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公主的小驸马 > 第251章 武延秀的嫉妒

第251章 武延秀的嫉妒

    不过张扬也是有苦衷的,为了皇帝陛下的期望,为了他能够早日回京与佳人团圆,当然也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用军人的手段解决这段国仇家恨,这只军队一定要早点练成。

    突厥之地,曾经也是华夏民族组成部分,却在漫长的岁月中产生了民族之别,又因为地界之争战争不断,后来还有了金元满清相继入关,使人民蒙受许多苦难。

    如果能在大周时完成民族合并,给北部的人生存空间,让他们视自己为大周一份子的观念深入人心,必定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中原的包容文化也可以对边疆民族影响深远,不至于后面发生自大自珍闭关锁国之事。

    总之,北部的问题必须要解决。

    突厥可汗默啜此时也正在挑选新的草原青壮,组成新的勇士队伍,进行洗脑教育。突厥人是天神的子民,天神允许他们用手中的刀,去征服那些不信奉天神的地方,他们将为天神的荣誉而战,并且得到大量的财富。

    为了开战时刻准备着。不得不说默啜的防患意识还是挺强的,大周几次出征无功而返,可是从西域的战马购置不减反增,一切都证明了大周皇帝的决断。

    他送去了一个女儿和一个贵族之女,大周也只礼貌回应。

    虽然他的女儿在洛阳,担心有之,可是他并不着急。一来这可以作为以后开战的借口,二来蛮儿在洛阳可以给他提供许多有用的讯息。

    虽然目前为止一次没收到过回应,但是依据和亲回来的人的表述,至少她过的不会差。

    没有消息,有时候就是好消息,耐心等待即可。

    东部的契丹,再经历短暂的交战后,再一次向他俯首称臣,这片大地目前他说了算,十倍的兵力压境,无法获取食物,周边也没有人敢供应物质,穷苦的契丹人无可奈何。

    这一次契丹仍旧要求完整的民族,却贡献了三倍的勇士。默啜心里打好了算盘,等到合适的时候,契丹全族都要上战场。若能胜记他们一份功劳,不能胜,正好他也不需要这么一只不听话的队伍。与大唐的交战,契丹人也要打头阵。

    张扬在军营,开始了与士兵共同训练的日子。每个骑术动作他都会亲自示范与检验,纠正这些人不利于交战的习惯。训练的成果,也只能由他亲身观察,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这支军队能够达成上战场杀敌的基本要求。

    大周朝的将军大多高高在上,只他一个与所有人打成一片玩闹在一处。不过并没有因为这样,大家就少了对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的敬畏。

    大周人,尊重保家卫国的英雄。

    闲暇之余,他也会写只言片语寄往洛阳。写一些他在军营的压抑和兴奋,写出他对未来的期望,对她的思念。

    张扬觉得纸上的语言总是十分苍白的,没办法寄托相思,听不到声音,见不到人。在这里,分开就是真的分开了,他的日子也不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或许这就是寂寞。

    因为无法即时联系,心中又有所念,所以才会有阵阵惆怅。

    不是无所事事的空虚,也不是心无所依的孤独,而是想见不能见的忧伤和思念组成的别样情怀。

    张扬越来越期待这场战争早日到来,早日终结两族长久互相杀伐的命运,终结他这份不安的心情。

    这几日,不知道是出于震撼还是别有心思,李裹儿当真认真学起了音舌鼓。小孩的音律培养起来略微麻烦,对音节长短的把握很不准确。不过,武延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遍遍的手把手教学,又带她感受微风细流,静下心慢慢演奏倾听,总算搞定了第一阶段的教学。

    二人算是相处融洽吧。

    文部推荐位顺利到手,推荐票和订阅嗖嗖的涨,武延秀心里也美滋滋的。

    不过李显夫妇二人就不一样了。李裹儿拿着一个鼓在哪里没日没夜的敲,没人劝得动,虽说这声音空灵悦耳吧,听多了真的腻味了。不知道他们的小裹儿还得拿在手里几天。

    所以,李显和韦氏丝毫没有对这位尽职尽责的夫子的感激,只有厌恶和憎恨。奏的好是他们的女儿天赋异禀,奏不好是夫子不够高明。

    在坚信女儿很完美的李显夫妇面前,武延秀没有任何价值。

    沈三问不了解这段内幕,就算了解他也不会给武延秀做任何解释,他只会想看武延秀和李裹儿真的擦出火花,会如何解决李显这只拦路虎。

    大概率是会被李裹儿一句话KO掉的。

    慈母多败儿,慈父多败女。

    没毛病。

    推荐位真的是一种稀缺而又作用巨大的资源。一本书只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或者趣味性,总有合适的读者,只要拿给合适的人看。

    而推荐位决定合适的人看不看得到。

    当然沈三问这样的大神的书,就算摆在墙角,也会被人挖出来,反复品读。

    可武延秀这样的扑街,不是首推,无法拯救。第一次写的东西,能看就算高明了。

    文部众人,对这次沈三问和武延秀两人莫名的只看上两本书放上首推位,又加上“还不错的”、勉强能上首推的武延秀的书的做法,心怀疑惑,但是都知趣的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这也算文部的一大漏洞了,不看成绩只看文部两位首席的意见,就直接暗箱操作,真是太不公平了。

    沈三问觉得得改,不然以后实在难以保证那些好书的利益。

    只能从订阅成绩和打赏成绩最优的好书中决定推荐,绝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一条还得写入文部的规范中。

    第二天,这五日的推荐刚刚定下,沈三问就宣布了这项新的制度。

    文部众人依然没有什么意见,还很欣慰有这样一个领导。

    这按销售量来定推荐,谁能争得过他们老大?可是沈三问在许多推荐中将自己以公开笔名写的书剔除了。

    只有武延秀暗中表示一下鄙视,大的推荐位不过是沈三问其他笔名的书和上官婉儿轮流上。

    谁让他们成绩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