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汉末三国,刘凡可能是一个另类。都说乱世之中泯灭人性。
若是人为了生存和欲望变得残暴不堪,那和禽兽有什么区别?
将领纵容士兵奸淫掳掠者,诸侯屠城者,敢以人肉做军粮者,豪强将女人或生命当做儿戏者。
对外族的战斗中,他会用铁和血。在华夏,谁敢逾越他心中的底线,不管是谁?他都会攻杀。
如果在霸业和人性面前二选一,刘凡不会选择泯灭人性而成就霸业。
成王成霸后,不是可以改变百姓的生活条件吗?
那刘凡那幅画上将会泼上一盆鲜血。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刘凡忘不了当初出颍川时,百姓数十里相送的场面,那眼中饱含的渴望,和期望。他一生忘不了。
百姓信他,他定不负他们。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他可以死,但那不是输。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这是法家大成者韩非子在五蠹上留下的言意。
上古,是指西周时期,当时人们用道德来衡量彼此优劣。
中世,是指春秋时期,人们用谋略来决定高低。
当今,是指韩非子所处的战国,人们却只能论蛮力来解决问题。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颇有些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味道。
但韩非的话也不一定对,首先从五蠹上看。
五蠹,韩非眼中的五种蛀虫。这是指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是五种危害国家的人。韩非认为这五种人对国家有害无利,就像柱子上的蠹虫,应该坚决清除。
学者可以理解为儒家,言谈者明显指纵横家,带剑者定是游侠剑客,患御者是逃避兵役的人。工商之民为商人和手工业者。
若论韩非所说,这完全是一个封闭的国度。利出一孔,驱农归战。忙时为农,战时为兵,中农尚武,以法治国,虽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但那苛刻的律法连自己的国人都会反抗。
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汉从秦亡中找到的教训。先以道家,再以儒家。
据说刘邦起兵造反的时候很讨厌儒学,儒宗叔孙通带着一干弟子投靠刘邦,刘邦本人很礼贤下士,接受了叔孙通。
叔孙通穿儒家衣服时,刘邦很讨厌,叔孙通察言观色,摇身一变,换成楚人所穿的短衣,刘邦心中才看叔孙通顺眼多了。
叔孙通是儒家,投靠刘邦时带着一百多个弟子,但几年来他愣是不将自己的弟子推荐给刘邦,而是推荐一些能冲锋陷阵,斩将拔旗的赳赳武夫。为此,刘邦封他为博士。
汉高祖五年,刘邦已经统一了天下,诸侯们在定陶尊立刘邦当了皇帝。刘邦废除了秦朝那套烦琐的礼法。
刘邦是从一个游手好闲的无赖当上皇帝的,其手下将军许多都是市井之徒,粗鄙不堪。
每次设宴,大臣们便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于拔剑击柱,无奇不有。上朝时候也不成规矩,为此,刘邦非常讨厌,他感觉自己不像当皇帝,跟当反贼时没有差别。
此时,叔孙通制定一套相应的仪式的名号,上书刘邦。
刘邦应允,但要求什么事都要简便易行。
叔孙通投靠这么多年,韬光养晦,就是在等这个机会。这个让儒家兴起的机会。
一直以来,许多人骂他投靠的主公差不多十个了,只会溜须拍马,认为叔孙通玷污了儒学。
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建成了,各地的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都来参加十月的朝会。
礼乐并不奢华,但庄重。步兵、骑兵、旗帜整齐。文武、诸侯站列分明,百官执职传警。
哪一个有不符合礼法的举动,立刻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拉出去。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敢喧哗失礼。
这时,刘邦心满意足的说道:“吾乃今日知皇帝之贵也。”
刘邦一高兴,叔孙通自然升官,并赏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趁机推荐自己的弟子,所有弟子都被刘邦封为郎官。
见识到儒家的好处之后,刘邦又以孝立国,准备推行儒术,可惜没几年刘邦就驾崩了。
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要互帮、互助、互爱、同情等。
义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者举动,合乎正义的思想行为。
礼是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由道德观念和风俗观念形成的仪礼,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
智,有智慧的人。
信,诚信,不欺骗。
忠,诚信尽力,为国尽忠。
孝,对父母尽心尽力奉养并顺从。
廉,不贪污受贿。
耻,懂得知耻奋进。
勇,勇气,敢作敢当。
人心不古,以后绝对不会再出现尧舜禹禅让时的纯洁。
每过一个时代,人的心思便会厚重一分。
在儒学的教化下,许多百姓都是善良的。这种善良使其被别有用心者利用,被欲望者当成待宰的羔羊发泄。
一怒屠城,伏尸百万。是多么的豪言壮语?多么的英雄气概?
这真的是英雄乎?
想想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多少青少年崇拜的偶像。都说他的失败是因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不要关中,非要据荆襄而王天下。战略失败。
而项羽所过之处,烧杀抢掠,天怒人怨。或许这才是他失败最关键一点。
曹操一统北方,北击异族,雄才大略,功绩卓著,天下枭雄。那种功绩谁也无法抹杀,却因为屠城被后人诟病。
有人说乱世里没有道德,名声一无是处,君不见袁绍四世三公,曹操刺董,刘备广施仁义,孙策兄弟依父之名?
“若让卿在一县之地,推行变法,卿觉得能否成功?”杨赐对刘凡问道。
“吾必成功!”刘凡毫不犹豫的点头道。
一县之地,文的不行,来武的,很快就能制服。届时便可顺理成章的推行法制。
“卿成功,是因为掌控一县。若掌控天下,让天下顺从,变法自然而然可成功。”杨赐语出惊人。
刘凡皱眉,杨赐所言虽有些倒行逆施,但却为真理。
只是刘凡意外杨赐,这看似已经行将就木的老人,言语为何带着欺君罔上之意。
“从天下大势,便能看到更迭,本以为大汉气数已尽,如今,天下事在你!”杨赐说完,艰难的起身,侍人立刻过来搀扶。
他一步步走出堂屋。
他是智者,一生忠于大汉,放不开思想。
许多事情,他不吐露,不代表他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