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宋好官人 > 第七百二十三章:童谣起

第七百二十三章:童谣起

    ntent

    其实,能天天穿着高跟鞋的女子,也是出类拔萃的。看 最 新章 节百 度 搜 索  品  书  網 不仅家有余钱,还得不缠脚,身体健康。

    张正书设计的高跟鞋,到底不是后世的材质,又轻便,又好看,还挺舒服。这木质的高跟鞋,即便在里面垫了不少柔软的布料,可还是很磨脚的,穿去并不舒服。更何况,还挺重。对,挺重,好像穿着两块砖头一样,力气小一点的,估摸都迈不动脚。为了防滑,鞋底还钉入了铁钉,这进一步加重了重量。这个重量下来,一般女子还真吃不消。即便有女子为了美不顾一切,可穿这高跟鞋走一天,不是美而是累,而是出糗了。

    所以,即便是曾瑾菡,也要挂着张正书,才能迈得动腿太累了啊

    不能时时穿的高跟鞋,自然不会伤脚了。

    更别提,高跟鞋还有个好处,那是防止缠脚。

    说实话,宋朝这会已经有女子好缠脚了,喜欢那什么“三寸金莲”。虽然不是明清时期那种勒断脚骨的缠脚,只是拿着厚布,裹在脚,只为了瘦脚掌的两边罢了。即便如此,也是在自残。自残的后果是什么呢自然是脚部

    使不力量了,柔柔弱弱的样子,很受宋朝士大夫们的欢迎嘛

    可问题来了,你柔柔弱弱的,穿不了高跟鞋,光那个重量,你受不住。更别说,高跟鞋是要用脚尖受力的,缠脚的女子,脚尖哪有力气啊,走一步非得摔趴在地不可。这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了,只剩下尴尬。

    连双鞋子都穿不了,还指望你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啊

    这不,高跟鞋一问世,不少缠了脚的小娘子后悔了。当初不应该贪图脚美,不该过度去取悦男人。这不,眼瞅着高跟鞋流行了,估摸以后都会是女子必备的鞋子,自己却穿不,多遗憾啊而且男人也一下子转变了看法还是小娘子穿高跟鞋好看,显得腿长啊

    缠脚,这么一个可能贻害数百年的陋习,这么被一双高跟鞋给祸祸了。

    张正书这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始料未及。

    事实证明,要流行的东西,即便是提前了几百年问世,它一样是迷人的,一样是可以流行开去的。而借助流行的力量破除陋习,似乎也是水到渠成了。

    这不,国人迷信的陋习,还在根深蒂固着。黄河要决口,被一群愚夫愚妇说是河神发怒了,或者说是龙王要发怒了,还有人说是巨龟要翻身如此种种传言,不一而足。张正书虽然纳闷,明明京华报已经科普了,这都是因为冬季降雪太大,导致冰雪融水太多,黄河的径流量往年要多。再加罕见的雨季,才导致黄河水位不断涨。

    可是,百姓能信么

    只能说是将信将疑,却没有那些谣言有市场。

    反正一句话,朝有奸臣

    民间谣言发酵到这等地步,朝廷也不能忽视了。起码,皇城司已经在调查,到底是谁散布谣言的。

    张正书却敏锐地察觉到了,这里面有阴谋。不知道是冲着他来的,还是冲着章惇去的。朝廷有奸臣,奸臣是谁自然是能影响皇帝,影响官家赵煦的重臣了。在很多人看来,唯有章惇有么个分量所以,很可能这是政敌的污蔑,打击张正书不过是搂草打兔子,顺手为之罢了。

    然而世事是这么妙,张正书是特么的躺着也枪了啊

    这是张正书穿越到宋朝之后,最凶险的一关,也不知道能不能闯得过去。

    天地良心,张正书和章家,几乎是撕破脸皮了。现在呢,倒好,躺在同一个战壕里挨炮火了,这跟谁说理去

    曾瑾菡虽然政治触觉不算灵敏,也不知道张正书的危机感何来。可见到张正书这几日来都闷闷不乐,甚至还时不时发呆,曾瑾菡也知道张正书现在肩负的压力。所以,才有今日出街逛一逛。

    只是在街听到那些个汴梁城百姓散布的谣言,甚至还编成了童谣。这原本没什么,张正书一早知道了。可当雨停后,他们小夫妻俩路过一个小巷子时,听到了那首童谣,曾瑾菡发火了“这黄河发大水,是自然规律,又关鬼神甚么事了”

    见曾瑾菡发怒,那几个小孩子被吓住了,甚至年纪最小的那个,还“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张正书皱眉道“都是些别有用心的人编造的,这算是最低级的舆论战了,你这么聪明咋看不出来呢这些小孩子,都是被利用罢了。他们未必懂得这里面是啥意思,不过是听着顺口,才跟着说的。”

    “道理我都懂,可可那些人是冲着你来的啊”曾瑾菡急了。

    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说冲着我来的,未免太看得起我了。”

    “不是冲着你来的,为何”曾瑾菡不愧是聪明人,说到这突然明白了。“这是朝廷的斗争,郎君你”

    “不错,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罢了。”张正书苦笑道,“这真的不关这些孩童的事。”

    说罢,张正书俯下身子去,对那几个小孩子说道“这位姊姊呢,其实是想知道这首童谣是谁教你唱的如果你们能告诉我,我给你们一人十钱买饴糖吃,好不好”

    听了这话,这些个小孩子都怯怯地退后了几步。但在张正书的柔声询问下,他们最胆大的那个小男孩说道“我们也不知道是谁教的,周围都这么唱,我们跟着唱了,前段时间我们还唱过”

    张正书知道了,这是有预谋的,也难以揪出那人来。

    但是,有了这个线索不错了。

    张正书笑眯眯地掏出荷包,数出了数十钱递给了那个小男孩,又抚摸了一下他的脑袋,说道“你很聪明,要是想读书,想学技术,来京华报社找我。”

    那个小男孩握着几十枚铜钱,感觉有点沉甸甸的,一时间也被吓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

    其实,张正书也看出来了,这个小男孩已经七八岁了,在宋朝也算是不小了。甚至,因为朝代的缘故,这样的年龄后世的孩子还要早慧得多。可在后世孩子都学的时代,他们的童年除了玩耍是帮家里做工。读书识字,只有少数幸运儿才有这么个机会n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