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里逃生,命令夏侯婴断后,防止匈奴偷袭。
到达平城的时候,援军赶到了。冒顿见汉军人数越来越多,知道已经捞不到什么油水,于是率军退回大草原中。
见匈奴人退走,刘邦也班师回撤,到达广武的时候,马上释放被羁押的刘敬。刘邦亲自为刘敬解开套在身上沉重的枷锁,看着刘敬蓬头垢面,刘邦心中一阵歉意:要是我早听这老头的话,不至于受败军之辱!
为了安抚刘敬,刘邦说道:朕不听公言,招此大败,朕已经将谎报军情的使者全杀了!为了弥补朕的过失,朕赐爱卿关内侯爵,增两千户,封为建信侯,爱卿可不要怪朕啊!
臣不敢,臣不敢!刘敬匍匐在地上,忙谢恩不迭。
刘敬由郎中一跃成为关内侯,不到一年时间,而且不靠政绩,只凭两次谏言就平步青云,如果做官有神话,无疑应该算刘敬一份,要知道,很多人苦干狠干流血流汗,混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混到这个位置。
刘敬趁热打铁,给刘邦献上了三个对付匈奴的策略,供其挑选。其实,说是三条供选择,有两条是废话,只是为了照顾领导的面子,故意整出来让他裁夺,这样才显得领导水平高啊!
刘敬深谙为官之道,像他这样获得官职的人,目前为止,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自然要更加小心翼翼。他给刘邦的三条策略中,一为发兵端了匈奴老巢,这条计策,当然毫不犹豫地被刘邦否决,以汉朝目前的实力,冒顿不来端自己的老巢那就谢天谢地了,还发兵征讨,怎么可能?二是向匈奴称臣。说实话,这一条也不是不能考虑,泱泱华夏向夷狄称臣,确实有人这么干过,比如后晋的石敬瑭就向契丹称儿皇帝。但刘邦那时代,这几乎不可能发生,虽然打了败仗,但也没到这么贱的地步!
前两条被否决后,只剩下第三条可以选了,这也是刘敬真实的计策,它也是汉朝的第一大基本外交政策—和亲,打个比方的话,和亲政策就相当于现在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那么,采用和亲政策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敬是这样解释的: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匈奴单于碍于汉朝的面子,将以公主为阏氏,如果公主生了儿子,单于又会碍于汉朝的面子,将儿子立为单于,那么以后的儿子就是皇帝陛下您的外孙之类的亲戚,陛下再派遣道学家教他好好学习文化礼仪知识,他就能认清抢劫可耻,孝敬光荣的道理。以后汉匈再互通有无,便再也不会有战事了。
刘敬的话,咋听下去,理确实是这么一个理儿!可仔细分析下来又不对劲。谁说公主就一定能被立为阏氏?谁说她就一定能生儿子?生了儿子能立为单于吗?当了单于就一定会规规矩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孝敬长辈吗?
刘邦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刘敬尽挑好的说,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和亲政策上,也不靠谱,但目前来讲,这也算是一个比较现实有效的政策。
采用这个策略,一则向匈奴说明我是不想打的,你看,我都来找你联姻来了。二则也表示真要打,也好,我奉陪,不就是嫁你个女人吗?
至于方子究竟对不对,还得看疗效。
刘邦采纳了和亲的策略,刘敬马上说道:臣请出使匈奴,订立和亲之约!
刘敬敢于主动深入虎穴,决不是一时冲动的,他很清楚仅靠嘴皮子那点儿功夫就封侯封地,不是什么长久的事,谁知道刘邦是不是一时冲动呢?他要觉得不值或不该的时候,找个茬什么都可以收回去!所以,该出力的时候还得出力,该冒险的时候还得冒险,最好能挨点板砖出点血让人家看到物有所值,这才保险。
刘敬随即被赐予使者符节,带领数百人的队伍向匈奴王庭进发。
刘邦则继续率军回撤。
在回撤的路上,刘邦惹了一件事,差点酿成了祸端。
刘邦路过赵国,赵王张敖本是承袭父亲张耳王爵的,功劳并不大,而且张耳曾与刘邦约为亲家,所以他一直把刘邦视作恩人。
那时候,赵王张敖与鲁元公主还并未大婚。
虽然还没有成亲,但他早已把刘邦视为岳父,所以准备了一套重大的欢迎仪式并出城三十里迎接他未来的岳父,张敖的态度十分恭敬。
可刘邦被围了七天七夜,心中窝了一肚子火,早就想找个出气筒,眼见这位未来女婿唯唯诺诺的样子,心中暗骂:这种废物怎么还能做我大汉的诸侯王?
在这一刻,连日的郁闷彻底爆发了,怒火直往脑门上扑。
他不但对张敖的恭顺视而不见,反倒不断地找茬!
他喋喋不休的明里暗里骂个不停。
刘邦的骂功那可是相当有水准的,想当年他在道上混的时候,这嘴皮子功夫,可没少练过,骂起人来,可以不眠不休不打结不短路,被他骂过的人除了心灵上受到极大的创伤后,大都会在心中燃起想找块豆腐撞死的欲望。
光骂也还难以体现刘邦的水平,据说把他惹毛了,他会一个猛虎跳墙,直接蹦到人家脖子上去,边骂边揪人耳朵,狠一点还拿牙齿咬。要是你带着帽子的话,那就更惨了,帽子一旦被他拽下来,他定然会扔在地上,踩上几脚,然后腰带一解,一泡热乎的黄汤下去,刺啦一声,你得当场吐血。如果刚好碰到他在洗脚,说不定一盆洗脚水下来,准保你从头咸到脚,拿着舌头舔舔,你还得哭丧着脸奉承他道:味道好极了!
张敖他知道岳父好女色,特地把宠姬送给他,但刘邦领了女人却并没领情。张敖有苦难言,谁叫他是岳父呢?而且是岳父陛下呢?
嗨,招谁惹谁了!
其实,张敖还是没想明白,刘邦并不是生气,他是在故意找茬,他不是要侮辱赵王,他看中的是赵王的王位。
张敖是忍下去了,可赵相贯高,赵午实在看不下去。他们原本是张耳的属下,性情豪爽,但十分冲动。
要不是刘邦的身边守备森严,他们准提了把斧头进去把刘邦给大卸八块了。
刘邦走后,贯高,赵午就找到赵王,说道:大王,皇帝那么对你,臣等实在受不了了。依臣之见,干脆反了他娘的!
赵王一听这话,马上咬破手指,大声说道:你们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请你们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
说罢,便拂袖而去。
贯高看着赵王离去的背影,说道:我王,孱王也!我看我们不如自己动手,事成归赵王,事败归自己。
此后,两人便一直积极策划砍杀刘邦的计划。
第二年(公元前199年),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到东垣攻打韩王信的残部。这一次没有匈奴铁骑的帮助,很快便将韩王信残部击溃,刘邦得胜班师回朝途中再次经过赵国。
贯高,赵午两人得知这个消息,在柏人县迎接刘邦,他们事先准备好的行辕厕所里埋伏好了刺客,计划邀请刘邦在此留宿,等时机一到把刘邦送上西天,然后拥戴赵王为天子。
但计划总没有变化快。
刘邦到达柏人县后,问下属道:这是什么县?
柏人县!
刘邦似乎嗅到了空气中不寻常的味道,并发现了些许诡异,说道:柏人,迫人也,下令全军,今晚不在这里留宿了!
贯高,赵午等人辛辛苦苦策划的阴谋就这样泡汤了。
不过,贯高,赵午并未放弃,他发誓只要他还有命在,一定要为赵王讨回公道!
但不知怎么的,贯高的仇家得知了贯高等人的阴谋,十分兴奋,便马不停蹄的向朝廷举报他们谋反的事情。
刘邦且怒且喜,怒的是他们竟敢如此大胆,包藏祸心,喜的是终于有借口可以搞掉赵王了,说起这个平庸的女婿,他就来气,占着茅坑不拉那个啥啥的,上次故意去羞辱他,本想激怒他治他个大不敬之罪,没想到那臭小子还真能忍。刘邦对张敖打心底里不满意,要不是看着他老爹的份上,他绝不会把王位封给他。
现在好了,张敖撞枪口上了,正中了刘邦的下怀。
好女婿,怪不得岳父,赵国这片土地,朕早就给他物色了新主人!刘邦心里窃喜。
刘邦随即下诏,逮捕赵王及其同谋者!
一个都别想跑!
赵国官员得知消息,大为惊慌,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
但思来想去,也没有力量与朝廷对抗,谋反之罪只要坐实,只有死路一条,而且对于这种罪,是没有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的限制,狱卒们逮到这些必死无疑的人,肯定不会放过锻炼身体的好机会。进了诏狱,就意味着耻辱!
士可杀,不可辱。
绝望之下,大家自然而然想到了最后一种保留尊严的方式,自刎。说时迟,那时快,赵午已率先拔剑出鞘,上了路,尔后又有几个赵王臣属倒在了血泊中。
贯高眼见这样下去,赵王府一个人都别想留下来,于是,他大喝道:赵王根本没参与谋反,都是我们的错,我们要死也得去长安讲明白,给赵王伸冤!要都死了,谁来还赵王清白?
国相一言,众人惊醒!
他们顿时安静了下来,略微思忖道:对啊,赵王并无过错,如果连累他,我们做臣子的百死莫能赎身啊!
于是,贯高陪同赵王到达长安。
对于他们的主动,刘邦有点诧异:见过不怕死的,还真没见过这么不怕死的。
其实,刘邦是很了解赵王的为人的,说那傻小子谋反,借给他十个胆都不敢。但这是一个废除异姓王的绝好机会,怎么也得捞点口实,给他安个罪名。
赵王和贯高统统被下狱。
鲁元公主得知未婚夫被抓,赶忙向吕后求情,吕后心疼女儿,去拜见刘邦,给张敖说情,可是刘邦却大发雷霆。吕后碰了一鼻子灰,只能偷偷地找来主审官廷尉王恬,只对他说了据实禀报四个字。按理说,据实禀报本就是廷尉的职业操守,也无需皇后亲自来训导才对。表面上,吕后说了句废话!但仔细想想,这就奇了怪了,吕后什么身份,怎么可能大老远伤筋动骨跑来说废话?
皇后到底什么意思呢?王恬是个机灵人,稍微一琢磨,他就明白了,皇后这是话中有话啊。
吕后的意思很明显是说,赵王张敖上面有人,而她就是上面那个人,这便是据实的那个‘实’啊。
高,吕后真是高啊!她这句貌似废话的话,真是太高了,就算将来赵王谋反案坐实,吕后也毫无干系。
王恬把赵王带到了专门的别室中,暗令狱卒,要统一认识,对外宣称看管赵王,对内则要服务赵王,除了限制外出,要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可是,贯高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汉朝的诏狱虽没有后来明清的那样恐怖,但花样也还真不少,什么刮的,打的,鞭的,刺的,砍的,可谓十八般刑具,一应俱全。
王恬几番审讯下来,贯高都一口咬定:此事跟赵王无关!
王恬知道这样的结果自然不会令刘邦满意,于是给狱卒递了个眼色。狱卒们心领神会,马上卷起袖子,往手掌上吐了口唾沫星子,拿出十分的力气,拽起鞭子一顿狠抽,抽得贯高全身一道道的血肉模糊,但他却仍不改口。
王恬见贯高骨头这么硬,很是恼火,又递了个眼色给狱卒。狱卒点了点头,脸色变得一片狰狞,只见其中一人取出约摸如小指般长的铁针,放在碳炉上灼烧,等铁针烧成炭红色,拿出来,往贯高的四肢慢慢地刺。品味慢慢这两个字,真让人不寒而栗。贯高虽说是硬汉,也经不起这番折磨,昏死过去好几次。
贯高就这样一边被审,一边被打,但王恬听到的始终都是一句话:赵王并未同谋!
如此审了三天,结果还是一样,王恬只能据实向刘邦报告。
没想到,刘邦听后是赞叹不已:好一个壮士!骨头这么硬!
刘邦对贯高突然有了怜惜之情。刘邦再派贯高的熟人中大夫泄公去狱中探访,明为探访,实则调查。
泄公随即去了诏狱,与贯高推心置腹,过了不久,就回来向刘邦复命。刘邦听完泄公的禀报,沉默不语,好一会儿才说道:你去狱中传旨,就跟他说,赵王马上释放,朕敬重他是个义士,也会把他放了。
刘邦做出这样的决定,全因为贯高的一番话打动了他,他说的入情入理啊!刘邦不是那种为了找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人,他虽然阴险,但他还有良知。
生而为人,谁不爱自己的妻子,儿女,贯高顶着严刑拷打,冒着三族尽灭的危险,也不污蔑赵王。这种人的话难道不值得相信吗?都放了吧,即便他有大逆不道罪,我大汉就是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忠义之士啊,我刘邦就是需要千万万这样的忠义之士啊!刘邦感慨道。
泄公再次从牢里回来复命的时候,脸上还隐见泪痕,那是因为贯高自杀了。贯高是为了赵王的清白才苟活下来,现在赵王出了狱,他的使命完成了,他要向刘邦谢罪。
刘邦更加感动不已。
死者长已矣,活者要受罪。
虽然查明赵王无罪,但刘邦还是没有赦免他,他下了一道诏书,降封赵王张敖为宣平侯,将代地并入赵国,爱子代王刘如意改封为赵王,周昌出任赵相,原巨鹿郡守陈豨为代相,就是在这个地方,陈豨开始了心中的秘密计划。
这位陈豨老兄,在汉军中也算是个人物,只是因为当时比他出名的名臣战将很多,他还排不上号,不过他在后来却出名了,他的出名带有很大的戏剧性,他跟臧荼一样,都犯了谋反的大罪,同样是犯罪,差别却大不相同。陈豨的水平在于,他去著名景区黄泉旅游的时候,拉上了一堆重量级的人物一起上路。
这让人不得不感叹:同样是犯罪,怎么犯罪的差距就那么大呢?
陈豨仁兄早在出任巨鹿郡守前,去拜访了一个人,虽然这个人现在无权无势,但他却仍把这个人奉若神明。这个人正是一直蜗居府上的韩信。
韩信的府上,如今连鬼都不敢登门,可是陈豨却敢去拜访,可见其胆大程度。
韩信见好不容易来了客人,自然倍感亲切,他屏退左右,拉着老部下的手道:你可以跟我说些知心话么?(憋坏了)
愿听将军号令!陈豨恭敬道。
公所在驻地,天下精兵处也。而公又深得陛下信任,但是如果有人诬告公谋反,陛下一次不信,若是再有人诬告,恐怕陛下不信也得信了,到那时,陛下必定发兵征讨。我们若里应外合,天下可图啊!
陈豨听这话,心中一惊,他知道韩信并不是妄言之人,看来他真的动了反叛的念头,也好,有韩信这样的天才统领,分天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陈豨打定主意后,对韩信躬身道:谨受将军赐教。
说完,便告辞离开,韩信望着陈豨离去的背影,心中又燃起一团希望之火。
而陈豨则在代国默默地做着准备,而由他掀起的风暴将成为刘邦生命中的谢幕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