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漫话宋朝 > 第二十九章 建国后(二)

第二十九章 建国后(二)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某一天,晚朝退朝后,大宋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椅等人突然被他们的领导赵匡胤的留下,说是一起去喝酒、侃大山,众人听后,不由受宠若惊,自从领导登上皇位后,好久都没跟领导聚会喝酒聊天了。感觉和领导关系也越来越疏远,难得今天领导邀请,众人于是屁颠屁颠地跟过去了。

    酒席上大伙觥筹交错,谈天说地,追溯往昔,感慨万千。然而就在大伙其乐融融的时候,他们的领导赵匡胤突然闷闷不乐起来,石守信等人忙问缘由,赵匡胤借机摇头感叹道:“我能做皇帝全靠你们啊,但是你们知道么,做皇帝太难了。还不如做一个节度使快乐,像我,从没有一天晚上安心睡觉过。”

    石守信等人不由一愣,赶忙问怎么回事,赵匡胤随即解释道:“还能怎么回事儿呢,皇帝这个位置谁不想要啊!”

    石守信等人听罢吓了一跳!这话怎么说的,旋即他就听出了赵匡胤的弦外之音,赶紧起身跪下磕头,惶恐道:“领导您别吓我们,现在天下已定,谁还敢有二心?!”

    赵匡胤听罢直接明了说道:“嗯,这可不一定哦,你们虽然未必有二心,但假如你们手下有人贪图富贵,又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即使你们不愿意当皇帝,事情难道还由得你们么?”

    石守信等几个将领听后,犹如夏天一盆冰水从头顶浇下来,整个人从头凉到脚,全身颤栗,原以为是什么喜庆“座谈会”,搞不好要成鸿门宴了!

    所有人都赶紧跪在地上,磕头认罪:“领导,我们脑瓜都不好使,不知道怎么办,希望领导您可怜可怜我们,给指一条活路啊。”

    赵匡胤听后终于嘴角微扬,露出笑意,说道:“这好办!人生短暂啊,大家不过都想荣华富贵,多积累些钱财,不让子孙后代遭受贫苦而已;既然如此,你们就交出兵权,我让你到地方做节度使,在那里,你们可以建豪宅、住别墅,还可以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与子孙后代同享天伦之乐,多好呀。而且我也可以和你们结为亲家,这样君臣之间,无所猜忌,岂不更好?”

    石守信等人还以为又是一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戏,没想到居然是这样的结果,不由喜出望外,当即猛叩头谢恩。

    第二天早朝时,朝中大臣就发现了一个怪象,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好像约好了,突然一起生病,而且集体递交辞呈,要求辞去军队将领职位,主动下乡知青,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也充分发挥体谅下属精神,当即大笔一挥,同意了!

    就这样,赵匡胤又完美地导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好戏。虽然史书记载过程无比和谐,但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到当时的凶险与肃杀。

    解决了禁军各高级将领之后,赵匡胤随即对禁军进行了改组整编,首先撤销殿前的都点检、副都点检职位,没办法,自己就是靠都点检起家的,有前车之鉴。随即又将侍卫亲军中的马军与步军分开,进行权利分散制衡。

    至此,从五代以来的殿前、侍卫两司就变成了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个部门,史称“三司”或“三衙”。三个部门长官也变成了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史称“三帅”,至此,禁军形成了三衙鼎立、三帅制衡的局面。

    随后,赵匡胤又在三衙之下设制“四卫”,即属殿前司的铁骑军、控鹤军;属侍卫马军司的龙捷军;属侍卫步军司的虎捷军。在四卫下面,赵匡胤再各设四厢都指挥使,进一步将军权分散。

    即便如此,赵匡胤觉得还不够。为了防止将士拥兵自重,擅自专权,赵匡胤又将军队将领的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军中将领只有统兵权,就是之前我们说过的对军队进行训练等日常事务。而调兵全收归枢密院,枢密院归谁管呢,——皇帝!

    就这样,赵匡胤将地方权利归中央,中央权利归个人,最终达到帝制王朝的集权高峰,虽然不是最高峰,但是给后来的明朝和清朝极大的制度参考,并将帝制皇权推向极端化。

    但这还不够,赵匡胤针对军队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禁止将帅拥有心腹亲兵,严禁士兵在军队里拉帮结派,严格要求全军将士遵守“层级关系”,下层士兵要绝对服从上层领导。彻底压制“五代十国”以来兵强叛将,将骄弑主的潜在威胁。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实行了三年一换防的戍卒制度,搞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防止将领私人武装力量崛起的可能性。

    此外,更绝的一点是,赵匡胤将中央禁军数量上调到跟地方节度使军队数量之和相等,以便中央对地方节度使反叛进行全方位压制。也就是说,现在就算全国各地节度使同时起兵谋反,中央也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扑灭!

    这条是最能体现赵匡胤军事思想特色的,但也就是这条措施彻底导致了宋朝自开国以后,边疆霍乱不断,甚至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就一个开封城,军队数量跟全国各地驻守边疆的正规军数量之和一样多,而且你开封城里的军队战斗力还是全国最强的!这就让人觉得,你究竟是想要国家呢,还是只要都城!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赵匡胤深受五代的“骄兵叛将,悍将轼君”的荼毒。还有他本人保守、谨慎的性格,以及整个中国帝制王朝统治者的思想内核。

    在赵匡胤看来,或者说在几乎所有帝制王朝的统治者看来,内忧外患之中,内忧始终是第一位的。也难怪,毕竟从古至今,外来入侵没有王朝内斗频繁,也没有内斗给皇帝更强烈的直观感受,更直接触动帝王家族的根本利益。

    而且,在那个年代,所能参考的王朝兴衰经验基本上就是中原以往的朝代历史,而在以往的朝代,尤其是大一统的朝代之中,还没有一个王朝是因为外地入侵而覆灭的,基本上都是祸起萧墙,内部颠覆的。所以王朝统治者始终认为,相比较外患,内斗才是王朝最致命的。

    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才使得大宋有幸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灭掉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而且不管是外患,还是天灾霍乱。对于一个帝制王朝统治者来说,除去开国皇帝,对于一个绝大部分时间都端坐龙椅、待在宫墙之内的帝王来说,那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很少直接接触王朝百姓疾苦,绝大部分帝王都没有亲身经历边疆霍乱给百姓造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悲痛;没有见到过将士战场杀敌,为国捐躯,血肉横飞的场景;没有亲眼见识过天灾霍乱给百姓造成的饿殍遍野、流离失所的苦难,所以不存在那些所谓的感同身受。

    仅仅通过下属官员上书得窥一二,但官僚为了自己利益,基本上都是僻重就轻说事,很多人更是报喜不报忧!毕竟“千里做官只为财”嘛,犯得着为那些自己境内的霍乱给自己找麻烦,搞不好还丢官丢脑袋,何必自讨麻烦。

    还有统治者,整天宫墙之内,不是“仁义道德”就是“宗教礼法”,妄图通过所谓的圣贤学说,立身作则,借以“榜样力量”兼泽天下,又没有人来约束帝王的治理国家行为,基本上靠自觉。但是你懂得,无数的事实证明,“靠自觉”和所谓的“自我约束”是世界最扯淡的“管理哲学”!

    我们还不能说没人做到自觉,但是从概率学上讲,人在大概率上是做不到自觉的!即使他是皇帝!

    所以,在这种极为简单粗糙,甚至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当事人,只要还没有火烧眉毛,还没有到快被辞退,被砍头,都城被攻破,国家快灭亡,自己的皇冠就快丢失,自己的三宫六院就要没了,那么我们的统治者就不会对外患引起重视的。

    而且儒家传统思想的主张都是什么修文德,来远人,妄图通过所谓的“仁德”感化效果,不仅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还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把自己国家治理好了,别人自然会向我们看齐,自然会臣服归顺我们,毕竟上千年来,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也没什么大问题,所以如今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而且,从古至今(宋朝),每次王朝更迭,国家灭亡,好像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由于内患引起的,外患顶多就是在边疆的确烧杀抢掠而已,但是那又不是抢王朝核心统治集团内部人物的东西,他们的利益没有什么损失!

    但是内斗则不同了,因为内斗关乎着这个王朝中枢每一个官员的眼前的切生利益。除去个别“不懂行情”的家伙,跳出来为国为民之外。其他人都忙于内斗去了。

    对于统治者来说,内斗才是历代王朝最大的隐患,这也是我们一贯的统治思想,所以慈禧在八国联军已经杀到都城,依然下令将帮助王朝抵御外辱的义和团剿灭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不管怎么样,经过对军队这一顿整理,赵匡胤彻底解除了国内潜在的威胁,为他着手统一中原消除了最大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