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

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

    太子统领内阁?

    “好。”听到这句话,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大声称赞。

    “难怪你小子如此狂妄,确实是个有真本事的人。”

    他最满意的不是什么内阁制度,而是让太子统领内阁。

    所谓内阁,他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制度,完美解决了四辅官制度的漏洞。

    但还是那句话,靠近天子者,自然拥有权力。

    不论如何限制,内阁学士必然会拥有很大的权力。

    而让太子朱标统领内阁,就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既将权力抓在他们父子手中,又可以给朱标一个更大的舞台。

    这个法子好,简直就是完美。

    关键是这小子是個懂事理的,知道咱最担心什么,也知道咱最想看到什么。

    想出的点子,既能解决问题,又符合咱的心意。

    这才是能臣。

    于是他又拉着陈景恪仔细探讨了这个内阁制度。

    此时他对陈景恪的态度完全变了,之前是一副为难、考量的语气,现在则变成了商议。

    陈景恪就将自己对内阁制度的了解,详细的讲了一遍。

    有些细节朱元璋很是赞同,有些则不以为然。

    不过总体来说,他对内阁制相当满意。

    直到陈景恪将肚子里的存货掏的七七八八,他才说道:

    “你小子不错,日后好生辅佐咱的乖孙。”

    陈景恪知道,自己大概是通过朱元璋考核了,心下欣喜的道:

    “是,臣必尽心尽力辅佐太孙。”

    朱元璋又说道:“就是你这性子,要谦虚一点,有时候太狂妄了会吃亏的。”

    陈景恪马上就知道,昨天给朱标说的那一席话,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嘿嘿,小子也不是什么时候都狂,偶尔如此,偶尔如此。”

    朱元璋知道他是故意装傻充愣,却也并不讨厌。一个知情识趣又有能力的臣子,谁会不喜欢呢。

    “咱还有个问题,一直拿不定主意,你给咱分析分析。”

    陈景恪马上收起笑容,认真的道:“请陛下道来。”

    朱元璋问道:“你对科举有何看法?”

    科举?

    陈景恪想到现在已经是洪武十五年,便恍然大悟。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在洪武二年举办了一次科举。

    然后他就发现,招录的基本都是高分低能之辈,于是就禁了科举。

    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末,才被迫重启科举。

    逼迫他的不是朝堂官吏,也不是天下读书人,而是朝廷官吏不够用了。

    就他的反腐手段,多少官吏都不够杀的。

    胡惟庸案杀了数万人,其中官吏就有数千,空印案又杀了好几百。

    天下总共才有多少官?可不就是给杀的无人可用了吗。

    赵瑁案爆发,朝堂再次出现了六十多空缺,到现在都没填满。

    不是不想填,而是找不到可以用的人了。

    这就是现状。

    征辟倒是个办法,然而并不太好用,偶尔征辟一个人还行,大批量征辟就和闹笑话一样。

    举荐之法漏洞也很大,相当于给权贵们开后门。

    思来想去,发现最被他看不起的科举,反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但他又不甘心,科举录取的人,确实有太多庸碌之人。

    能否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想找个人商量,然而看遍朝野,却无一人合适。

    要么是武将,对这玩意儿懂的不多,与他们商讨无异于对牛弹琴。

    要么就是读书人出身,他们肯定会一万个赞同。

    今日发现陈景恪是个不错的商议人选,这小子是学医出身的。

    又是太孙侍读,将来不用参加科举也可以为官。

    和科举,和读书人皆无利益关系。

    关键这小子有能力啊,内阁这么完美的东西都能想的出来,对科举也应该有不同的看法。

    于是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想到这里,陈景恪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他自然是支持科举制的,这可以说是古代能想到的,最接近公平的录取官员方法。

    且这会儿朱元璋已经认识到科举的优越之处,只是对这个制度的缺陷感到忧虑。

    那么我要做的就是肯定这个制度,然后指出其中的缺点,并给出一些建议。

    不论这些建议最后会不会被采纳,都能给老朱留下一个‘能人’的好印象。

    “陛下,小子以为,科举虽然有诸多漏洞,然它确实是数千年来最接近公平的取士之法。”

    朱元璋心中也已经认同这个观点,但还是不动声色的道:

    “哦?你此法的评价竟如此高?给咱好好说说其中的道理。”

    陈景恪知道,别看深处皇宫,这种表现能力的机会并不多见,自己必须要抓住。

    今天表现的好,才能获取更多的话语权。

    所以也没有再遮掩,说道:

    “先秦时期讲究血统,权贵官吏多是父子相传。就算出现替换的情况,也是从一个贵族转到另一个贵族手中。”

    朱元璋下意识的想要反驳,可仔细一想才发现。

    先秦史好像还真是如此,哪怕是好多奴隶、平民出身的人,其实祖上也都是权贵,只是家道中落了而已。

    真正祖祖辈辈是平民百姓的,貌似还真没有。

    有了这个认识,他就更加惊讶了。

    这小子不会是要给我讲史吧?

    “不只是官位,就连学问也是权贵专属,平民是没有资格识字的。”

    “音乐也只有权贵才能欣赏……所以孔子才会说礼乐崩坏。”

    “孔子有教无类,将森严的血统政治撬开了一道缝……”

    “秦商鞅变法,采用了军功爵制,彻底打破了血统制度。”

    “从此不论出身,只要上阵杀敌立下军功,皆可为官封爵。”

    “然军功爵制亦有不足之处,获取军功爵的多位武将,多不通政务……”

    “且民间有许多大才,并不擅于战阵搏杀,也就无法靠军功获得官位,导致大量人才不为朝廷所用。”

    “于是察举制就出现了,其中最为著名,影响力也最大的,就是汉武帝首创的举孝廉制度。”

    朱元璋已经震惊了,他竟然真的在给我讲史。

    可是他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还是学医出身,又是如何梳理出这条脉络的?

    学?

    就算从娘胎里开始学,时间也不够啊。

    难不成真的有生而知之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