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五方仙旗修行路 > 第604章 压缩真元 金丹始现

第604章 压缩真元 金丹始现

    随着李阳进入修炼状态,不足五十米高的小山之上快速汇聚各属性灵气。五彩灵曦渐渐将李阳的身影包围。  此地异象很快被路过的人发现,李阳即将在第12号渡劫之地突破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了出去。  而后得几天,12号渡劫之地周边时不时便会来几个人向山顶张望。  “李阳终究还是要在12号渡劫之地突破,这就是他得罪任务殿的下场。没有了阵法削弱天劫,他怎么可能扛的过去那36道天雷!”  “李阳在这里修炼,难道就不怕周边有什么妖兽或者邪修来偷袭,这也太大胆了!”  “传言李阳的肉身力量极强,若是天劫弱一点,即便没有阵法相助,渡过天劫也不是什么难事!”  “据说,黄执事雇佣了七个杂役弟子,让他们占据之前空余出来的七个渡劫之地。也正是这个原因,李阳才被分配到这里来渡劫。不过,传言黄执事已经花费了6000点贡献值,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李阳修炼的时候,身边的异象倒是够华丽的。只听说他是五行杂灵根,也不知道他修炼的是什么功法,他头顶的一大四小五展旗帜,又是什么灵根?”  “传言李阳还不不到50岁的骨龄,这么年轻就以杂灵根修炼到筑基大圆满,现在还准备凝结金丹,此人不简单啊!”  ……  12号渡劫之地周围经常出现一些修士驻足,他们一般都是看两眼正在山顶修炼的李阳,然后评头论足几句后,便驾驭法器远离此地。  也幸亏这些人都没有什么坏心思,没有真正踏入12号渡劫之地。否则,他们就会知道这里到底有没有阵法了。  时间慢慢过去,闲着无聊跑到这里看李阳的人越来越少,后来也就偶尔有人路过。  李阳开始修炼之后,便全力运转《顺逆五行诀》,无尽的灵气沿着五方旗灵根虚影流进气海,最终化为李阳的真元。  因为李阳体内真元的数量早已经达到极限,功法仅仅运行很短时间,真元就达到巅峰状态。  到了此时,李阳也准备开始突破了。按照功法记载的突破方法,李阳调整功法运方式。  一瞬间,气海中的真元开始围绕中心旋转,五方旗灵根也慢慢向着气海中心汇聚。  随着功法不断运转,距离气海中心比较近的真元再次被压缩,质量也再一次被提升。而此时,外界灵气依旧源源不断的涌入体内。补充因为质量提升而损失掉的真元。  李阳的修为早已经达到筑基期大圆满,若非灵根不在体内,他早可以突破了。  所以,李阳突破的前期准备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仿若水到渠成一般,所有真元都以五方旗灵根为中心,慢慢组成了一个球体,而后慢慢向中心压缩。  这一切,好似都不需要李阳控制一般,突破就直接开始了。  随着真元开始向内压缩,气海边缘没有了真元,成为真空地带。而此时,外界的灵气开始加速涌入体内,开始充斥没有真元的气海边缘。  最初开始突破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宛若水到渠成。但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破的速度开始放缓,李阳也不得不开始催动功法,加速真元压缩。  在李阳的催动下,五方旗灵根快速顺时针旋转,周围的真元被吸引到五方旗周围,继续向内部压缩。  以前,李阳的真元大部分都是灰蒙蒙的颜色。唯独靠近五方旗灵根的部位,才会显示出与灵根属相相辅的颜色。比如真元靠近赤火旗,就会变成红色,靠近戊土旗就会变成黄色  而现在,五方旗几乎被压缩到了一起,真元靠近它们的时候,颜色也不再变换,都呈现灰色真元。  起初,真元的压缩是很顺利的,但越是到了后来,越是困难。  李阳的气海无限接近于十丈,而将真元压缩到一丈以内,他仅仅用了不到5天的时间,但将其压缩到三尺以内,却消耗了10天的时间。  李阳继续努力,又花费二十天,才将所有的真元压缩在一尺范围之内。而此时,李阳头顶已经开始密布乌云,道道雷霆之力闪烁,天劫随时可能成型。  虽说气海中的真元看着如若实质,但距离突破还有很大的差距。更何况,谁家金丹的直径也不可能有一尺多啊。  李阳也没有犹豫,继续压缩真元。  时间在李阳不懈的努力中慢慢流逝。转眼间,距离李阳开始压缩真元已经过去了55天。而此时,李阳全身的真元被压缩到鹅蛋大小,直径也就七八厘米长。  这也就是李阳凝结出来的金丹,当然,也只有经过雷劫淬炼之后,才算是真正的金丹。而现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团真元而已。  到了这一步,李阳也很难将真元再度压缩。更何况,凝结金丹最多使用55天时间,这是此方世界的天地规则。  超过时间,天地就会降下雷劫,强行中断凝结过程。  别人家的金丹,一般都会呈现出自己的属性颜色,哪怕是五行伪灵根,颜色也应该是五彩才对,可李阳现在聚集起的金丹却是灰蒙蒙的。若不仔细看,可能都发现不了它的存在。  ……  随着12号渡劫之地隐隐出现雷劫异象,聚集点中的修炼者又开始关注起李阳这边的情况。  万磁煞山周边的人大多都是筑基后期的修行者,距离他们自己渡劫也不是很遥远的事情。所以,每当有人突破渡劫,都是他们观摩学习的好机会。  更何况,在他们心目中,李阳渡劫之地没有阵法守护,面对的劫雷将更加凶险。  如此一来,李阳渡劫,对他们更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