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岳旗飘扬 > 第九十八章 谣言

第九十八章 谣言

    回城的路上,向导就像便秘一般,不停地看向岳丘,欲言又止。见岳丘一直不睬他,就装作自言自语地样子,声音不大不小地嘀咕。

    “这张督帅的兵刚走,岳督帅的兵又来了。”,向导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岳丘的脸色,“看来真的要打仗呢。”

    “正常换防,你休要乱想。”,岳丘恨不能把这家伙的嘴巴缝起来,免得他回去之后散布谣言。

    向导见岳丘终于搭理自己了,胆子就大了起来:“小人听说,听说啊。”,他神神秘秘地说道:“前几天过山风那里新入伙了几人,据说原本是李横李镇抚使手下的兵,从南昌逃过来的。”,他根据逻辑做出了推断:“是不是南昌那边已经打起来了,官兵还吃了败仗?”

    看到岳丘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向导以为自己猜对了,大声叹着气道:“要是真打起来,官兵肯定不是金兵的对手,听说那些野人吃生肉喝生血的。”,说着说着他就把自己吓坏了:“佛祖保佑,千万不要往俺们清江来。”

    岳丘顾不上纠正他的胡思乱想,暗自咀嚼这家伙的话里所透露的信息。

    张宪等人正在收编李横的部队,但是发生士兵潜逃的事情却也在所难免,那些士兵或许本来就是土匪出身,逃出来之后重操旧业也很正常。但是连一个帮闲都知道这件事情了,那就不正常了。

    结论之一,县城里面有过山风的探子,很可能就是个销账的窝点;结论之二,不管清江县衙们还是过山风的山寨,保密工作都约等于零;结论之三,如果想要了解过山风的情况,去问县令县尉这些人,还不如问眼前这个帮闲呢。

    岳丘掏出了银角子,丢给向导,抬手阻止他冗长的感谢之词,问道:“只知道你姓吴,还没问过大名呢。”

    向导闻言,以为自己办事有方被领导赏识了,顿时喜上眉梢,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道:“小的名唤吴来,统制往后有什么吩咐,只管到衙门外寻俺。”

    我一定回去找你的。岳丘记下了这个名字,又和颜悦色地对他说道:“不用担心金兵。”,随后向他解释道:“过几日我忠护右军的数千将士就会到达清江县,而且我的家眷也会过来。”,见吴来茫然地点点头,就提高声音训道:“若是金兵回来,我怎么会把家底都般到这清江县,是不是?”

    “是,是!”,吴来头点的像鸡啄米一样,转眼却低声说道:“但愿如此,阿弥陀佛。”

    我擦,有些人他就是永远拒绝真相,情愿相信谣言。前世里岳丘在网上没少见识过这种货色,知道这是属于智商欠费无药可医,也只能叹了口气,放弃了继续治疗的打算。

    回到县城,发现宋师爷正候着呢,原来他已经找好了三处房子,要请岳丘看过之后拍板。

    效率真是高啊,岳丘深表感谢和钦佩。逐一看过之后,最后岳丘选定了座闹中取静的二进宅子,问起租金合约等事,宋师爷连连摆手,说不必挂怀,这笔费用会从县里的招待费里面出。

    这……真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岳丘也不想在这种小事上面表现自己的清廉,于是封了十两银子,给宋师爷做中介费,强逼着他收下之后,又从系统商店里面买了个玉佩,玉质一般,是俄罗斯青玉,但是胜在雕工精美,请宋师爷转交给傅县令作为谢礼。给老板的礼物,宋师爷没法代为拒绝,于是就笑眯眯地收下了。

    于是宾主皆欢,岳丘顺便向他提了句打算买高家田地的事情,宋师爷马上拍了胸脯,说只要双方达成了协议,登记造册的事情全都包在他身上,岳丘笑着谢过了。

    虽然在县城有了个家,但是岳丘却没住,而是直接搬进了军营里面。

    一天不见,军营里面又变了模样,最为直观的就是道路被白灰分成了两半,让岳丘感觉到了一丝丝现代气息。民夫们在清理茅坑,清淤排水沟渠,并撒上白灰消毒,每个房间都被用艾草熏了一遍,气味还没散尽。

    岳丘观察了半天,发现这李右还真的是个人材,他把带来的几个帮闲作为工头,给他们划分了区域和职责,一堆人忙而不乱,进度比岳丘想象的要快多了。

    难得这兄弟年纪轻轻的,办事却如此得力,岳丘很是欣赏他,着实表扬了几句。

    李右微有得色,不失恭谨地回道:“小人从八岁起就帮着家严跑腿,这些活是做熟了的,不敢当统制夸奖。”

    八岁就开始打工了?岳丘惊奇地多问了几句,才知道原来他家是公门世家,祖祖辈辈都在县衙里面做吏员,这个职务也一代一代传下来。家学渊源,难怪做事如此利索。

    “李书办。”,岳丘笑着问他:“我想要犒劳你们。”,他用右手划了个弧线,把所有正在忙活的民夫和帮闲都包了进来,“你觉得该拿多少钱呢?”

    这是一道试题。岳丘有心招揽于他,出这道题目只是为了考验他的心性而已。

    这个李右,能力是不用说了,岳丘自己见过;除此之外,他的父亲能够放心地把传承下来的家业交给他,也从侧面证明了他的才能。为人处事肯定也是极好的,毕竟八岁就在基层干部之间厮混,十几年下来怎么也混成了个人精。

    唯一值得担心的,是胥吏这个阶层的通病,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法门:欺下瞒上。

    宋朝实行的是流官制,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官员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用膝盖想想也知道,除了某些天才之外,这些没有任何管理经验,通过读书考试当上的官员,怎么会是胥吏们的对手,当然被欺瞒成了个泥菩萨。大部分胥吏只是糊弄上官然后自己捞好处,而有些厉害的则连上官一起欺负。所以才会有官员发出败犬的哀叹,说天下胥吏皆可杀。

    当然,欺上瞒下并不是胥吏的特色,而是智慧生物的通病,重点在于要适度。

    所谓过犹不及,如果不知道欺瞒的界限的话,或许一时得利,但绝对不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