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笑着对李世民说道:“父皇,儿臣一直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了,还没有为父皇分忧过。”
“这件事情儿臣心里一直觉得有些愧疚,如果儿臣能够像其他哥哥姐姐那样,为父皇分忧,儿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听到这话,李世民却是摇了摇头,脸色坚决的说道。
“那可不行,你是朕的儿子,年龄这么小,去了灾区,万一病了怎么办,你母后也绝对不会答应让你去。”
“你如果去了,你母后肯定会跟我哭闹,拼了命也要把你给叫回来。”
听到这话,李治不由得哭笑不得。
“父皇,母后肯定不像您所说的那样脆弱,更何况儿臣已经长大了,要出去闯荡,这才是男子汉的气概。”
“如果一直窝在皇宫里,那成了什么样子?”
“如果这样,儿臣只会是永远长不大,儿臣非常羡慕那些哥哥姐姐能够参与考验。”
“只是之前因为年龄的原因,儿臣没能够如愿。”
“现在哥哥姐姐都不在长安城,父皇为什么不能够允许儿臣参加。”
“这对于儿臣也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如果实在不行,父皇还可以再派程咬金大人前往。”
“总之对于这个机会,治儿志在必得。”
听到这话,李世民不由得双目含泪,心里很是感动。
虽然李治说的是让他给一个机会,可是他心里却是明白,治儿这是在为他分忧。
他难道不知道危险吗?之前他们沟通的时候,治儿已经听到了。
可是治儿却不怕危险,一定要前往。
他这不是为了自己的所谓利益,而是为了能够让他这个父皇在众人心目当中能够抬起头来。
如果这次真的只是让程咬金去,别人肯定会说他这个皇帝的儿子贪生怕死。
连皇帝的孩子都不愿意去灾区,反倒是派了一名大臣过来,这是不是说明陛下已经放弃了他们这些子民。
这种时候很有可能会有人借机生事,到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是让人想都不敢想的。
因此如果李治这一次前往灾区,可以说是最合适的,除了他的年龄。
而且让李治去灾区,李世民作为父亲是非常不舍的。
李治可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最喜欢的孩子,他在两人的心目中,甚至是比太子还要更重。
而且,他身上没有继承皇位的枷锁,因此,他和李世民之间没有利益与权力的纠葛,更多的是父子亲情。
换句话说,在李世民心里,李治重点是自己的儿子,而不只是皇子。
可是现在这个时候,让李治去灾区赈灾,无疑是最适合的。
虽然他对于程咬金也是非常信任,但是相比于自己的儿子而言,程咬金的身份多少有些不适合。
身为臣子,他就算跟李世民关系再近,本质上跟皇权所处的位置还是不同,难免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
一旦一步走错,很可能每一步都走不到正路上。
到时候万一程咬金没有把持住自己,真的拿了,贪了,他是治还是不治?
怎么做都是错的。
可是让李治去赈灾,李世民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一旁的长孙皇后更是在震惊之后哭成了泪人,李治这还没有确定去灾区呢,长孙皇后就已经哭成了这个样子。
等到时候他真的去了灾区,长孙皇后还能受得了思念之情?
“治儿,母后不答应,你不能去,你还这么小,还没有离开过母后,若你去了灾区有个好歹,母后可怎么活?”
长孙皇后走到李治身边,搂着李治哭道。
李治闻言,也是不由得有些不舍,不过他还是非常理智地道。
“母后,儿臣是去赈灾,又不是去刑场,您这是干什么?”
“儿臣现在就给您跪下了还不行吗?这是儿臣的愿望,母后能不能成全儿臣?”
听闻此言,长孙皇后顿时没了脾气。
“治儿,你真的要去赈灾?可是这一趟艰辛无比,甚至还有性命之危,你真的舍得母后?”
长孙皇后虽然爱怜儿子,但是却也不愿违背了儿子的愿望,内心不由得很是纠结。
李治犹豫了片刻,拉着长孙皇后的手道:“母后,儿臣当然不舍得母后,但是儿臣是大唐的晋王,这种时候,儿臣就应该肩负起这个责任。”
听闻此言,一旁的李世民不由得点了点头,很是欣慰地道:“治儿,你能够说出这一番话,父皇真的很欣慰,你长大了。”
“虽然你才十岁,但是论胆识,你绝对超过你的太子哥哥,父皇为你感到骄傲。”
一旁的程咬金也是拱手道:“晋王殿下,程咬金佩服。”
此时此刻,程咬金再也没有把李治当成一个十岁的孩子,而是真正地将他作为一个王爷来审视。
李治身上的那一股自信的感觉让他不由得有些恍惚。
他好像是看到了李世民年轻时的影子。
一旁的长孙皇后却是哭诉道:“有什么好骄傲的,不是你生的儿子你当然不心疼了,治儿,答应母后,不要去。”
李治却是坚定地摇了摇头:“母后,儿臣心意已决,您就不要再劝了,儿臣保证一定好好地回来。”
“不过,父皇,儿臣有一个小小的请求,不知道您能否答应?”
听到这话,李世民当即点了点头:“当然答应,你说吧,只要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父皇能答应的都答应。”
李治笑着道:“当然不是什么过分的请求,儿臣只是想,请您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刘大人推进科举的改良。”
听到这话,李世民不由得有些意外,没想到李治所说的竟然是这个。
李治继续道:“父皇,儿臣跟刘大人交谈的时候,刘大人眼神里迸发出的光芒让儿臣很是向往,他仿佛是看到了科举改良成功之后所带来的美好愿景。”
“为了这个,儿臣也愿意付出一点什么。”
李世民点了点头,苦笑着说道:“治儿,你真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
“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我会尽可能推动改良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