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码完字,看到了新的书评,老鬼开心的点开,心中甚至不开怀。
第一条书友说老鬼写的是历史,不是电视剧。老鬼无奈,只能说,老鬼写的是历史架空小说,是小说,既不是历史也不是电视剧。虽然老鬼常年在宫中行走(太监了一两本书,大概吧),但是老鬼可万万不敢和司马大爷相提并论,写历史,老鬼可没那个能耐。
第二条,书友说老鬼在挑拨五十六个民族的和谐,问老鬼是不是满人得罪老鬼了。
老鬼只能说,千万别给老鬼带这么大的帽子,其实老鬼活了三十年,还从来没见过一个满族人,况且老鬼书中也曾提到过,现在中国的满族人,是不是满人都要加个疑问号,老鬼再重新说一遍,当年新中国户籍制度落实之时,许多满人害怕被清算(实际上只是被迫害妄想症),不敢说自己是满人,只能匿名改姓,说自己是汉人。还有许多汉人贪图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待政策,将自己的汉人身份改成了满人,弄了个不伦不类的满人名字。
加上数十年来的混居,通婚,满汉已经无法区分,满汉一家,在新中国这个时代才是真正的实现。
老鬼书中所写的,乃是基于真实的清朝满清历史,而非刻意诋毁,老鬼只是将历史上的黑暗的一面拎出来,暴露在阳光底下,或许这让许多人不快,但是曾经的耻辱我们不应逃避,而是应该牢记在心中。
记得曾经有位普通的老人说过,我们可以原谅,但是不会去忘记。
至于满人得罪老鬼,得罪说不上,就是看着恶心而已。起因就是每次看到一群傻叉穿着旗袍,编着大辫子,在我汉人建立的皇宫之中,玩什么祭祖,祭天,拜托,紫禁城乃是我汉人的紫禁城,满人的祖宗在关外,不再北京。
难道说,我用强盗的手段,抢了你的家,那么从此以后,你的家,你的财产就是我的了吗?
第三条,“中国历史有几十个朝代。远的就不说了,就说明清两个朝代哪个活的更舒服,我个人觉得明朝活的更苦一些。明朝未期大部分汉人都是自相残杀在内斗。清朝在建立王朝的初期大一统的时候自然要清扫一些不合群的人物。每个王朝都一样,清朝末年有4亿人口。历史上哪个朝代有清朝这么多人口?清朝都灭亡是因为闭关锁国。”
关于这条,无知不是你的错,站出来自以为是的宣告你的无知就是你的错了。
清朝和明朝哪个生活的更舒服,对此咱们来看一下历史。
中国每一代王朝都有美化自己的习惯,我们姑且不堪,来看一看当时来中国进行贸易,传播宗教的当时的外国人的记载。
在明朝时期,曾德昭是耶稣会士,1613年到达中国南京,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记载“中国人爽快的赞颂邻国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国家的人,除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以外,不喜欢别的东西。中国人看见来自欧洲的产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发出一声赞叹。……这种谦逊态度真值得称羡,特别表现在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对于那些有眼无珠、故意贬低所见东西的人物,这是一个羞辱。”
葡萄牙传教士加斯帕尔达克鲁斯于1548年从欧洲来到印度果阿,开始了他的东方传教生涯。1556年他曾造访中国。在他的《中国志》中,关于中国的造船水平,克鲁斯着重介绍了中国船队的庞大规模,甚至比喻说,中国皇帝能够用船在中国与马六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并对中国船只的类型以及龙骨水车的应用做了说明。这有力的反驳了许多大肆宣扬明朝禁海对贸易的影响,而即便在禁海期间,中国的大航海时代也蓬勃发展,和清朝“禁海、毁船、禁船、迁界”完全扼杀航海是两个概念。
明朝的禁海于1567年解除了,可在此之前,私掠贸易船队规模不小。嘉靖年间的王直、徐海、吴平、曾一本、林道乾、林凤等人的舰队,是具有“商业―舰队”复合体的特征的。克鲁斯于1556年访问中国时留下的记录充分的说明明朝海禁的力度远没有清朝“禁海、毁船、禁船、迁界”完全扼杀航海的程度,明朝的禁海只是针对海盗的戒备。
1585年门多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出版,该书是16世纪有关中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经济等概况最全面、最详尽的一部著述,也是《利玛窦中国札记》发表以前,在欧洲最有影响的一部专论中国的百科全书。书中记录了中国幅员辽阔,有15个省(南、北二直隶,13承宣布政使司),每省的大小都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道路系统完备,官道可容15匹马并行,如罗马大道,路边商铺林立,还有类似威尼斯的水城,北京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国住宅犹如庄园,长城雄伟,建筑水平高超。农业发达,盛产丝绸、天鹅绒,纺织水平精湛。1582年西班牙国王喜获中国床单,织法之巧妙令菲利浦二世惊叹不止。很多西班牙能工巧匠都来观赏、借鉴。瓷器很便宜。欧洲人原来以为瓷器是用粉碎的贝壳做的。最精致的瓷器是贡品,薄如玻璃。商业发达,而且同行的手工业作坊集中于一个街区。军队有步兵,有骑兵,也有战舰,4天内可征集600艘。门多萨还进一步阐述了中国造船的艌缝技术,由于填缝使用的添加剂十分合理,不但防水还可防虫,使中国船只使用寿命比欧洲长两倍。中国士兵在数量上多于欧洲,在器械上处于均势地位。中国有独特的教育体系。各类图书十分丰富。中国人富于文明和教养。门多萨特别指出,在中国人所有的发明中,最令葡萄牙人和其他西方人震惊的是中国人也有火炮,而且在欧洲人之前已经使用火炮了。
欧洲人一向以印刷术的应用而自豪,“然而中国人早在德国人谷腾堡(Joan Gutenbergo)发明印刷术500年前已经用印刷术印制图书了。”门多萨认为印刷术是经俄罗斯莫斯科大公国传入德国的。但他也不否认另一种可能性,即中国图书经海路(红海)传到欧洲,从而启发了谷腾堡。
欧洲人对明朝那个时期火炮技术认识极不相同,拉达认为中国火炮陈旧,制造粗糙。而另一位船长阿尔蒂埃达(Artieda)在致西班牙国王书中却写道:“……中国人使用着与我们同样的武器。他们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们铸造的更精致,更坚固。”关于明朝那个时期的火炮,我们可以用郑成功曾在泉洲发现一门明朝嘉靖年间(1521年—1567年)制造的“发熕”来作参考,其“重千斤,弹重二十四斤,远至四五里”,嘉靖年间正是《中华大帝国史》所描述的中国明朝时期,从“发熕”的射程和弹丸重量来看,绝不亚于同期的西方火炮。以1815年英国海军的24磅炮或32磅炮为例,射角4度时,射程为1350米,射角抬高到8度,射程为2250米。这种射程并不算远,1350米仅有7里,2250米也不过5里,“发熕”的“弹重二十四斤”,相当于45磅,从威力上来看比24磅炮的弹丸厉害。虽然所谓“发熕”“远至四五里”的射程不见得是发射的“弹重二十四斤”的炮弹(古书记载习惯语言精炼,多取最大值,所以24斤是最大的弹丸,但“远至四五里”却并非一定是24斤弹丸的射程),但是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了,毕竟英国海军的24磅炮或32磅炮是1815年的水平,比明朝嘉靖年间已经迟了整整248年!
曾德昭是耶稣会士,1613年到达中国南京,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他在中国呆了22年之多,跨越了万历,天启,崇祯三个时代,基本已经属于明朝灭亡的前夜,但他所记载的中国绝不是清朝御用文人笔下,在明廷极端黑暗腐败的高压统治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极端痛苦的场景。相反,那时候的明朝依然是相当的富裕繁荣,在各方面都令人赞叹。如果把他笔下的明朝末期的中国和1793年英国派遣到清朝的使者马嘎尔尼记载下满清统治的中国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明朝末期的中国居然远比那个所谓康乾盛世的中国富裕文明得多,各方面都优越得多!他写道:
“他们的住房因设计良好而便于住宿,整洁舒适”。
“他们种植许多蔬菜,供百姓常年食用”。“他们在各地,即使小村镇,都有充足的肉食,全年最常食用的是猪肉,牛肉去骨售卖。他们的鹿肉很少,也不怎么爱吃”。
“中国大部分最好的商品都由此处(指广州)运往各地,因为它是中国最开放和自由的交易地点。且不说6个邻国的土著和异邦人运走的各种货物,仅葡萄牙运往印度、日本和马尼拉的货物,每年约有5300箱各类丝绸,每箱装有100匹真丝,天鹅绒花缎和缎子、轻料如半花缎、彩色单层线段,还有250块金子,及每块重12盎司的2200块金锭,此外的货物还有瓷盘,镀金器皿,糖,中国木,大黄,麝香,……即使长篇开列也不能尽举其名”。
“(浙江)论富庶它超过许多其他省,可以称作中国商品潮流的最佳源头。它的特产是丝绸,无论生丝还是成品,也不管是茧还是原料,都运往各地。总之,中国输出的丝绸,都产自该省”。
“南方九省的最后一省是南京,……是中国最好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的精华。……其西部地区最富庶,盛产棉纱,……仅在常州城(Xanuchi)城及附属广大地区,就有20万台织布机。……由于织布机小巧,一间屋子内常常安放许多台,差不多所有的妇女都从事这种行业”。
“南京城……我认为它是全国最大最好的城市,优良的建筑,宽大的街道,风度优雅的百姓,以及丰富优良的种种物品。它有令人惊羡的游乐场所,境内人口众多,……各处能遇到拥挤的人群,街道难以通行。此外,无数的宫殿、庙宇、楼塔以及桥梁,使城市显得非常壮丽。”
“中国人天生好经商,不仅从一省到另一省做买卖,获得大利,甚至也在同一城市做生意。商店里有的东西,街上几乎都有售卖。……富有的商人信用良好,很守时(葡人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点)”。
如果总结一下的话,别的朝代都是越到晚期,民间越贫困,而惟独明朝的中国,越到晚期民间越是富裕。
如果按照富裕程度来说的话,满清最富裕的康熙、乾隆时期,所谓的康乾盛世,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远远低于明代已经处于衰弱时期的万历晚期。如果按照康乾所谓盛世的标准,明代将近300年的历史中,倒是至少有250年都是超级盛世!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中有这样一条:“细木家伙,如书桌禅椅之类,余少年曾不一见,民间止用银杏金漆方桌。自莫廷韩与顾、宋两家公子,用细木数件,亦从吴门购之。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而徽之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即嫁妆杂器,俱属之类。纨裤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贵,凡床橱几桌,皆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及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尤可怪可,如皂快偶得居止,即整一小憩,以木板装铺,庭蓄瓮鱼杂卉,内则细桌拂尘,号称书房,竟不知皂快所读何书也。”
大家可以看一下,明代的普通百姓究竟富裕到什么程度,连小小的皂快都可以有这样的生活水准:“尤可怪可,如皂快偶得居止,即整一小憩,以木板装铺,庭蓄甕魚雜卉,內則細桌拂塵,號稱書房,竟不知皂快所讀何書也”。
客观而论,如果不考虑科技进步带来的家用电器,以及其他便利,仅仅从衣、食、住这三个方面来考虑,明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是超过今天中国的。
如果大家觉得明代人自己的记载不可靠,还可以看一下当时到达中国的外国传教士的记载,基本上也差不多,甚至更好。(而到清朝中国的西方人对清朝中国的记载则是遍地都是乞丐、烟鬼,军队都穿的破破烂烂像叫花子)。
然而在看看清朝:16、17世纪时,中国与西方国家是各有所长,一方对另一方并没有形成一种优势。而18世纪,当欧洲已经走出“17世纪危机”的低谷,经济全面复苏,海外殖民扩张取得辉煌的“战绩”时,中国却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大倒退。此时,“欧洲中心论”弥漫在整个西方世界,后来西方产业革命以后,“中华帝国”的光环在欧洲人眼中已经失去了往昔的光辉。尽管在18世纪的欧洲一度掀起“中国热”,但同时对中国的批评已经开始。后来,有了中国社会“停滞”论的一片喧嚣……
这是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因为明朝已经于1644年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这个时期外国人的记录,有力地驳斥了虚假的所谓“康乾盛世”。经过“康乾盛世”的“励精图治、文治武功”,中国最终落后贫穷到什么程度,引用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话来看便一目了然:“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诗人唐甄在山西做过知县,亲眼目睹了清朝统治之下的痛苦生活,他著有《潜书》,里面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可见所谓的“康雍乾”,其实都是被拔高的侏儒,在满族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是相当痛苦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所谓“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的描述与唐甄的记载完全吻合,可见确实是实情。
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此时距离郑和宝船出海已近400年(1405年-1433年),距离万历年间明军500艘舰艇歼灭日本海军450艘战船于露梁海战195年,距离明朝水师五度击败荷兰海上马车夫确立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154年,中国航海已经衰落到被人看不起,并加以耻笑的地步了……
你说,到底是生活在锦衣玉食的明朝,还是生活在每日土豆红薯果腹,连衣服都没有一件的清朝舒服?
更何况,你用一个王朝最黑暗的末期和一个王朝最兴盛的时代做对比,本来就是偷换概念,你怎么不说清朝末年,中国简直就是炼狱一般。
至于什么明朝末期自相残杀,明朝是因为什么毁灭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人祸,而是天灾,小冰川时期的到来,致使全球粮食减产,这才使得明朝百姓食不果腹,在这之前,明朝百姓生活是极为富裕的。而且,在明末,从陕西等地,开始爆发大规模的鼠疫,规模之大,乃是中国历史罕见的,这也是老鬼为什么说,明朝是被老鼠毁掉的国家。
你说,“清朝在建立王朝的初期大一统的时候自然要清扫一些不合群的人物。每个王朝都一样?”
你当真无知的可笑,除了五胡乱华,蒙元野蛮人之外,你看哪个王朝会满天下的屠戮百姓。
满清入关,屠杀汉人近一亿多人,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口,难道这一亿多人都是反抗清朝的官兵?这些百姓为什么要反清,你心里没点逼数?
说到底,这是满清狗鞑子对于汉人发自内心的恐惧,所以才会肆意屠杀汉人。比起满人的野蛮与残暴,就是当时的日本人看了恐怕都要甘拜下风。
清末人口四亿人,老子就呵呵了,当时人口为什么会这么多,不过是因为当时引入的番薯,土豆等高产粮的引入,这些粮食仅仅只足果腹,加上清初人都TM的死完了,粮食当然够吃。
汉人的百姓只要有一口吃的,基本就不会反。
也是清朝走了狗屎运,小冰川时期开始结束,粮食迎来新一期的爆发增长,不过清朝大量的苛捐杂税,贪官横行,即使人口众多,百姓依旧只能靠番薯,土豆充饥,这种东西,毫无营养,使得当时的百姓一个个面黄肌瘦,形似骷髅,这也是“东亚病夫”这四个字的由来。
你还好意思用这所谓的四亿人口来洗白满清?
至于满清的灭亡,与其说是因为闭关锁国,不如说是害怕新的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使得汉人学到这些东西,增强汉人的反抗力量,动摇满清的统治。与其说满清是因为闭关锁国毁灭的,不如说是毁灭在对汉人的恐惧中。
至于你这种胡说八道,洗白满清的人,老鬼只送你一个字,“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