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节 三言志(3)
“小友,能为此否?”陈仲虚虚托着浮在掌心上方三寸、一字排开的三口钧平,回身问王承先。王承先这才醒悟过来,随后便满是不可思议地回答道:“不能。”法器,那毕竟是法器啊!之前檀德台上舍纳兰凭借三千威仪莲华迦努,力抗高获与杨凤联手。但那个时候,舍纳兰也不过是维持个不胜不败,勉强不让高获的玉笏白光击落下去。甚至,那场斗法若持续下去,舍纳兰多半要当先力竭落败。而王承先后来固然是击败了舍纳兰与舍磨腾的联手,但舍纳兰先与高获、杨凤斗法一场,有所损耗,再来便是他毕竟无有法器,并不能以此认为,王承先就能同样击败手持玉笏的高获。陈仲此次却是干净利落地凭借一手法术,破去了高获法器。王承先亲口承认他做不到,似是情理之中,却无论如何,也在众人意料之外。毕竟,这法术,是王承先的啊!而且也没人会认为,王承先在今日之前就将法术传与陈仲了。短短时间。陈仲就将一门法术,修炼到了比它的原主人更加强悍的程度?这时,又听陈仲继续道:“此术拟《道德》之意,质则阴阳相化之理。”边说,边可见那三口钧平,分别展现出种种“阴阳表里”的变化。如,一口剑由轻化重、由钝化利、由长见短、由拙转巧……种种化变,不一而足,却全然都在一剑之中随化随转。三口钧平,便是同时三种“阴阳”化变。众人恍然大悟,一生二、二生三,阴阳为二,故而能够拟化出“三生无穷”之意。陈仲又问王承先:“小友能为此否?”王承先震惊到浑身发抖,说不出话来,只是摇头。须知,他在檀德台上,一身化而为三,三个“王承先”所显露的表情,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必定是其中两个王承先的表情气质相对为阴阳。要在一个“化身”中,随时阴阳转化。王承先做不到!更别说三个“化身”同时化变三种不同的阴阳之象。陈仲轻叹一声,再度变化。三口钧平,霎时间尽皆散开,成了众人可直观望见的各色“云气”。这些云气绞缠游走,又分为截然不同的三种颜色——红蓝白。其中红蓝相遇,必然争斗。此时便会有白色“云气”悄然来至,并不分开二者,而是混入其中,好似导引,使得红蓝变为有序流转的循环,竟是合为一体。三色“云气”,最终又在外构成剑形。在场众人,即便是不曾修行的徐干,也能明悟,那红蓝必是象征阴阳,白色气息则应当是陈仲在檀德台上,点评此术时说过的儒家中庸之意。众修士,霎时间便将这门法术明悟了七八分。跟着谢鲲来的羊坛,忽然大叫一声:“我懂了!”叫完,便见他直接将剑鞘丢掉,双手握着他那怪异的硕大长剑,旁若无人地挥舞起来。当是领悟了什么剑招。众人看他一眼,便又慌忙将注意力转回到陈仲身上来。生恐错过了陈仲半个字的言语。而这一次,陈仲没有再问王承先能否做到,直接开讲:“此术以阴阳化变之理为基,以中庸之道为相,拟为三生无穷之意,堪称已得三家之妙,能作此术,即知郎君天赋之才,非我等才不过中人之辈可及。”闻言,如高获、杨凤、谢鲲、丁夏这些在檀德台上没能听到陈仲点评的大修士,便都恍然大悟。原来是儒家中庸之道!当世主流的儒家子弟,或可称为五行儒,对于庞杂的礼儒、治儒、艺儒等等分支,便都止于了解,并不深入钻研。中庸之道便是礼儒、治儒这两支儒家传承中多所言及的内容。因此一开始,他们也未曾辨认出来。而王承先听陈仲夸奖他的天赋,登时生出无地自容之感。陈仲竟然说他自己“才不过中人”。中人就是指普通人,他说自己的才能跟普通人相当!王承先实在是麻木了,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这这,如何敢当……晚辈、晚辈这法术,陈公一见便精,此此、此等……”王承先一时卡住,急得小腹伤处几欲崩裂。陈仲笑着摆手。说起来,他把王承先的法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掰开了揉碎了这么讲。而且还没有事先取得王承先的同意。这是非常犯忌讳的事情!一个不好,今后这法术就是人人皆知其破绽,苦心创制之人,再也无法借助其力。但王承先此刻却根本没有想这些。陈仲知道,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子欲知失之何哉?”王承先瞪圆了眼睛,连连点头,唯恐不够快,不够多,不足以表现他的愿意!陈仲当即右手一挥,三口散做气状的钧平,登时化合为一,归入腰间剑鞘。而陈仲右手,已是执住王承先手腕。“还不施术?”王承先闻声,几乎本能地施展法术。另外两个略显虚幻的身影,自他背后走出。便见三个王承先,面上纷纷露出喜怒哀乐,诸般情绪。再一转眼。原本三个王承先,三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全然归于平和,外人竟是看不出什么分别了。三个王承先同时露出惊叹、感激之色,对着陈仲大礼下拜:“多谢陈公,我懂了、我懂了!”王承先懂的,甚至不止是这“一炁三化”之术的问题所在,更有他运化五德气运,却不能时时施展的问题在哪里!陈仲收回手来,微笑着,受此一礼。余下众人则都满脸好奇。怎么做到的?陈仲待王承先稍稍缓解了激动的心情后,方才开口。“宛郡何咸,字汝吉,独辟体用一说,王小郎曾于檀德台上,言及‘体无’、‘用妙’,当自何汝吉体用说而来,然否?”王承先点头应是。就是从何咸的体用说发展而来的!在场众人,除去叔孙无忌、徐干、董志张,竟是再无一个听说过何咸的,不由得纷纷露出惊讶神色。他们都在檀德台上见证了王承先以体无之说,将许季山在学问上击败的那一幕。开创出如此了得的学说的何咸,怎么会从未听说过呢?陈仲继续道:“何汝吉天纵奇才,亦为天所妒,寿止十六。”原来如此!众人无不惋惜。不过,陈仲今日目的,并不是要慨叹何咸。“体无,体会、感悟,檀德台上,是做此解否?”陈仲发问。众人尽皆点头。没错啊!王承先当时就是这个意思,大家也是这么理解的。而此刻,王承先羞愧得不敢抬头。只听陈仲道:“非也!体用之说,用为表,体为里;用为末,体为本。体会、感悟,实乃体用之用,用诸家之妙之法。而欲得真妙,则必有‘体’!王小郎,失之于此耳!”体,指的不是体会,而是“本体”,指的是“核心”、“本原”。王承先,就是弄错了这一点。他的“一炁三化”、运化五德,没有核心、本原,纯粹将各家之妙强行牵连,故而破绽百出,不能运用自如,于陈仲望气术下,毫无秘密可言。陈仲旁观一次,就能模仿,甚至施展出来比王承先这个开创者还要强,原因便在于,陈仲有“体”!陈仲以“道”为体,修为境界固然不足,但以真气为体,以志为体!如此方得化诸家之妙于一身。而陈仲,之所以说着大道法门,说着接下来天下修士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的时候,忽然转来讲起了王承先法术。其原因,便在于,陈仲要借此,点明何为求道之“体”,明悟此事,“用”谁家之妙,还会成为问题吗?