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公主的小驸马 > 第72章 状元郎

第72章 状元郎

    来俊臣的确很有本事。

    他折腾完,参加第三轮考试的考生还有八千人。

    整整两三千人,参与了诽谤太后执政。

    然而太后还稳稳的坐在朝堂上,想想,都让人觉得可笑。

    只能为他们默哀一下,谁让他们运气爆表,先是武后想要杀鸡儆猴,然后老天爷又赐了大唐一个能臣。

    这次开卷之前,便向考生传达了“太后要一一过目所有的试卷”的信息。

    八千份试卷,认真看,一天不吃不喝看十八个小时,大概要看二十五天。

    有这份承诺在,想必这些考生都会更加认真的写。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会。

    就看谁能把握住了。

    试卷是糊名的,所以考生可以大胆写。

    只要不自己作,写什么还政。

    这次科举有两份试卷脱颖而出。

    两个才子的作品。

    两人的议题都是加强集权。

    一个是姚崇。

    他的文章更注重民生。建议从吏治入手,裁剪冗官,限制诸王、功勋贵族和世族的权势,对他们举荐的人择才适用。

    清查田制,严惩滥用权力迫害民生的不法之徒。

    鼓励百姓从事生产,自给自足,朝廷予以一定的支持。

    第二个是崔玄。

    写的是府兵制的弊端。

    历史上总结府兵制,对此十分肯定,府兵制度加强了唐军的战斗力,为大唐的繁荣奠定了军事基础。

    但是最后因为贵族兼并土地,府兵无法维持生存,沦落为贵族的附庸。

    府兵制的瓦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唐朝的战斗力,降低了武人的地位。

    后来,中原大地无力对抗胡人,武则天统治时期丧失了西域大片土地,都与此有关。

    崔玄的分析更为透彻,贴合现实。

    行文也很流畅。

    首先肯定了府兵制的作用。

    大唐通过府兵制做到了北方较大范围的兵民合一,军队战力特别强。

    与吐蕃、西域诸国、突厥,三线常年开战,高丽百济也偶尔来凑热闹,大唐也未落下风,反而屡战屡胜。

    高宗开疆拓土,得益于这一制度。

    其次,写了府兵由于年年征战,产生的许多问题。

    府兵常年在外,家中的土地却被亲友、辖地长官瓜分了。

    等到回来时,已经许多了过去年。

    若是府兵出行前托付的人仗义,回来还能见到自己的妻儿。

    若是所托非人,便是一出出人间惨剧。

    因为府兵的报复引发的斗殴、甚至仇杀,引发了许多恐慌。

    这只是其中一个问题。

    还有更大的问题是,府兵对长官的依附。

    府兵们一起作战,一起吃喝,共度艰辛和患难,会形成极强的凝聚力和战友情。

    统领他们,屡战屡胜的将军,是他们心中不败的军神。

    能够统兵打胜仗的合格将军,无一不会收买人心,所以府兵对这些将军特别忠诚。

    愿意为了将军的荣誉,触犯大唐法律。

    娄师德、黑齿常之这些大将,他们手底下的人对将军的忠心远远超过了对国家的忠心。

    李敬业谋反的时候,若不是手下将领带着一些依附的百战老府兵,也不能轻而易举拿下了数座城池。

    谋反,在所有人心中都是重罪,可是这些人依旧护卫李敬业到最后一刻。

    已经有了这个先例,便难保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

    再次,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

    一是地方官吏实权过大,军政不分,干预了府兵田制。

    二是长年征战,原有的轮换制度,得不到施行。

    三是府兵不能随意调动。府兵的战力太强,加上多年镇守,对某一地区与特定人群作战最为熟悉,已经是守卫边疆的核心力量,不能随意调动。那些临时招募来的士兵可以走,但是他们却要留下来。

    最后,崔玄给出了解决之道。

    府兵应当归入禁军,将领应该由皇帝直接任命,将领应定时更换。

    府兵将领,战时带领军队赶赴边境,但不得常年驻边,不得担任主将。

    禁军的权益是没人敢动的,这样一来,府兵能够自给自足,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牢牢的掌控在皇帝的手中的禁军也能拥有更强的战斗力。

    这份答卷分析的是大事,观点新颖,分析务实,预见性很强,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佳作。

    崔玄不知见过多少惨剧,思考了多少个日夜,才有这样的认识,见解。

    说是一个爱国青年呕心沥血之作也不为过。

    武则天很认真的看了这两份试卷,有些拿不定主意。

    这两份试卷是八位考官,联合举荐的八千份试卷中的最优之作。

    一定程度上,也是迎合武后的胃口选出来的。

    若是没有拆糊名,这状元是非崔玄莫属。

    可是武后看完他的答卷,就立刻稳妥的三下五除二拆了他的糊名,看看到底是谁写的。

    然后又慢慢的拆了姚崇的糊名。

    崔家,再出一位状元?这便又多了一位未来的宰相了。

    武后看向面前的八位阅卷考官,“众位爱卿,这两份答卷你们如何看?”

    沈三问想给崔玄争一份公平,虽说这状元是由太后来定的,并不是一定要写的好,还得太后爱看。

    但这两份文章明显不是一个档次的,这两个人也不是一个档次的,崔玄若是写民生,能列出的国策,也必然不会比此时的姚崇差。

    武后喜欢那份答卷大家也不是瞎子,看的一清二楚。

    若是二人名字互换,恐怕现在姚崇已经是状元了吧?

    “臣以为崔玄的文章,针砭时弊,字字珠玑。崔玄此人忧国忧民,乃是栋梁之才,状元之名当之无愧。”

    自从裴炎死后,崔察也算在朝中站稳了脚跟,发言也有一定的分量,此时他也在考官之列。

    对于崔家的小子,他自然也是很满意的。

    但是听沈三问说完,再考虑武后的态度,如果自己再支持崔玄,这让武后心中作何感想?

    所以,他做出了决定。

    “臣以为姚崇的文章更加切合民生,治国当以民为先。玄儿一介布衣,妄议军政,过于托大,还应该多加琢磨。臣请以姚崇为榜首。”

    沈三问对崔察厌恶至极,陌生人夸你一百句好话建立起的形象,可以被你亲朋好友对你的一句贬低轻松摧毁,为你谋取的利益,也能被你亲戚一句话打发了。

    这就是所谓的为别人好。

    这是一个叔叔对后辈,怀着善意的压制,武后当然乐意成全。

    沈三问设想过许多结识或者了解姚崇宋璟的场景,没想到姚崇在这么个环境下杀进来了。

    这么的突兀,让自己措手不及。

    姚崇比之崔玄,最大的优点便是他身家“清白”。

    他的父亲姚懿,是高祖时就提倡科举的重臣,对姚崇从小的功课考察,也与科举形似,这也算题海战术里挣扎出来的孩子吧。

    姚懿为政一方便将姚崇带在身边。姚崇得以了解社会百态,从小接触民生疾苦,对百姓有十分真挚的同情。

    这可能就是天定的状元吧,遇上了最适合的时代。

    有英明的君主,及时的科举,还有一个才子被他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