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娘稍微一愣,不过还是立马回答道:“不收。”
张毅伸出的手就那么有些尴尬的伸在哪里。
老板娘不收,这
“收,怎么不收,这出来好几年了,一直收的都是日元,我早就讨厌日元上印的那个老头了,还是人民币看起来亲切。”拍拍手掌,独臂大叔直接伸出右手,把张毅手中的毛爷爷收进腰间的钱包,随后从钱包中找出一沓日元,不由分说的便塞进张毅的手中。
接过手中的日元,张毅有些不知所措,自己这还没点菜那,这就找完钱了,这是白送一顿饭?
有些无奈的看了老板娘一眼,张毅说道:“两笼叉烧包,在加上一份小米粥。”
老板娘从一把日元中抽出两张,点点头说道:“可以先去里面坐会,有电视,能接受到国内大多数频道,想看的话就看看吧。”
“嗯!”点点头,张毅走进房间,打开电视,拿起遥控器便找了一个靠边的地方坐着,电视缓缓打开,有些跳动的画面出现在张毅眼前。
遥控器乱按一通,张毅也没找到什么好看的节目,最终也就停止中央新闻频道,等着叉烧包上来了。
没几分钟,那一对白人的叉烧包端了过去,张毅撇了一眼蒸笼,老板娘正好看到张毅,说道:“别急,快了。”
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张毅便看着新闻联播,什么美国对中兴实行芯片禁运,什么中美贸易战,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
对于这些国际上的大事,张毅并不关心,那离自己都太远,自己还是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便好。
单手托腮,张毅掏出手机,开始刷起句子迷。
叮铃铃,叮铃铃!
自行车的铃铛声响起,一个身着日本中学服的十一二岁少年骑着自行车冲进中华街,急行的自行车引起街上的游人阵阵惊呼,但店家们却早就习以为常了。
蹭!
刹车声在张毅耳旁响起,张毅撇头一看,便见少年把自行车停在店铺前,把车一停,书包往车篮一扔,少年便一蹦一跳的走进店铺。
“王叔好,陈婶好。”少年打招呼道。
“振兴今天放学这么早?”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老板娘一边说道。
“嗯,最后一节是体育课,提前放学。”说着,李振兴便来到蒸笼前,伸头探了一下叉烧包。
“别看了,先给里面的客人送过去。”拍拍振兴的小脑袋,老板娘接着说道。
“好来。”说着,振兴便端起两笼叉烧包,扫了一眼店铺,见只有张毅面前空着,便走了过来。
“你的叉烧包?”叉烧包放在张毅面前,李振兴试探性的问道。
“嗯,还有一份小米粥。”点点头,张毅回答道。
“马上给你送来。”放下叉烧包,李振兴一个转身返回蒸笼前,从早已准备好的小米粥里撑出一碗,端到张毅面前,顺带送来一副筷子。
拿过筷子,张毅便低头开始吃起叉烧包,一口咬破叉烧包,那熟悉的感觉,让张毅这个一个多月没正经吃过饭的家伙连连点头。
看张毅接连点头,李振兴也就起身返回蒸笼前,与陈婶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些家长里短。
没过多久,中华街又响起自行车的铃铛之声,在路人一顿慌乱的操作中,几个同样身着校服的少年把车停在了叉烧包店前。
“四笼叉烧包,粥要八宝粥,要热的。”四人中为首的少年说了一句后,便带着几个人走进里面。
陈婶点点头表示知道,而王叔则因为不懂日语而面无表情,李振兴则有些疑惑的看着这四个人,有点眼熟,但又想不起在那见过,不过看校服上的标志,应该是同一个学校的。
几人走进店铺中,选了最中间的桌子便坐了下去,四人正好围一圈。
四人做好后,为首的少年从身后的背包中拿出一本书,说道:“今天我看到一个笑话吗,你们要听。”
“哦,什么笑话?”坐在左边的少年用日语问道。
“关于中国人的笑话。”为首的男子回答道。
“关于中国人的,快说快说。”
“对,快说快说,川井你快说。”
“好久没听到关于中国人的笑话了,快说。”剩下的三人纷纷起哄道。
“好,我这就给你们将。”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数学题的笑话。”
“一个外国数学家问中国留学生:“一个商场发生火灾被困500人,逃出200人,又进去八个消防员,最后死了多少人?””
话说的这里,为首的少年顿时一停,不在说话。
“五百减二百加八,等于三百零八,这是小学生做的题吧,怎么会问留学生,难道中国人留学生都是小学水平。”
右边的少年连忙笑道。
“对,中国人留学生都是小学生水平,这好像不是笑话吧。”
虽然很想贬低中国人,但几个人都知道在数学上,日本人与中国的差距不大,贬低中国基本就是贬低自己。
“我还没说完那,你急什么,你们猜猜留学生怎么回答的。”
“三百零八,除了这个还能有什么回答。”最后一个少年耸耸肩说道。
“对,没有其他答案了,如果这道题留学生算错了的话,倒是能当做一个笑话。”
“对,留学生算错了。”一拍桌子,为首的少年激动的说道。
“哦,算错了?”
“那留学生的答案是什么,二百九十八?”右边的少年接着问道。
“不是,你们猜猜,这个数字很小。”
“很小,难道他看错数,把五百看上五十,二百看出二十,最后得出一个三十八?”左边的少年接着问道。
“不对,还小。”为首的少年有些兴奋的说道。
“还小,那我猜不到了。”
“对对对,猜不到了,川井你说答案吧。”
“哈哈,你们绝对想不到,留学生的回答是八人。”
“八人,他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
“哎,这留学生水平,我们幼稚园的小朋友都比他们水平高。”
“对,我七岁的弟弟都不会算错这样的数,就这还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