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正月初一前一天,太原行宫里传出消息,说皇帝要在元旦下诏改元,改元就是换个年号,刘协当皇帝虽然不长,但已经用过两个年号了,初平,兴平,若加上只用过一个月的永汉,其实已经用过三个了。
一个年号代表着一段历史,现在新的历史又拉开了帷幕,改个新年号也无可厚非。
据说新的年号叫建元,这是皇帝和管宁一起商量出来。
之所以说是“据说”,因为李轨并不能确认,这件事至始至终刘协都没有跟他通过气,更不必说商量了。
这让李轨很愤怒。
皇帝到了晋阳后处处跟他作对,别的大臣都因为护驾有功升官加爵,唯独李轨原地踏步,纹丝未动,还是原来的并州牧、镇东将军、万年侯。
更可气的是皇帝封了李轨麾下好几员大将,比如周兴就封了冯村侯,太史慈封关内侯,授镇南将军,突然就与李轨平起平坐了。
而李轨的秘书长凌嵘则封了关内侯,授太常卿,一跃成为朝廷的大员,地位还在李轨这个边地牧守之上。
但皇帝也不总是那么慷慨,李轨麾下的另外一些人就丝毫没有得到封赏,王烈、邴原、贾诩、赵云等等,或是原地踏步,或是给根鸡肋。
李轨深有感触,怪不得大伙都争着要当皇帝,皇帝就是好啊,随随便便动动嘴皮子就能整的你欲死欲仙,浑身散架。
这要是李轨的控制力稍弱点,弄不好底下已经有人造反了。
“名”“利”二字里的“名”字现在被皇帝垄断了,这很不妥。
李轨找到贾诩,请他给拿个主意。
贾诩道“名器素来为天子所独有,乃是天子制衡天下的不二法门。若要破解那就必须在天子和天下之间筑起一道高墙。”
李轨道“先生的意思是找个理由,不让天子见臣工,使内外隔绝”
贾诩道“不可,万万不可,主公万万不能这么做。若有人如此劝谏主公,此乃奸臣,当斩”李轨道“无人劝我,是我自己一时糊涂。”贾诩道“而今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汉室倾危,主公怎忍陛下一人为之操劳为忠臣者当为主上分忧才是。何不效法太祖建政时体制,设丞相以辅佐君王,天下庶务尽归丞相,免去君王案牍劳形之苦。”
李轨心里暗叫厉害,厉害,贾诩果然是一时人杰,这么快就想到复设丞相以架空皇帝的办法了。
汉高祖刘邦建国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务,后历经更迭,丞相地位每况愈下,到了东汉末年,中央政府的官员分“内官”和“外官”两大类。
皇帝日常起居之地称作“省中”亦称“禁中”,故内宫官员中又有“宫官”与“省官”的区分。“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主要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上书台”代表君主执掌,因而权力极大。
此类官员因官署在内宫,在内宫办公,故被称之为宫官。
“外官”主要有“三公九卿”,他们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员。
“三公”指太尉、司徒和司空,他们在文武百官中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
却因一切实权归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
“九卿”是指太常、光掾、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和少府,主要职责是管理国家日常具体事务,一般不涉及军政决策。
国家权力由宫外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向内转移至尚书台,便于皇帝控制。
现在复设丞相,就是要把权力从宫内重新转移至宫外,这一步董卓已经帮李轨打好基础了,李轨要做的其实就是把董卓所做的那些固定化,制度化。
这一步若是成功,则皇帝就是一傀儡,天下大事由丞相酌定,这可不就是在天子和天下之间筑起了一堵墙,隔绝内外了吗
从此,丞相即是皇帝,皇帝却成了傀儡,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李轨盛赞贾诩,道;“此事请先生为之筹谋。”
贾诩道“某年老眼花,脾胃又弱,人心更懒,做不来这等大事,此事尚需凌太常亲自出马。”
逼皇帝恢复丞相制度并不是什么难事,贾诩只需略施小计即可,他举荐凌嵘,是要把这天大的功劳让给凌嵘呢。
贾诩果然是不一般,一眼就看出李轨正在大力扶植凌嵘压制文管系统中郭家的势力,他这是在主动给李轨递送炮弹呢。
贾诩是谋士,需要超然一点,以保持自己的判断,李轨没有勉强。
在充分领会了李轨的真实意图后,凌嵘便开始着手准备。
三天后的大朝会上,凌嵘上奏了两件事,其一他建议元旦后的新年号叫“建安”更为妥当,天下大乱,为君者心忧百姓疾苦,建立一个安康平和的世界,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年号宜叫建安,而不是什么建元。
其次,凌嵘提出恢复丞相制度,以此革除灵帝以来的种种弊端,廓清政治,重振朝纲,早已实现大汉王朝的伟大复兴。
凌嵘的奏请得到文武百官的强烈赞成。
汉献帝刘协惊愕万端,恨的牙齿痒痒,却也只得违心地同意,下诏于建安元年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废尚书台,复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丞相总览政务。
至于丞相的人选,自然李轨的呼声最高。
皇帝明知是李轨在背后搞鬼,有心跟他斗一斗,却发现自己所能动用的资源实在有限,根本就抗衡不了李轨的压力。
没办法只好下诏任命李轨为丞相,开府宫外,总揽内外政务。
李轨推辞不就,反复三次,这才答应下来。
满朝文武或真心或被迫都向李轨表达了贺喜之意,至于地方诸侯,李轨也不指望他们能一开始就接受自己,毕竟自己蹿升的太快,得给他们一点心理准备的时间。
丞相府开府办公,自己选拔官吏,几经斟酌,李轨决定把丞相府设在北城尚柳坡,这是晋阳北城上风上水的绝佳之处。
尚未破土动工就传来了许多流言蜚语,皇帝的行宫是由寺庙改的,位于城西,风水远不及北城,丞相府不仅占据着北城上风上水处,看规划图纸居然比行宫还要宏丽奢华,这怎么行,君臣易位,这是大逆不道
迫于压力,李轨只得暂缓丞相府的建造,改牧守府为丞相府,这样一来牧守又没了办公场所,出于节省行政成本的考虑,李轨就继续兼着并州牧。
这对李轨而言并没有任何损失,他这个丞相名义上管着全天下,但除了并州和河内郡,没人会真买他的账,所以并州牧的职位还得兼着。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算完,即便是牧守府那也占据着本城上好的风水,仍然比行宫要好,李轨于是以丞相的身份召集百官商议是否新建一座行宫以安置皇帝。
众人议论来议论去大都不赞成开建新的行宫,理由有三
第一,大汉的首都不在晋阳,这里只不过是皇帝的临时驻跸之地,皇帝待两天就走了,费那么大力气修筑行宫是不是有点浪费
其次,皇帝和朝廷到晋阳后已经给地方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光供给宫室、百官、禁军的吃穿用度就让地方吃不消了,哪来的余财修筑行宫。
第三,现有的行宫好好的,又大又宽敞,除了地处闹市区有点吵以外,没别的毛病。若是担心打扰到皇帝休息,影响跟嫔妃造人,那也好办嘛,让附近商户关门歇业几天就行了,总之,真的没必要另起炉灶。
而支持修筑行宫的只有一个理由,皇帝是君父,做臣子理当竭尽心力供养,否则就是不忠不孝。
李轨没有当场拍板,修有修的好处,君王的威严是要大家共同来维护的嘛,洛阳的宫殿让董卓一把火烧了,长安的宫殿建筑的很粗糙,根本不能匹配皇帝的尊严,但即便如此也毁在李傕、郭汜之乱中了。
堂堂的一国之君,在自己的国家里居然连套像样的房子都没有,这打的是谁的脸
所以这房子得修,而且得尽快。
但真的要修,钱从哪来
皇帝来了,朝廷百官来了,内侍、宫女、禁军也来了,加上指着皇帝吃饭的皇亲国戚们,一下子多出几万张嘴,而且一个个特别能吃,这李轨哪受的的了。
李轨的意思是宫殿是一定要修的,而且一定要大修特修,富丽堂皇,巍峨装了,但不是现在,等恢复了关中之后在长安修,一劳永逸地解决皇帝的住房问题。
李轨的主张得到很多务实官员的呼应。
但现在的这个舆论啊,真是的,你要说没有敌对势力在其中兴风作浪,真是打死也不相信,闹的那个凶哟,简直要把天翻过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