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郡的局面随着太平道的加入有些复杂了。
天气一天比一天温暖,草长莺飞,二月中旬的时候,北方这边的主要作物小麦就已经播种的差不多了。
水稻也已经进入播种的时节。
整个涿县城外都随处可见忙碌的农人身影。
刘备和简雍家里也有田地,也不能让老娘一个人忙着,也都放下了手头上的事务,老老实实的返回家中。
简雍从小就务农,田地里的事情干起来也熟练,一家二口人总共几亩薄田,只需要一两天便可完事了。
“娘,你儿如今发达了,以后就不要再种田了。”简雍对老娘如是说道。
老娘几巴掌抽过来:“才当个芝麻绿豆点的官,眼珠子就长脑门上了是吧?农桑国之大事,皇帝老儿都要种田,你凭什么就不种田?”
皇帝也是有田的,但每年的耕种也就是做做样子,是以表率天下的意思。
简雍赤着脚,卷着裤腿,站在水田前,思考着怎么样才能提高这些粮食的产量。
化工肥料是捣鼓不出来,最简单的磷肥,有生之年或许能弄出来,前提条件是明矾和硫酸以及磷石,这都不难,但是难得是量产。
自然肥料也存在于产量低。城外军营的厕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被刨的干干净净,用以去施肥。
屎是能卖钱的,人工堆肥这种施肥措施,老祖宗们早就发现了。
“看来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育种了,只是这条路可能需要几十年。”简雍思考道。
不过好消息是,华夏这块土地是足够大的,哪怕是养育大汉巅峰时期的几千万人口都是很轻松的,只是土地的分配不均匀才导致各种起义的发生。
简雍要做的不是去增加蛋糕,而是去分配这块明明可以让所有人都吃饱的蛋糕。
主要矛盾是要分清楚,这才能更好去创造未来。
“县丞,怎么还让您亲自下地,我们来帮您。”
简雍看着老族长带着一些族人们过来,也不容自己客气,就下田帮自己播种秧田了。
也没阻止族人们的好意,简雍坐在田埂上,对老族长问道:“村子里的那些困难户,今年都领到了农具没有?”
老族长年迈,早已经不下田了,陪着简雍坐在田埂:“族里有县丞在,乡里的人都没刁难,很爽快的分配了农具。村里还分配了五头耕牛。”
“农具这东西不缺了。耕牛可要好好爱护,这东西太过于稀缺了,生了牛犊族里也是有奖励的。要是养不好,县里会把耕牛收回去还要对你们进行惩罚,把牛给养死了,是要判刑的。”
县里最头等的大事便是春耕前完成对百姓耕种的生产资料的扶持。
赵氏覆灭后对涿县百姓的贡献很大,不仅贡献了大量完好的农具还贡献了多达千头的耕牛。
当县里完成这些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后,涿县的每一个乡都分得了大量的耕牛,乡里三老通过底下各个里、村的情况,再进行分配。
县里在农耕时节也派出了大量的官吏下乡进行巡查、问话,督促生产资料的分配能如期完成。
乡三老固然是乡里德高望重之辈,但人性贪婪,出现了徇私、贪污导致再分配不均匀,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了,贪污腐败这种事情没法杜绝。县尉关羽缉拿了几个乡老三,当着各乡的三老面斩首示众后,这才杜绝了贪污腐败的行为。
贪污腐败没有办法根治,那作为要增大犯罪的成本,让他们伸出手的时候想想那可怕的后果。
老族长看着远处正在耕田的水牛,对简雍道:“这些都是金贵的宝贝,可不敢亏待了。生了牛犊就归属族里了,自当要好好养着。”
“老族长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就说吧。”简雍说道。
老族长的儿子被发配后,对简雍倒是没有什么怨言,他就当是没有了这个儿子。反正他还有五个儿子…
“族里一些年轻人,想要跟县丞去见见世面。”老族长犹豫再三后说道。
简雍一口回绝了:“一个个字都不认几个,跟着上战场吗?上战场他们又没有一身武艺傍身,活不长久的。”
“这事不是我不办,我军中需要士兵,也需要辅兵,他们父母要是愿意,我自当带着一起。至于当吏,如今涿县官吏每日忙的脚不沾地,吃饭时间都没有,有不少人因为劳累病倒,咱们族里这群年轻人吃得了这个苦?吃得了这个苦的,不识字。”
老族长叹了一口气,简雍说的都是实情,族里的这些年轻人,文不成武不就,本就是做标准的农家子弟培养的,其他的都不会,就只会种地。族里有藏书,也很少有人去阅读,众多年轻人里也只有简雍年幼的时候在他父亲的遗愿要求下读过不少书。
那时众多族人还嘲笑简雍读书无用,觉得简雍不会有出息。长大了些的简雍虽然确实没有出息,整日打架斗殴,不思进取。只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简雍这出息可大着,族里都一两代人没有出过当官的了。
老族长说道:“你身边也没有几个使唤的人,行事会有不便。族里的一些人是不咋地,你也总要挑一两个勉强的好一点的带在身边,也好使唤。”
简雍没有立即表态,族人倒是值得信任的,这时代就这观念,宗族大于一切,他们不会背叛简雍,简雍亦不会坑害他们。
带一两个族人倒是没有关系,如族长说的,某些事情交给族人去做能放心。
“让简峻和简昱两人跟着我吧。这两小子性格老实,不调皮,也听话。其他人,着实不太行,带在身边日后会给我惹麻烦。”简雍如实说道。
老族长一张老脸展露出笑容:“我猜也猜到你会带这两个小子。这样一来就能堵住族里那些碎嘴子了,可不是你县丞发达了就看不起族里。”
简雍一笑了之,老娘在自己回家的时候就唠叨过这一茬,说族里最近有些风言风语。
“农忙结束。县里会在各乡办个小学堂,让族里的人五到十岁的孩童都去,不单单不收费用还能免了孩子一年的人口税。”</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