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郎将徐荣,先败曹操和鲍信,后又败孙坚,两战皆胜,足以证明他骑战之精,颇有名将之姿。可惜胡轸误他,让他没能再创辉煌。此将不错。
中郎将吕布,他这一生,既有典故,又有梗料,热度很高。只是他的战力忽高忽低,让人无从捉摸。但是他的性格缺陷,注定了他只能作为备选,亦可起到鱼目混珠之奇效。
虽然刘协亲近吕珺,但在未能压制董卓之前,他不愿、也不敢重用吕布。不过,若是能跟他学习方天戟技和精妙的骑射,刘协倒不拒绝。
至于董卓麾下其他校尉级的将领,李傕、郭汜均颇有战力,徐荣都无法与之抗衡。但李傕、郭汜等人好纵兵劫掠,屠杀百姓、掠夺财货,乃是毒弹型兵种,慎用也。
然而毒士贾诩这位大神级人物,刘协却不愿错过。
哪怕在他的记忆中,这位毒士曾出毒计兵祸长安,造成百姓死亡无数。至于王允丧命、吕布逃命,也显得微不足道。所以,他要去救赎这位“毒士”,让他毒人而非毒己。
至于张辽、高顺二人,名声尚不显。张辽、高顺俱为丁原手下兵将,被丁原举荐给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张辽、高顺便跟随了董卓。
至于张辽和高顺的战力,刘协认为:水很深,懂的都懂,不懂就不先懵懂会吧。
盘算完董卓手下的将领,刘协将目光锁定在了贾诩、张辽和高顺三人身上。此时这三人声名不彰,求取的难度应该不大。
不过,若想取信于董卓,六大中郎将必然要选择一位。至于是徐荣,还是段煨,无论哪一个,都符合刘协的预期。若能求取两位,也不是不可以,估计董卓铁定不乐意。
正所谓:我谋你智士名将,你却想端锅砸灶。鹿死谁手,就看谁的手段高明了。
回到寝殿,刘协拿起书却想念荀彧了。和才学智士相交,真的比开卷有益。
日后,若是朝堂尽是诸葛、荀彧、贾诩、郭嘉、法正等等治国良才,他何愁不能政通人和;
若是朝堂俱是周瑜、关羽、赵云、张辽、黄忠等等伐战将帅,他何愁四边不靖;汉室再兴,将指日可待。
只可惜,国衰而群雄现,世乱而豪杰出,谋臣择明主,隐士居山林,城头变幻大王旗,忠奸难辨故人心。人生百态,俱在此矣。
申时,校场。军旗猎猎,兵士赳赳,秋风肃肃,满是萧杀,间或有几声骏马的嘶鸣声。
董卓陪着皇帝刘协高坐点将台,看着下面雄武的军威,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他抬头作揖算是行了大礼,然后对刘协道:“陛下观臣军威可盛?”
刘协赞道:“观台下诸军,已尽得汉家之军威矣!”
董卓扯了扯嘴角,有些无语。我董卓的大军,与你汉家何干。
不过,皇帝天生身具大义。他难道还能辩驳说:台下之军并非汉家之军么?
那可是明晃晃的谋逆之言啊!
董卓有些索然无味道:“选将吧!”
本来他还想演习一二,展示西凉骑兵的威势,让皇帝明白:皇宫里的那些军队,就是花架子。你就别折腾了,还是老老实实地当皇帝吧。
可是,皇帝一番话让他破防了。若是再展示,那岂不是在展示汉室的军威,白白让皇帝占了便宜。
李儒在董卓身后侍立,看着面色平静的皇帝,心中不知想些什么。
董旻按照董卓的安排,将其麾下六大中郎将、十数校尉、几十位军司马传至点将台下。
董卓挥手道:“陛下练兵,臣必不吝手下诸将,请陛下选将。”
李儒走到刘协身旁,先是为刘协介绍了六大中郎将。
刘协急冲冲跑到点将台边,看着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吕布六大中郎将,面露喜色。
他回头看向董卓道:“司空,不如将这六人尽归孤吧!”
董卓闻言,面色陡僵。他想要大度地笑一笑,展示名将风范,结果嘴角都没扯动。
李儒忙缓颊道:“陛下说笑了。司空还要靠他们掌军呢,若是尽数归于陛下,势必有损军力。陛下也不想守城之军变成弱师吧!”
刘协满脸惋惜之色道:“孤观这些将军,尽是英雄之辈,实在是难以取舍,可孤又心痒难耐。不能尽得之,真是可惜啊,可惜。”
看着刘协见猎心喜,却又痛惜不可得的神色,李儒这才放下心来。他就怕这皇帝仗着年龄小,胡搅蛮缠,那样司空脸面无光,他也难逃其咎。谁让他嘴欠提议送将的呢!
希望这是陛下的无心之言吧!
刘协看向吕布道:“听闻吕将军方天画戟使得出神入化,孤就选他吧。”
李儒悄悄回头看了眼董卓,看他摇头,遂道:“吕将军乃董太师的股肱之将,须臾不可离也。陛下还是另选一人吧。”
在“一人”上,李儒加重了语气,暗示意味非常明显。
刘协记得,董卓对吕布须臾不离,应该是在长安。可是二人关系最密切时,也未达到须臾不离的地步。
估计董卓认为吕布刚归顺没多久,怕吕布跟了皇帝,就变心,不听话了。更重要的是,小皇帝似乎与吕布的女儿有往来。若是二人勾连,他怕自己的头颅被吕布砍下送给小皇帝。
毕竟,吕布是有前科的。丁原之死还未满半年。想到这,董卓只觉后颈发凉。
刘协又看向牛辅道:“孤听闻牛将军乃司空之婿,恐怕孤亦不能选他吧。”
李儒干笑道:“陛下说笑了。臣恐陛下也不愿选牛将军吧?”
刘协眨眨眼,小小卖了个萌道:“你猜!”
李儒发现,这个小皇帝简直是个人精。这才刚开始,他都被折磨地有些欲哭无泪,简直有负他子房之名。
考虑片刻,刘协再次看向段煨道:“听闻段将军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孤欲建王者之师,不若选段将军吧!”
李儒看向董卓,董卓犹豫片刻,终于点了头。
对于董卓而言,段煨并非最佳人选。他最初的想法是,董越、胡珍二选其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