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的体能训练中,每人扛着一根粗如腰身的圆木绕场狂奔,而后演习太叔公传授的军阵,所有人进退有据,令行禁止,都让在场之人惊讶连连。
但最震撼人心的仍然是护卫队迈正步走过的画面。
这时候已经稍微冷静下来的众人,虽然不知道走这么整齐有什么用,但也知道这绝不是大明任何一支军队能做到的。
因为此前他们想都不可能想到。
众人纷纷看向太叔公,太叔公呵呵一笑道:“就算当年戚太保的亲兵,正面对上也得十倍围之,若是野战,呵呵……”
太叔公说的野战,自是因为见识过护卫队正在训练验证的特种作战战术。
看着面带喜色的众人,朱绍华笑道:“演习结束了,我再带大家看看护卫队的装备。”
朱绍华这一说,众人才反应过来,刚才的演习之中,除了最后演习军阵的时候众人手持木制长枪之外,并没有任何装备。
朱绍宗带人送过来一套金甲和一柄腰刀。
第一次见到金甲的人,初看时被对金甲光滑闪亮的外表颇为惊讶,可随后看到金甲上的编织工艺就开始恍惚,只觉得今日所见所闻实在太过神奇。
朱绍华接过腰刀递给众人中最强壮的宋天成,指着放在木桌上的金甲道:“宋二叔,你来砍两刀试试。”
这批腰刀是朱绍华要求铸造坊那边赶工出来的,以现在铸造坊的工艺,制作这种冷兵器不要太简单。宋天成接过腰刀上下打量,屈指在刀身上弹了一下,听着清脆的颤音,宋天成赞道:“好刀!”
这腰刀是仿照戚家军所用腰刀样式打造的,只是刀背稍微拉直、加厚,分量重了许多。用的是坩埚钢,经锻锤锻打,钢质是极好的。
在朱绍华示意下,宋天成全力挥刀砍向桌上金光闪闪的金甲,只听“铿”一声,宋天成手中的腰刀竟被高高弹起,差点脱手。
再仔细看那金甲,竟只有隐约一点痕迹。宋天成对自己的一把子力气还是很有自信的,不敢置信的再次挥刀砍向桌角,寸厚的桌角自是应声而落。
确认腰刀没有问题,宋天成终于忍不住伸手拿起金甲仔细观察,只是一入手便忍不住喊了出来:“天!这么轻?!”
围在周边的众人,一开始还都是惊讶这金甲的坚固,这会儿看到宋天成手中拿着金甲都快甩的呜呜作响,都快出影子来了,终于意识到了什么,纷纷上前拿起一片部件。
全套金甲总共约八斤七两(5公斤)!
一片惊呼声中,众人看向朱绍华的目光是真的在看神仙了。
都不用再问太叔公的意见,他们谁还不明白这金甲的意义?对于自家子弟的南洋之行,再无一丝担心。
等众人情绪平静下来,朱绍华又道:“战场上两件事最重要,一是杀敌,二是自保。有这金甲,自保的问题解决了八成,剩下的两成,也可用杀敌来解决。把敌人都杀掉,也就能保全自身。接下来,我再带大家看看护卫队将要装备的武器。”
朱绍华心中暗笑:气氛既然都到这儿了,那就让你们一次惊讶个够。
启霞山脚,靶场。
这片区域也在朱秉仁和朱绍华规划的封闭区域之内。为了测试枪械,专门修建了各类标靶、靶壕、防护墙等设施。
婉儿已经组织人员准备完毕。
今天的设计展示人员是郑清扬。
朱绍华也不想找个小姑娘来演试打枪。
但是没办法,清儿实在是太准了。
两款枪支定后,开始正式生产,虽然产能很低,但只要出来一支枪,朱绍华就组织护卫队成员来学习,并轮流练习。
但是,包括之前接触枪支在内的工匠,所有的护卫队成员,在射击这方面,加起来都不够郑清扬一个人打。
其他人还在磕磕绊绊的练习装弹、装药时,清儿已经能使用【开阳】做到每分钟十发的射速,在六十丈(204米)、一尺圆靶的上靶率百分之百,九十丈(306米)、一尺圆靶的上靶率百分之七十。
并且还在进步之中。
精准天赋就是这么离谱!
现在清儿不仅要亲自测定所有枪械的标尺,还在婉儿的帮助下,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普通人的测定标尺方法。
朱绍华先介绍了这两款枪支,出海之人又怎会不知火枪?
这个时期,南方民间私造的火绳枪,比官方使用的还要精良,甚至有不少出口到海外。能去南洋行商的船只,哪个不带枪炮?
虽然这些年在郑芝龙的拉拢打压之下,海贼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海上仍谈不上绝对安全。
朱家商船前几年被劫就是例子。
但众人何时见过这种制作精细、构造复杂的燧发枪?众人争来抢去,看的爱不释手。
崇祯八年,毕懋康编写的《军器图说》刊印,其中记载的自生火铳是明朝最早的燧发枪,可惜在整個明朝都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
接下来,朱绍华带着众人来到一堵防护墙之后,近距离观看六十丈靶的射击效果。
众人看看覆盖着一层厚铁皮、仅有一尺之径的木头靶子,又看看六十丈远的距离,有些摸不着头脑。
宋天成似乎意识到了什么,问道:“贤侄,是要隔着这么远打这靶子?”
众人听了这话都吓了一跳,这也太远了吧?
明朝的火绳枪要说精准度,只能在二十丈以内谈论这个话题,因为几乎没有瞄具这种功能,能不能打得准全看个人手感。
到了六十丈的距离上,不谈精准度,就连杀伤力也没法保证。
赵士祯曾评价各类鸟铳,认为鲁密铳(奥斯曼土耳其式火绳枪)威力最大,并在万历二十六年仿制了一款鲁密铳,在六十丈距离上仍有足够的杀伤力,但可惜的是同样未曾推广开来。
为什么好东西都没能推广开来?
因为烂透了啊!
更因为从始至终,有话语权的文人们都不重视。
明朝灭亡,亡于一代代文人锲而不舍的对帝王、对自身、对百姓的思想禁锢。
儒家学说,更适用于大一统的世界,在没有外敌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牧民如羔羊。
但在面对外敌的时候,需要真刀真枪的时候,又岂是喊一句“国家养士二百年,仗义死节就在今日!”能解决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