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春秋小领主 > 第七十七章 国君用什么还账

第七十七章 国君用什么还账

    第七十七章国君用什么还账

    东郭离立刻扯起响亮的嗓子,声嘶力竭的答应:“下臣当尽心竭力,定不会耽误主上的事情。”

    智姬犹豫了一下,拧着那块汗巾,恋恋不舍的说:“纺织的事情,他一个大男人哪里懂……”

    赵武做和事佬:“我看这么办:织坊由你主管,但你只管织造,销售的事情都交给东郭离,毕竟,这等抛头露面的事情,赵氏夫人出面做,不雅观啊。”

    智姬脸上露出难舍的神情,勉强说:“如此……你说了算吧。”

    智朔在旁边拍手:“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怎么到了姐姐手里的东西,居然还能拿出来,难道我眼花了,耳背了,眼前看到的一切,听到的一切,都不是真的。”

    韩无忌笑着,将手中的一串烤肉吃尽,而后嘲讽:“这叫‘恶蛟逞凶,屠龙有技’。”

    “屠龙子”是春秋时代传说中的人物,据说这家伙周游列国想学屠龙的技术,等他终于学会了屠龙技术,却发现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龙了。故此,屠龙之技就成了“无用之学”的代名词——古人说的龙,大多是指现在的鳄鱼,也就是扬子鳄。

    韩无忌在这里引用这句话,不是嘲讽赵武,这句话类似现代“强中自有强中手”,或者类似“恶人自有恶人磨”。他是在嘲笑智姬生抢硬夺了许多年,现在终于遇上了个对手,不得不吐出赃物来。

    这大概是智姬有生以来第一次没有把战利品搬回家去。

    不过智姬并不是一无所获,赵武答应把纺织工厂交给她,这意味着她可以按自己的心愿进行生产,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先由她挑选,而后才销售出去,这种结果也让智姬满意,故此她对韩无忌的嘲笑直接无视,转身与姐妹们商量起衣服的花样。

    “青色,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色最可爱,我听说赵氏领地里有石青矿,不如我们把布染成青色,这多好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只为君故,沉吟至今”,智姬低声与姐妹商量。

    所谓“石青”是指春秋时的一种染料,也称“曾青”,它就是蓝铜矿,呈鲜艳的蓝色。

    在古代文献中,青色即指深蓝色,蓝色是指靛蓝。“青出于蓝胜于蓝”就是这个意思。

    石青与红色的赤铁矿和朱砂、黄色的石黄(雄黄和雌黄)、绿色的空青、白色的胡粉和蜃灰(石灰)、黑色的炭黑,合称“春秋五大矿物染料”。与此同时,春秋时代的植物颜料还有茜草的红、栀子花的黄、蓝色的鼠李、蓝草的靛蓝、黑色的皂斗和乌桕等等。

    “丹红色,我喜欢丹红色——‘缟衣綦巾,出其东门’更好”,荀姬娇笑:“娇娇,不如我们多染几种颜色,等衣服成了之后,你穿青色,我穿红色,中行姐姐绿色——‘绿兮衣兮,绿衣黄里’,怎么样?”

    中行姬细细回答:“什么都行!只是不知夫主喜欢什么颜色?”

    几个女孩谈起衣服来就忘了正事了。

    另一边,韩无忌凑近赵武身边,低声说:“我去你的木器坊看了,你制作弩箭的工效确实高明,我还听说工匠们正在尝试制作一种器具,可以不用人力牵引弓臂,这种器具制成后,你送我家一副,如何?”

    赵武点头答应:“那东西我本就打算送给韩氏的,只是,现在工效太费事了,恐怕做好之后,也要开春了。还有,这东西叫‘牵引车床’——你需要找一辆大车来运。”

    韩无忌笑了:“这年冬天新田城肯定是纷纷扰扰,我也不回了,就在你这里越冬,你这屋子温暖如春,正好渡过漫漫冬季,嗯,还有美食华屋,真是天上人间啊。”

    智朔马上紧随:“我也不回了,城里没我什么事,不如我跟在你后面,去赵氏的工厂四处转转。”

    赵武正想答应,东郭离轻轻拽拽赵武的衣袖,恰好师偃绷着脸,领着师修走过来,严肃的提醒:“主上,天色已晚,该安歇了……明天的狩猎也取消,武士们刚从山中回来,正好歇息一两日。这段时间,还请主上努力,下臣们都在翘首期盼。”

    赵武尴尬的笑了,智姬倒是落落大方,马上牵起赵武的手,对弟弟智朔吩咐:“智子,一家都有一家的秘密,父亲怎么交代的:赵城不可四处闲走,拿回《百器谱》就成。人家韩氏跟赵氏关系不一样,韩氏能看的东西,智氏却要自律!”

    韩无忌微微轻笑,智朔马上点头:“理解,姐姐去忙吧。如果姐姐为赵氏剩下子嗣,我智氏与赵氏的关系就会更进一步。姐姐,可要努力啊!”

    春秋人就如此当面谈论让后人感觉到尴尬的问题。赵武晃了晃脑袋,心中感慨:开放、大方、有礼、明智、自律……这就是我看到的春秋人,难怪这个时代,影响了后面整整两千年的中华。

    这样悠闲的日子过了两天,新田城里的中行氏果然前来报来丧讯,荀庚(中行庚)去世。

    守丧是丧礼中的最后一个仪式,现在,熟知礼节的师修,按“外子”应该做的礼仪,宣布赵府为中行庚举哀数日,家中禁止举火,全城人要吃寒食度日,仆人全换上素服——时间多久全看赵氏家族的需要。

    稍后,中行姬已经哭成一团。

    中行姬是庶出女,也就是妾(也是仆人)或者女奴生的孩子。中行庚是她的爷爷而不是父亲。按春秋礼法,妾室与仆人生的孩子不算自家人,基本上不会计入家族谱系。但如果生的是女孩,家族会给她良好的贵族教育,以便她长成之后,作为家族联姻工具送入别家——譬如这次她作为陪嫁。

    中行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父爱并不多,作为家族庶女、早晚都是陪嫁货,她受得欺凌与白眼到不少。然而,这次爷爷终究是替她找了一个好丈夫,赵武不像正统春秋人那样歧视女人、歧视陪嫁的庶女,如今,感受了幸福的她想起爷爷的恩惠,心中悲哀,哭着哭着又想起自身经历,便由礼仪上的哭喊,成为发自内心的悲痛,一下子哭得撕心裂肺……

    师修马上提醒:“主上,师偃性子急,你得提前跟夫人做好沟通——对一国之君逼债要讲究礼仪,我们必须有礼有节……这些,都需要主上与夫人交代好,谁该说什么,谁不该说什么,什么话由谁来开口,需要预先规划,免得到时出了岔子。

    这种沟通必须尽快,我们明年的筑城计划已经耽误了,万一师偃暴躁起来,私下怂恿夫人催逼国君还债。而主上这头,万一面临国君的求肯,该如何应对?”

    刚才的交谈中,武清直接称呼悼公为“国君”,这不是一种恭敬的称呼,但因为武清原本不是晋国人,所以他的称呼也无人介意。

    可是,坏习惯是传染的,如今,一贯讲究礼仪的师修也放弃了“君上”的尊称,而以“国君”来称呼悼公,说明师修虽然没有表态,但欠了债的悼公已经让他失去了敬意。

    不过,师修的转换称呼倒是提醒了赵武,他马上改用尊称:“君上在潞氏筑城,城池修好之后,我赵氏在甲氏的领地就不是边境了,这样一来,原先协防的智氏私兵可以抽调回去,我们自己家族的武士也能抽调出部分力量,全力防御霍城以北戎人的侵扰……

    所以君上筑城的行为,是在为我赵氏分忧啊,我赵氏不过被调去了一些物资,就能让大部分兵力抽开。而减少了狄人的威胁,我们在甲氏新筑的城,即使城墙单薄一点也可以忍受——养活甲氏的武士需要花多少钱,省下来的钱足够抵偿那些物资吗?

    所以,君上既然打了欠条,我们也似乎不能立即催帐,需要先缓一缓……你们说,是不是这道理?”

    师修闭紧了嘴,武清无所顾忌,他脱口而出:“赵氏修筑城墙,防御的岂止是外敌的骚扰?”

    赵武笑了:“诸位过于警惕了。晋国卿大夫之间的争斗虽然惨烈,但现在是韩伯(韩厥)当元帅,至少在他的任上,赵氏没有什么好担忧的。韩伯退下之后,只要我还在位子上,只要君上还是国君,又岂会亏待了赵氏?

    你们转告师偃一声,我们别急着一次性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可以先把长治城建起来,即使城墙单薄一点,但我们也有十几年的工夫去完善城防体系,别担心什么。”

    师修转换了口气:“如果不担心建筑材料的短缺,说起来,国君借走一点粮食,倒不是什么大事。别的家族都缺粮食,但我赵氏从数年前就开始推行楚国稻种,农夫两季耕作,领地内粮食等于凭空增加了一倍产量。

    如今我们粮食多得仓库里堆不下,已经开始酿酒,但酒瓮也堆满了酒窖,国君从我们这里调去部分粮食,倒给我们腾出了一些地方。”

    武清低声补充:“没错,师偃对借出去的粮食倒没有抱怨。但齐策怕消息传出去,其他的家族看到我们粮多,嫉妒与怨恨,所以他给卫城那些归附戎人、狄人们调拨粮食,都用装酒的木桶运输,以隐藏真相。目前,我们在壶关仓库里的粮食,养活那一万多名来投靠的胡人部民一点不艰难。

    主上,我认为我们的步子还能迈大一点,甲氏荒凉,我们要更多的接纳各部牧民。我们的骑兵多了,战马多了,才能更快更好的掌控甲氏——我们现在是跟国君抢时间啊,不能不激进一点。”

    春秋时,粮食是战略物资,禁止公开销售,所以市场上从来没有粮食出售。各国缺粮了,只能通过外交手段,用其他国家紧缺的物资来交换粮食,而贵族之间也一样,比如赵武之前缺粮,就要用手中熟练的工匠与其他家族交换粮草。

    现在赵氏生产的粮食多,但这些粮食不能拿来出售;而其他的家族虽然缺粮,但他们却拿不出赵氏期待交换的紧缺物——人力。过去,赵氏只能低调的装穷,尽量把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或者酿成酒埋入酒窖,但现在,武清的建议等于一丝曙光……既然粮食能诱惑游牧部落卖身投靠,赵氏人口数大幅增长的契机就出现了。

    狄人、戎人多了并不怕,春秋时代,人们对国家概念并不强烈。赵盾身上流着狄人的血脉,狄人没有拿赵氏当外人。赵氏需要的是士兵,以及擅长培育战马的人才。狄人来了,简直是瞌睡遇到枕头。等若干年后,游牧部民彻底融入赵氏,谁能分得清华夏与夷狄?

    孔夫子怎么说——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让齐策把欠条收藏好,我对娇娇很有点期待,真希望尽早知道,他国君用什么还账?”赵武想到这,满脸的幸灾乐祸:“我们的粮食要提价,要尽量吸引狄人投靠,投靠的部落民要迅速按井田制分割,按我们晋国的军事民事编制,散布到四乡。

    战争还在继续,我们要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所以,这些狄人戎人要尽快同化:给他们教授晋国的军事常识,教会他们晋人的战斗方式。够标准担当武士的,要尽快纳入观察范围……”

    赵武把自己记忆中所有诱拐、洗脑的招式都倒了出来,等他吩咐完,又想了片刻,认为再无遗漏,便深沉地说:“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所以,动作一点要快!”

    留给赵氏的时间确实不多了。这一年,垦荒筑城之风刮遍春秋列国,除了晋国在忙外,齐国也乘霸主无力东顾,出兵攻打东边的莱国。齐国大臣晏弱初步动作是在莱国边境修筑东阳城(今山东省临朐县),进一步威胁莱国。

    与此同时,秦国继续扫荡西戎,成为戎地霸主,像模像样第要求戎人小部落“纳征”,并不约而同地在西戎一地大肆修建城池,以进一步开发戎地。

    春,晋国新任国君下令大法官士弱“修范武子之法”,正式颁布实施全国。

    自此,晋国法律从“习惯法”走向全面“成文法”。

    范武子是前元帅“士会”的尊称。士会在担任元帅时,修订与完善了赵衰赵盾制定的法律体系。故此,晋国人习惯把本国法律称之为“武子之法”。

    但即使是士会的所谓“完善”,其中的很多内容依旧是粗犷的概念性条文,可执行性上远不及赵武依据现代法律条文所制定的《赵城律条》。故此,士弱受命在修订“范武子”法律后,在许多地方参照了赵城律条,这使得晋国百姓在其后,习惯性地将晋国新法律称之为“赵武子之法”,或“赵律”。

    同时,楚国使臣抵达郑国,向郑国传达再次侵略宋国的命令,此时的郑国刚刚解散去年集结的军队,正忙于春耕。楚国再次下达的任务,令郑国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大臣子驷认为楚国给的指命太多太重,难于负荷,请求顺服晋国以得到喘息(息肩于晋)。但郑成公态度坚决,匆匆下达了军事集结令。

    消息传入晋国,晋国国内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接获郑军集结的消息,悼公焦急的等待着韩厥下达全国动员的命令,但等了小半个月没有消息,他急忙赶往元帅府,亲自询问韩厥的决定。

    春秋时代,国君跟臣子之间礼节上的差距并不明显,国君前往元帅府聆听元帅的主张,也就是平常事,何况晋国向来是执政掌握治国的权力,国君只不过是名义上的领袖而已,所以悼公穿过元帅府的时候,并没有引来护卫士兵的诚惶诚恐,他们只是站在原地行了个礼而已。

    韩厥正在里面处理公务,只听韩厥说:“明日询问全军,‘有兄弟四五人皆在军中者,可以向上司申告,我们从明天起:归老幼,反孤疾,二人役,归一人(即:免除老弱病残的服役义务);凡起徒役(凡是承担军役的任务),不过是每家出一人而已……”

    悼公听到这里,转身就走,护卫悼公的公族大夫荀会诧异的问:“君上,怎么你到了门口也不进去(过其门而不入)?”

    悼公笑眯眯的回答:“郑国人又挑起了战争,我原本担心今年我们要穷于应付了,但现在执政都开始淘汰病弱士卒,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荀会点头称是,悼公又走了几步,听到元帅府响起了赵武的声音,他又停下脚步,只听赵武在里面说:“没错,让那些上不了战场的老弱也去参战,那是对他们的谋杀。我们现在国力疲惫,连老弱都上战场了,这些人不仅形成不了战斗力,光是耗费的粮食也让我们难以承受。

    如果把这些老弱都淘汰回去,每三个羡卒(预备役、辅助兵不能算‘士’)当中只留下一个,而后把装备三个士兵的费用集结到这一名士兵身上,我们可以让上战场的士兵装备更加精良,他们在战场上的生存机会会更多……”

    只听下军将栾黡阴阳怪气的说:“武子侃侃而谈,谁不知道你的士兵装备精良,但我们这些在座的人,谁又有你家那么多财产?养得起数千甲士……哼哼,想当初,先君(指厉公)不过拥有八百甲士而已,你现在让在座的都学你那样,把士兵武装到牙齿,我们可学不成。为啥?两个字:没钱!”

    韩厥的声音紧跟着响起:“武子是把自己的军队装备的精良,其中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历年参战,各家族私兵伤亡惨重,但打了三年仗,赵氏私兵阵亡者不过三百余人,大多数伤兵伤好后都能照常下地干农活。我想,光是这个数字就能让各位好好思量一下:三百余人,仅仅三百余人阵亡。

    这三百余人的伤亡又给武子带来了什么,大家也知道,武子这几年的俘获却不算少,若不算上三郤归附的武士,恐怕武子这几年收获的战俘,在各位当中也是最多的。”

    栾黡嘟囔了一声:“历次战争,数武子出的兵力少,当然伤亡最小了。”

    韩厥紧跟着驳斥:“栾军将,你的下军虽然独立攻击了彭城,算得上一场大仗,但去年令狐颉与武子的新军也独立对抗了郑军——大家都知道,郑君被武子追杀,狂奔了三百余里,一口气不敢歇,这才逃脱——我还听到消息,说郑君回去后受了惊吓,一直缠绵病榻。

    所以,真论起来,武子新军战斗的艰苦并不下于栾军将。”

    栾黡强辩:“我打的是攻城战,赵军佐打的是郑国那支‘长跑军’。”

    上军将智罂慢悠悠的说:“但新军只有一个半师,对抗的是整个郑国的军队。郑国虽然弱小,却也是二流强国之首,能打得二等国家宋国喘不过气来。吾家儿婿小武,用一个半师独立击溃郑军——便是算上这场大战的伤亡,他手下的私兵也就亡了三百余人。

    为什么武子能做到这点啊?无他,甲坚兵利而已。”

    自己的岳父都跳出来说话了,武子的口气更加谦和,他平平淡淡的说:“我继续说:坚固的铠甲再加上锋利的兵器,使得我们的新军可以用一个半师的力量击溃郑国的军队,伤亡却很轻微。如果各位将手头的老弱病残裁减了,用装备三个士兵的钱粮装备一个士兵,又会怎样——我们的士兵在战场上会更加勇猛,更具备战场生存能力。当然,他们的攻击力也更猛烈。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经过十月怀胎,呱呱坠地后,需要二十年养育才能加冠、成人。但并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擅长战斗的。大自然里有花、有树、有草,这些种类各异的植物,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开花。

    天道如此,人也一样——有的人擅长纺织,有的人擅长做木匠活,有的人擅长冶炼。让一双灵巧的、擅长开动织布机的手,拿起刀枪更别人拼斗,那是糟蹋了他的天赋。

    所以,我赞成韩伯的话:让我们把那些不适合战斗的人送回家去吧,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活儿干下去,为我们创造更多的价值,让我们只把那些擅长战斗,擅长杀戮与狩猎的士兵留下来,让他们作为我们的锋利的牙齿,坚固的盾牌,保卫我们拥有的一切。

    当然,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战斗,或者说的自私一点,为了让他们尽可能长时间的为我们战斗,我们不妨把他们武装的更完善一点,给他们最坚固的铠甲、最优良的兵器,让他们在战场上生存下来,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杀死我们的敌人,这么做,不是对各家族也有利吗?”

    栾黡回答:“说的不错啊,这道理听起来很是顺畅,可是连年战争,已经掏空了我们的家产,再让我们武装自己的私兵,恐怕我们掏不起那个钱——即使元帅愿意因此裁减我们出兵的数目,我们也做不到。

    对我们来说,人不值钱,下命令,让领民自备武器与粮食上阵就行,但铠甲武器却要花我们自己的钱,它们都很昂贵。战斗中,这些武器还有损耗……我们实在花不起这份钱。相反,元帅无论需要我们出多少名战士,没问题,它不费钱的。”

    士匄的声音幽幽响起:“元帅,木甲(柳条甲)也算数吗?如果木甲算数的话,那么是否‘恶金’制作的刀剑也能算数——若是这样,我范氏私兵也能装备的起木甲、铁兵。”

    元帅府里哄笑了一片,只听赵武不紧不慢的说:“范大人,铁兵的廉价已经是过去式了,我们新制做出的铁兵器比青铜兵器还要昂贵,若用这种铁兵装备你的军队,我怕你也装备不起。”

    范匄吃惊的问:“怎么会这样?我听说新铸造的铁剑已经可以达到三尺长,还正想着换一批这样的铁剑装备私兵呢,有这批长剑在手,搏斗起来,我的士兵并别人的剑长一倍,还不是只有我欺负别人,别人想还击都够不上我,多幸福啊……

    武子,别开玩笑,我平生第一次有了装备铁兵的念头,怎么你现在又告诉我,你家铁兵器比青铜兵器还贵?你的物价也上涨的太快了……”

    悼公听到屋里传来一阵宝剑出鞘的声音,紧接着传来一声巨响……似乎是赵武在向人具体演示自家铁剑:新式的夹钢剑舞起,一刀,轻易砍断了一柄锋利的青铜剑……

    大厅里顿时响起了一片抽冷气的声音。

    大厅外,悼公身边的荀会扫了一眼旁边的武宫武士,有点尴尬的向国君说:“其实铁兵的锋利,栾军将也知道。当年栾元帅攻打匠丽氏家族,是中行伯(荀偃)带的那群铁剑手奠定了胜局,当初那批铁剑是中行伯从武子那里得到的聘嫁礼,因为那群铁剑手们轻而易举的砍断了武宫守卫手中的武器,使厉公的甲士失去了战斗意志,这才导致厉公被囚。”

    荀会说这个,是因为大厅里那帮弑君者不知现任国君在外。说起前任国君被臣子捉拿囚禁的事,连他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

    厉公被杀的时候,赵氏铁剑的制作技术还不成熟,大多数铁剑也只是比青铜武器稍稍锋利而已,直到赵武想起高碳钢、低碳钢这两个词,开始在冶炼钢材的时候掺以木炭与石墨石灰……加上铸剑师熏的到来,才使得赵氏武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现在赵氏铸造的夹钢剑以铁条为心,刃部使用了高碳钢,它的锋利程度远远超越了大多数青铜器,据说,新剑可以从咽喉直接刺入心脏,在骨骼上留下深深划痕……

    赵武在大厅内具体一展示,所有的晋国大臣都呆住了。

    悼公感到很有面子。

    赵武的铸剑技术是从周地得到现任国君孙周赠送的一批藏剑,然后才出现突破的。所以赵氏的铸剑技术,一向被认为得到了孙周的特别指点。如今赵武用手中的宝剑折服了晋国诸卿,悼公以为,这是他的功劳。他一边举步向外面走,一边露出小孩子那得意的微笑。

    身后,元帅府中,诸卿们一个个上前验看被砍断的青铜剑,以及赵武手中那柄铁剑。

    韩厥等诸卿都看完,他开口说:“木甲可以算数,我允许各位用木甲当作甲士,另外,我还允许各位短少三分之一的兵额。但,既然各位少出了兵车数,那么就必须做到:你们所出的士兵都要武装齐全,每一个士兵都拥有铠甲。

    至于武器……武子,你说这种武器很昂贵?”

    赵武点头承认:“我家的铸剑师熏已经逐渐的摸索出合格的冶炼配方,已经知道怎样做才能铸出锋利的宝剑,但是,这种宝剑铸造起来极其花工夫,匠师的技艺如果不十分精湛,造出的宝剑合格率就低。

    计算起来,花在铸造这种剑上的时间与工夫,比青铜剑还要麻烦,然而这种剑确实锋利,而且还可以铸造的远比青铜剑长。”

    韩厥打断了赵武的唠叨:“这种剑你现在有多少?”

    赵武有点不好意思:“大约一万柄……”

    栾黡跳了起来:“那还算少,拿出来足够装备所有的军官了。”

    栾黡的意思是说:既然这种剑如此昂贵,不如给只给军官装备。赵武有一万柄剑,装备全国的军官已经足够了——所以,赵武最好拿出来给大家分分。

    韩厥沉思了一下,又问:“匠丽氏是否学会了这种铸造技术?我听说他今年付给你六千女奴,是不是在购买这种技术?”

    赵武回答:“匠丽氏确实向我购买了这种技术,但他那里铸造的宝剑,合格率更低。所以匠丽氏坚持要以普通青铜剑十倍的价格出售这批宝剑……我刚才说一万柄宝剑不够用,是因为我自己的私兵都不够装备。

    诸位也知道,一场仗打下来,一名士兵平均损耗至少两柄武器,而我的出兵额度是七千五,那么,我至少需要一万五千柄刀剑。即使元帅肯消减我的出兵额度,我也要出六千兵。这一万柄宝剑,还不够装备我家士兵的。”

    韩厥沉思了片刻,回答:“国家现在经费紧张,出不起太多的钱向你购买宝剑,但我可以让你参与分享部分‘征税’——今年不行,今年的‘征税’额度已经分配下去,从明年开始,我许可你参与分享征税。我以这个条件,向你赊买三千柄铁剑,作为国家武库库存,可行?”

    栾黡欢畅的跳了起来:“太好了,那我栾氏就从武库里借两千柄铁剑使用。”

    一直沉默的中行偃(荀偃)开始以大压小:“栾侄,这里各家族都在,栾氏怎能一下要走两千柄宝剑呢?我看大家不妨商议一下,确定各家对这批宝剑的分配份额。”

    韩厥扫了一眼在座的卿大夫,他读懂了各人眼中的垂涎,淡笑的说:“我也知道各位打着有借不还的念头,可以!各位可以在战后保留这些铁剑,但我需要各位拿功劳来换——现在郑国虽然开始征召军队,但我听说郑国国君病重,恐怕活不成了,所以我们这次出军无需动用所有的军队;所以,这些铁剑就先分配出战的人吧。智伯,这次出阵由你率军,你就挑人手吧。”

    智罂笑盈盈的回答:“既然由我挑选,当然是自家女婿使唤的得心应手。况且这次只是面对郑军,郑军曾是赵兵的手下败将,所以我先挑新军,而后领上军一部出战,应该足够了。”

    栾黡没事瞎捣乱:“智伯率军出战,我看这次就无需从武库里借兵器了,赵兵是你家女婿的军队,他们不把自己武装到牙齿是不会出战的,至于你智家私兵……我听说娇娇往你家里搂了不少好东西,想必智氏私兵也不会缺铠甲与武器。”

    智罂笑着点头:“依你,我们这次不从武库里借东西!阿黡,其实你羡慕我,那就要多问问你的岳父了。”

    栾黡听了这话,脸色一黯。

    智罂觉得自己说漏了嘴,赶紧转移话题:“我听说韩氏弓兵与赵氏私兵搭配起来,作战能力暴涨。韩伯,我家私兵不如魏氏、赵氏勇猛,这次能够从你那里借点人手。我也不要多,只要两三千弓兵。”

    韩厥点点头:“我让韩起带队三千人,跟你出战……我认为我们时间足够,可以拖延到秋季再出兵。阿匄(范匄),齐国人态度越来越不逊,你去齐国跑一趟,责问一下他们,态度要不软不硬;阿黡,你去卫国乞师,要求卫国出兵一个整编军,于秋季集结于宋境。”

    栾黡的岳父是士匄,士匄之女祁盈(“祁”是士匄给女儿陪嫁领地,该女被人称之为“祁盈”或“栾祁盈”、“栾祁”,意思是说:嫁入栾氏,儿子是盈,嫁妆是祁的女人)也是一个喜欢往岳父家搬东西的女人,但她跟智矫不同——智娇把丈夫家中的货物搬到父亲家,顺便拐走父亲家的农夫与武士充实自己夫家,导致家大业大的智氏也出现劳力不足状况。比如赵武长借不还的三千智家武士,现在已经彻底融入赵氏,成了赵氏散步于各地的城防军。

    比较起来,智娇的作为也算是一场公平交易而已。而栾黡花钱大手大脚,祁盈更像一个现代物质女。已故的元帅栾书又是一个极其廉洁与节俭的人,摊上这样两位擅长败家的儿子儿媳,使得原本家大业大的栾家现在也开始窘迫起来。

    刚才栾黡脱口而出夸奖智娇矫擅长搂钱,智罂先是得意的炫耀了一下,马上联想到栾黡的妻子,他自知失言,赶紧胡乱说些别的话,韩厥当然察觉了荀罂的失误,所以马上接嘴掩饰,借助布置军情,避免了令士匄与栾黡的难堪。

    士匄与栾黡各自领了任务,韩厥马上又补充:“既然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现在不妨把这些铁剑的分配额度商量一下,另外,各家裁减的羡卒数目也确立一下。今年春耕过后,我希望各家立即整理铠甲,储存武器,训练士兵,等待国家的征召令。”

    众人轰然响应,紧跟着,他们又为各自的额度争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