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里戒备最严的是前朝三殿。
大正殿是举行大朝会的地方,警卫力量自然非同一般,其次是前王府正殿现在的广明殿,这里是皇帝处置日常政务的地方。
最后是皇帝的寝宫兼书房长乐殿。
如果没有大小朝会或重要的礼仪方面的活动,李轨一般都是在长乐殿处置政务。
李轨不想学习工作狂嬴政同志,把什么东西都抓住手里,宵衣旰食,累的跟孙子似的。也不想仿效朱元璋一天上十六个小时班,全年无休,一百岁没到就累死了。
李轨认为人力毕竟是有限的,不是所有人都是超人,都拥有这份毅力、体力和精力,一旦遇到一个精力不济又不愿意吃苦的皇帝,难道国家机器就不运转了吗。
所以他尽可能的在制度和机制上找出路,确保子孙后代中出现几个浑球时不至于翻车、关门。
他虽然废黜了丞相制度,但建立了尚书台,设立尚书令来协助他处理政务,尚书台执掌政令,九卿分担庶务,御史台负责监察,枢密院负责军令。
他把皇帝的权力分拆成几个部分,让它们既相辅相成,又互相牵制监督,他自己则超然世外,掌控平衡。
作为皇帝,他把所有的决策权都拿在手里,尚书台哪怕要买支笔都要打申请到皇帝那盖个章。
他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决策,怎样能使决策高效准确呢。
尚书台的那支笔究竟要不要买呢
李轨若是每件事都要过问,那他就是嬴政的徒弟,朱元璋效仿的偶像。
为了把自己从繁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他在议郎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六科制度。
六科对应尚书台的六部。
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尚书台的权力是十分广泛的,在尚书台内部它将这些权力分解给六部,六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拥有行政决策权力,他们对尚书令负责,这导致国家行政事务的决策权最终落在尚书令的手里。
为了防止尚书令一人独大,李轨规定尚书台的文书,哪怕是买支笔的申请都要交由他来审核并盖章。
这样就有了六科的诞生。
尚书台的政令需得皇帝审核并加盖玉玺才能生效,皇帝究竟要不要在上面加盖印章自然由皇帝讲了算。那么多的东西,皇帝不要说审核,就是读一遍标题也费劲。有鉴于此,皇帝就招募了六个年富力强,认真负责,学问见识高,又拥有一定行政经验的人来做他的助手。
这就是六科郎中。
郎中们的职责就是审查尚书台送过来的各种公文,他们会对公文的合规、合理进行全面的审查,然后给出一个判断
直接盖章ass,还是提请皇帝注意。
这个判断对皇帝而言至关重要,一旦六科郎中审核意见与尚书令一致,皇帝就会在上面加盖印章,这份政令就有了法律效力。
反之,郎中们认为尚书台的决定有问题,需要皇帝予以特别关注,皇帝就要把这份文件抽出来,或自己独立思考,或征询别人的意见,也可以交给议郎们议论以寻找灵感,还可以偷奸耍滑,在文件上直接加盖印章,予以ass,又或者故弄玄虚,一声不吭把东西打回去让尚书台重做,用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让人畏服。
总之皇帝的选择很多。
李轨对自己选择的尚书令还是信任的,六科郎中也好,议郎们也罢,都只是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确保大权不旁落,确保大的决策不出现偏差。至于其他,可以先放一放,皇帝若是事必躬亲,那他最后可能什么事都管不了。
长乐宫南面的广明宫是李轨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三日一小朝,十日一大朝,以及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礼仪活动都在此举行。
小朝会的人数是有具体规定的。
尚书台的主要官员尚书令,尚书左右丞,尚书承制,六部尚书、侍郎;御史台主要官员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枢密院主要官员,枢密使,枢密副使;九卿;诸卫大将军;京兆尹;禁军将军;殿中监。
以及其他经皇帝许可参加的人员。
这是国家最高决策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与会大臣可各抒己见,发言会被记录在案,言者无罪,再犯忌的话都可以说,但不得打架,不准骂娘。
小朝会经常会开很长时间,为了体现人性化,所有的大臣都可以坐着,中间有茶点不间断的供应,如果开的实在太长,皇帝还要管饭。
大臣们不必像前朝那样在走廊上吃,而是体面地坐在饭堂里边吃边聊。
十天一次的大朝会多数时候也在广明殿召开,一年中只有极个别的时候会安排在大正殿。大朝会除了小朝会的官员外,凡在京九品以上官都必须参加。
大朝会的仪式性较强,庄严肃穆,目的是把皇帝的威严树立起来,所以大朝会时所有的大臣都必须站着,接受殿中监的点名。
就内容和效率而论,大朝会其实不如小朝会,这里极少有讨论,最常见的形式是皇帝坐在上面说,百官站在下面听,体现的是皇帝单方面向百官灌输自己的意志。
但大朝会有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使得它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
御史台的御史们在大朝会上可以无限制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察奸,除恶。
他们拥有最高权力赋予的监察权和弹奏权,可以上搞天子,下整昏官,中间逼死自己的顶头上司和同僚。
最关键的是御史拥有豁免权,什么叫风闻奏事的权力,就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事他也可以拿出来说,而且还不算诋毁。
当然,御史们还有另外一项极其重要的权力,那就是监察权,他们有权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调查。
这个时候他们代表的是巍巍皇权,任何人和单位都必须乖乖的接受调查,否则就是抗旨就是造反。
风闻奏事的杀伤力尚且有限,皇帝不可能因为你御史说某个官员贪污渎职就把他干掉,但若御史当场拿出证据,且这证据被皇帝认可的话,那就麻烦大了。
御史的官阶高的六品,低的只有七品,都是些二三十岁的新兵小将,但杀伤力巨大,许多久经沙场的老将都栽在他们手里。
有人说御史是皇帝制约朝臣的一把利剑,但事实上御史们怼起皇帝来往往更起劲。
不久前资政马腾过生日,李轨过府道贺,晚上多喝了两杯就歇宿在马腾家里,第二天起来晚了就把小朝会给取消了。
监察御史刘洪认为这样非常不妥,皇宫近在咫尺,皇帝喝完酒为什么不回家早上起不来上班迟到已经不对了,居然干脆连班都不上了,你这是要造反吗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二十六七岁的刘洪把皇帝训的跟孙子似的,末了皇帝还要当众谢罪,不仅皇帝倒霉,殿中监和一干侍卫们也跟着倒霉。
下朝后李轨气鼓鼓的问殿中监荀攸有什么办法给这个御史一点颜色看看。
荀攸道;“陛下可以嘉奖他,升他的官,然后把他外放。”
李轨道“就这样”
荀攸道“陛下若不想做个昏君也只能这样了,御史可以闻风弹奏,何况人家还握着陛下您的把柄呢。”
李轨听了这话也只能苦笑。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