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大军二十五万,匈奴大军三十万,在双方主将的带领下返回营地。七日之期当然不是瞎扯出来的,他们都需要为决战做准备。李牧需要安抚军心并向赵王奏明情况,单于则是要安抚部落联盟里的各族首领。
这一次李牧改变的先前战术,二十五万兵力他只留五万,其余二十万并分三路。一路左翼一路右翼,还有一路在提前三天出发,兜一个大圈绕到匈奴大军后方。
李牧照例率五万大军正面迎敌,那支绕到敌人背后的奇军由李牧最器重的副将率领,赵政便在这支队伍之中。因为这主意是他出的,所以李牧问他有没有胆子亲自上阵。
赵政还真不是个孬种,李牧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身为秦国国君的他岂会当缩头乌龟呢。战马盔甲红缨枪,腰佩短刀背负弓箭。虽说赵政是第一次骑马上阵,但这三天他跟在李牧身边可不白给。
他不仅在学李牧如何调兵遣将,还观察李牧身边的几位副将。几位副将各有所长,但唯有这位被派去绕到匈奴大军后方的副将最得李牧器重。他不仅弓马娴熟还精通长短兵器,谋略也在其他几人之上。
这一次的热闹铁定是不会有赵丹公主的份了,虽然她一直吵着要跟赵征一起绕到匈奴大军的后方,还扬言要跟赵征比一比谁更骁勇善战。
可她贵为赵国公主,李牧怎么会让她去冒这个险呢。虽然李牧很欣赏赵政,但他这么做也不无私心。说好听点儿是让赵政去历练,说难听点儿就是让赵政作死。既有胆识又有谋略,而且还那么前谦卑有礼,李牧感到之前自己还是小瞧了姓赵这小子了。
天底下就没有他赵政不敢干的事儿,毕竟赵政的丰功伟绩后人皆知。虽然这会儿是龙飞在享受赵政的人生,但他不会那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提前三日离开大营,赵政跟随副将以及六万兵马绕行百里来到匈奴大军身后。七日之期已到,两军再一次在阴山以北三十里处展开大战,不出一个时辰单于便发现了端倪。不过那会儿左右两翼的赵军已经冲出,单于的疑心马上就被打消了。
他这次本像并分四路,只可惜其他部落首领坚决不同意。他们的意思是让单于集中兵力,直接把正面的赵军全部吃掉,管他左右两翼有多少人呢,吃掉了正面的赵军直接冲向赵国境内,就不信那帮赵军会不着急。
单于跟他们不止解释过一次,三十万大军根本不可能一次性展开,一次最多也就能够拉开十万兵力。其余二十万人是冲不上去的,他们只能作为替补等待时机。可那些部落首领不听,三十万大军能够直接听单于指挥的不足五分之一,所以他未能改变战术。
李牧率领五万赵军正面迎敌,左右两翼各有七万赵军夹攻。十九万赵军各司其职,一天之内吃掉匈奴大军三万有余。
但匈奴大军可以轮番进攻,三十万人分三批跟赵军对决,虽然他们一天之内损失三万多人,但是他们也拖垮了整个赵国大军。
夜幕降临后,两军纷纷点起火把,两军主将谁也没有发布后撤军令,他们现在的军令只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冲锋。单于一马当先,李牧也不甘落后。他俩在两军对垒之中狭路相逢,一个力大无比,一个身轻如燕,一时半会谁也奈何不了对方。
就在此时,匈奴大军后方传出一阵响彻天地的喊杀声,六万赵军从匈奴后方冲入战场。莫说是普通匈奴士卒,就算是各族参战的首领们见到此景也是大吃一惊。最先反应过来的也是他们,回过神来的他们率领一部分人抵御来自后方的偷袭。
前后左右都有赵军,这一次匈奴大军只有拼死一战了。不过死的不止是匈奴人,还有不少是赵国将士。
打仗是为了少死人,为了自己的家人可以安居乐业,所以必须有人要做出牺牲。只有他们的牺牲,才能换来大多数人的安逸生活。
赵政一直紧跟副将,数次跟副将挡下刁钻至极的暗箭。俗语讲,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匈奴大军中还真有人专门干这个,越乱这种人就越能发挥作用。所以在射杀几名暗藏的弓箭手后,赵政跟随副将来到李牧身边。
穿过大半个战场来到李牧身边,此时已经过了子时。当赵政见到李牧之后,迅速附在李牧耳边说了几句话。李牧闻言先是一愣,随后命人下令全军停战后撤保持阵型。
当赵军撤离战场在李牧身后恢复之前阵型时,所有赵国将士心中充满疑惑。但几位副将已经领悟,今日之战他们已经赢了。
单于来时带兵三十余万,如今站着的只有半数,阵亡者多达三分之一,伤者也有数万。按照先前约定,这场仗他们匈奴输了。输了这一仗,匈奴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再次集结出三十万兵马。
若再战下去,赵军绝对可以再杀掉十万,或者说全歼匈奴大军也不是问题。可若是那样,活下来的赵军恐怕也超不过五位数。若是如此,赢了跟输了又有什么区别。对方全军覆没,己方又何尝不是呢。
这话便是赵政刚才讲给李牧听的,李牧听完之后马上就明白过来。下令全部后撤,然后放匈奴大军离开。
以前的李牧在赵国名声不大,这一战后李牧名声鹊起,成了赵国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雁门关附近的百姓更是高兴,特意为李牧在雁门关修了一座靖边寺。寺里供奉着李牧的塑像,某种意义上而言就算是李牧的生词。
事后有人给李牧取了一个奇才的绰号,后来这个绰号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然后赵王金口一开奇才便是李牧,李牧便是奇才。
李牧当然很不简单,但当这一切结束之后,赵政开始郁闷了。那晚坐在阴山山顶,赵政跟李牧彻夜长谈。他得知了李牧的雄心伟志,只可惜他很清楚自己想法在赵国压根就行不通。赵国历代国君勤勤恳恳,却没有一位国君能够成就霸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