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隋唐大猛士 > 第1398章 不谋万世

第1398章 不谋万世

    “圣人,如果允许甚至是鼓励这些豪强去殖民,只怕到时会有麻烦的。”魏征有些担忧的出现在皇帝面前。

    “你说会有什么麻烦呢?”罗成端着杯酒在看报纸。

    “主要的麻烦当然是这些豪强借此机会,跑到境外去殖民开拓,到时天高地远鞭长莫及,朝廷难以真正管理,那些殖民地不免就成为他们的私人王国。朝廷无法有效管理,那么他们在这些殖民地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甚至可能会把财产、人口等转移过去。这无疑会流失我们的人口和财富,会削弱国力。”

    罗成放下报纸,点头道,“你说的这些确实有道理,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你知道,在史书上经常会有逃人的记载,而且一般逃户多是出现在一个王朝最强盛之时,老道,你能告诉我为何吗?”

    逃户,一般指的就是弃籍脱逃。

    在古代,对于户籍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一般都是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禁止百姓随意离开户籍所在地,就算有事要离开也得到官府开具过所等证明。至于说想搬家到他县甚至是更远处去,那更不可能。

    户籍是古代管理百姓的重要依据,也是征税的基础。

    有户籍,才有人口,有人口才有课丁,才有课税。

    魏征对这样的问题,当然很清楚。

    “古代逃户问题向来不绝,但为何逃户问题最重要的时候多是在王朝繁盛之时,其实也很简单,归根到底还是土地兼并严重带来的。王朝强盛时,多是一个王朝开国百年左右时,这个时候,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其兼并也往往到了极盛的时候,尤其是在中原之地,随着王朝安稳日久,人丁也便繁衍增多,可是土地却是不变的,再加之豪强贵族们的兼并,便导致失地者越来越多,但多数王朝征税,都是以丁为基础,有地无地无关,有丁就有税,无地却要承担繁重的课役,于是百姓便开始弃籍逃亡,他们会逃到边地或山区,成为脱籍之人。脱籍,自然也就无须承担课役。而到了边地,往往边地可以垦荒种地,维持一家人温饱。”

    罗成点头。

    古代许多王朝对于这些逃籍逃亡的逃人,一般都是加强辑查,一经发现,就要遣送回原籍,甚至可能要处罚判刑。

    当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其它的处置。

    比如武则天时,天下百姓脱籍逃亡严重,于是武则天便也下旨,对于脱籍逃亡之人,不论主客,俱就地安置,承认他们在当地重新入籍,允许他们留在当地,这样一来呢,逃籍的百姓呢也重新有了身份,不用当黑户,他们垦荒的田地也得到承认,另一方面,朝廷呢重新把这些人入籍,也就意味着重新得到了课丁,有了征税的对象。

    “老道啊,脱籍逃亡,说到底其实就是百姓失了地,却还得承担课丁的税役,于是无奈脱籍逃亡。而我朝,早就有所预防,因此更改为两税制,丁不再是征税基础,而是以户等和田亩征税,户税低为辅,地税为主。因此我朝其实就算百姓真失了地,其税赋也就不用承担多少了。但就算百姓不用纳地税了,可失地后也是难以保障生活的,故此,我朝是允许百姓迁移的,尤其是鼓励迁移到边地去落户。”

    “对朝廷来说,地不少,地税就不变,故此百姓迁不迁移,其实影响并不大。至于你说那些殖民地天高地远难以管理,我倒以为也未必,朝廷可能让市舶司代管,或者专门建一个衙门负责管理这些殖民地,对其征税以及管理。朝廷连诸侯封地都可以管理,这些殖民地为何就不能管理呢?殖民者虽开拓殖民,对殖民地有更大影响力,但不可能会让他们成为独立王国的。”

    殖民地小的时候,影响力也小,朝廷就算无法直接管理这些小殖民地,那他们对朝廷的影响危害也小,等他们发展大些的时候,朝廷必然就会派人去管理,甚至可能驻军,到时其大权当然是在朝廷手里。

    从长远来看,罗成觉得鼓励对外开拓殖民有好处。

    大秦现在人口已经超过八千万,虽然其中归化蛮夷和奴隶就有两千多万了,但汉人依然有五千多万,这得益于朝廷的户籍清查能力,这几年,把天下所有汉人都清出来了,没有了隐户也没有了逃丁,就连过去的那些汉人奴仆,这几年朝廷都把他们全都放良,给他们迁到边疆授田分地。

    许多光棍,由朝廷配婚成亲,组成家庭,有些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成亲的,但现在都成亲了。哪怕是穷的要死的乞丐残疾,到了边地,朝廷也会想办法给他们弄来胡女给他们成亲。

    胡女嫁了汉人丈夫,便入籍归化,生下的儿女自然也就成了汉族。

    这方面,没有什么可自由选择的,不可能一个高句丽女人嫁了汉人后还保留高句丽族的身份,也不可能说他们生下的儿女,可以自由选择父亲族还是母族,更不可能会有什么其它胡夷蛮族能有什么优待。

    连边地的那些蛮夷都要改土归流,想办法让他们归化入籍,让他们变为诸夏,怎么还可能让汉人血脉最后变成蛮夷呢。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多,二三十年后人口过亿几乎不是问题。而对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来说,其实也就只能养个把亿人口了,再多,就很危险。

    若是把边疆新征服的这些地方开发出来了,那么或许还能再养活个几千万个把亿人口的,但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开发。

    所以说,得让人口走出去。

    除了朝廷主导的开拓,也得让民间参与进来。

    罗成的这些安排,其实就是隐含着对朝廷主导的未来开拓不太放心,他不是不相信自己,而是担心自己哪天走后,太子嘉文接手后接不住。

    历史上唐朝安史之乱,真正要说来最大的根源其实就是大唐对外开拓的速度太快,而朝廷后续的管理根不上,脱节了。

    李隆基时代,对外开拓,胜多败少,边军十分强大,但是朝廷对外开拓虽然武功赫赫,可后续跟不上,或者说战争的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这加剧了内部的矛盾,最终才有了安史之乱。

    太子嘉文的能力一般,罗成担心若是自己死了,太子掌握大秦,难以维持眼下这种不断开拓下依然极难的平衡。所以他才希望,将来这种对外开拓的任务,由朝廷之手转到民间去。

    以民间力量为主,朝廷在后押阵兜底就好。

    “说实话,朕不担心那些豪强对外殖民,将来尾大不掉,就算他们将来真的在域外尾大不掉,自成一国了,其实也没什么,再怎么说,他们也与我们同根同源不是吗?大秦也许两百年,或许三五百年,但终究会被其它王朝取代的,朕只是希望将来推翻大秦取而代之的,依然是我们汉家人,而不是什么戎狄或蛮夷!”

    “这样,起码大秦就算亡了,但汉天下没亡,华夏文明依然可以薪火相传,你说不是吗?”

    魏征愣住,他还从没有想过,哪个开国皇帝会想着王朝二三百年后灭亡的事情,这想的也未免太远了一些。

    “陛下就没想过,让大秦千秋万代?”

    “千秋万代?真要是能千秋万代当然好,秦始皇称帝后,也想着千秋万代,因此他称始皇帝,儿子是二世,孙子将来就是三世,可实际上呢,秦二世而亡。周朝倒是有八百年天下,但实际上周天子真正控制天下又有多少年?”

    “汉朝说是四百年,但中间不也还有一个新朝吗?朕是不相信什么千秋万代的,能够二三百年就不错了,朕只希望大秦在这二三百年里,能够让华夏走的更远,不要再仅局限于中原这个小圈子。”

    不仅仅是殖民开拓,罗成也更鼓励中原的豪强们到新开拓的安东啊安西、云南等地去,那些地方新征服下来,严重缺少汉民。

    仅仅是徐世绩刚攻灭的百济,那里现在有三百多万百济、高句丽人,朝廷计划要清除三分之一的原住民,然后迁去一百万以上的汉人。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让汉人在那边站稳脚,可是现在想从中原凑一百万人可不容易。

    而且不仅是安东需要移民,云南、广南、流球、西山等许多地方,都极需移民填充。

    朝廷组织移民过去了,但许多地方都还是一穷二白,光靠朝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方面还是得借助民间的力量,尤其是这些豪强地主富商们的力量。

    “为了鼓励吸引这些人去边地置业投资,朕以为,可以对这些豪强们许诺一些有吸引力的好处,比如说对于那些在边地置业投资甚至是安家的豪强们,可以破例择其子弟授以流外吏职,让他们在边地官府效力任事。若办事得力,考核结果优秀,可以升迁入流。”

    “圣人,这样一来,只怕贵族士族豪强们的势力就会进一步坐大啊。”

    “只要保证中原核心基本盘,倒是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