进,打一场代理人战争。

    可惜,大西军在汝宁府折翼,想要继续从云贵调兵,至少需要三、五个月,那时黄花菜都凉了。

    代理人战争已经不可能了,那就得北伐军自己光膀子干。

    可大将军府的底气,吴争比任何人都清楚,那就是不能输,一场败仗就能一江春水向东流。

    打几场小战,哪怕是局部大战,吴争都可以果断决定,可打决战,没有必胜把握的吴争,能不患得患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